侯美玲
20世紀30年代,葉圣陶在上海開明書店工作,負責初等小學國語課本文字編輯。在《開明國語課本》中,葉圣陶創(chuàng)作了一篇短文《月亮船》。文章抓住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寫得惟妙惟肖,葉圣陶很滿意。完成之后,葉圣陶總感覺意猶未盡,他心想:“能不能為小朋友寫一首關(guān)于月亮船的小詩呢?”有了這個想法,葉圣陶冥思苦想,無奈寫出來的詩句總不滿意。后來,詩句中描寫的情景時常浮現(xiàn)在葉圣陶的腦海,每到此時,葉圣陶就思考一番,或者在原句子基礎(chǔ)上修改一下。遺憾的是,有時候意境不好,有時候語言又不夠簡潔。
1955年的一個夜晚,已是教育部副部長的葉圣陶還在伏案寫作,筆下文章中的幾組疊字令他豁然開朗,他想:“倘若用疊詞來描寫景物的形狀和色彩,是不是更符合兒童的語言習慣?”想到這里,葉圣陶疾筆寫下了37個字:“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睂懲曛?,葉圣陶反復吟誦,感覺非常滿意。在當天的日記中,葉圣陶記錄了自己的心得。兒童詩《小小的船》于當年編入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被成千上萬名兒童誦讀。
一首37字的小詩,葉圣陶不惜用20多年去醞釀、完成,無愧于“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shù)家”的稱號。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