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開展班級活動時,常常會遇到一些“邊緣人”或“局外人”,這些學生因為各種原因游離于班級活動之外。教師要將注意力放在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成長需要上,研究這些學生的行為對其個性化和社會化發(fā)展的影響和價值,并考慮班集體、教師、同伴關系等對學生參加班級活動的影響。在此研究基礎上,教師或者思考對策,引導其積極轉變;或者順其自然,尊重其選擇,從而促進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獲得良好的體驗,創(chuàng)造積極的童年價值。
【關鍵詞】班級活動;“邊緣人”;個性化和社會化;童年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1-0047-04
【作者簡介】李竹平,北京亦莊實驗小學(北京,100176)教師,高級教師,安徽省語文特級教師。
班級活動的主人是學生,班級活動要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要讓每一個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自我教育的能力。但是,在現(xiàn)實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班級里總有部分學生有意或無意地游離于班級活動之外,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當成班級活動的局外人。那么,當班級活動遇到“邊緣人”甚至“局外人”時,教師到底該如何抉擇和行動,才是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負責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樣幾個案例。六年級某班要舉辦“慶元旦迎新年”聯(lián)歡會,教師要求學生自己成立策劃團隊,并且每個學生都要上臺表演節(jié)目,因為這是他們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元旦了。大多數(shù)學生都積極地投入聯(lián)歡會的各項準備工作中,但是直到元旦的前一天,有兩個男生還沒有將節(jié)目報給負責人。當負責人一次次地催促他們,并提醒他們再不上報節(jié)目就要向班主任反映時,他們才很不情愿地來到班主任面前,說道:“老師,是每個人都要表演節(jié)目嗎?”班主任詢問他們的想法,他們說不知道表演什么,也不想表演。班主任追問:“你們是因為不知道表演什么才不想表演,還是覺得在聯(lián)歡會上表演沒有意思而不想演呢?”他們想了想,說不知道自己能夠表演什么,想不出合適的節(jié)目。班主任在確定了他們內心其實很希望能在這次聯(lián)歡會上給大家?guī)硪粋€好節(jié)目的心理后,和他們一塊兒討論“一個什么樣的節(jié)目是他們能夠表演好的”,最終幫助這兩個學生確定了節(jié)目內容。兩個學生馬上認真準備,第二天的表演贏得了全體同學的點贊。
學校要舉行第三屆“好聲音”比賽,五年級某班師生經過討論,決定先在班內舉行一次“海選”,學生自愿報名。班主任非常希望班上的一個“麥霸”能參加班級海選。班主任是從這個學生的一篇作文中了解到她是“麥霸”的,并從其他學生口中得到了證實,只是這個學生除了在課間有意無意地輕聲哼哼曲子外,幾乎從來沒有在眾人面前展現(xiàn)過歌喉。果然,班級報名時,“麥霸”又沒有參與。班主任忍不住將“麥霸”叫到跟前,問她愿不愿意試一試,“麥霸”搖搖頭,說“不想參加”。班主任問她是不是擔心拿不到好成績,她說不是,就是不喜歡參加比賽,自己唱歌是覺得好玩,比賽就不好玩了。班主任還想說服她,但“麥霸”執(zhí)意不參加,最終班主任只好放棄了。
四年級某班主任根據(jù)實踐課程的規(guī)劃,組織開展“成長報告”展示分享活動,要求每位學生都按照要求,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己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在身體、能力等方面的成長變化情況,感受成長的意義。一個星期的準備時間過去了,展示分享活動如期舉行。學生們將自己精心制作的成長報告張貼在展板上,彼此間開始了交流。班主任在欣賞時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學生的成長報告沒有按照要求設計和撰寫,顯得十分敷衍。而此時,他們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積極投入地欣賞、學習他人的報告,而是聚在一起玩游戲。在活動交流分享課上,班主任特地請這幾個學生站起來介紹自己的成長報告,并選擇一份自己最欣賞的報告進行點評,這幾個學生站起來后,都是一言不發(fā)……
上面三個案例,似乎第一個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的成功典型,第二個是失敗的例子,第三個案例中,幾個學生也始終游離于班級活動之外?,F(xiàn)實中,教師可能還會遇到更加復雜的情況。實際上,幾乎任何一種主題、內容、形式的班級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會有學生成為“邊緣人”或“局外人”,只是多數(shù)時候教師或有意或無意地選擇視而不見而已。現(xiàn)代教育理念強調,班級活動的主體是學生,班級活動應助力于每一個學生的身心成長。那是不是在每一次班級活動中,教師都應該做到“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呢?到底怎樣看待和對待“邊緣人”或“局外人”才算是真正的“不放棄”呢?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可能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如果教師將注意力放在班級活動本身,關心的是班級活動有沒有按計劃順利開展和完成,也許就真的會對這類學生“視而不見”;如果教師將注意力始終放在學生成長上,關心的是活動中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那他就會提前預想到或在活動過程中關注到這些“邊緣人”或“局外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即成全、成就每一個個體的人,班級以及班級活動,都是為育人服務的。班級活動,在促進個體發(fā)展方面,有兩個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的目標訴求,即個體發(fā)展的個性化和社會化。面對班級活動中的“邊緣人”或“局外人”,順其自然是不是就會促進學生個體的個性化發(fā)展?引導轉變是不是就有利于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發(fā)展呢?
一層層的追問,也在引導我們一層層深入思考、探索:班級活動到底應該如何幫助每一個學生尋找、體驗和積淀其積極的童年價值?關注、探討如何科學看待和對待班級活動中的“邊緣人”和“局外人”,是回答這一問題的一個十分現(xiàn)實而重要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一、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個性化和社會化
關注班級活動中的“邊緣人”或“局外人”,首先要厘清什么是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個性化和社會化。如果教師對個性化和社會化缺乏科學認知,就很難準確判斷學生“選擇”在班級活動中充當“邊緣人”或“局外人”的真正目的,也不清楚這種“選擇”對其個性化和社會化發(fā)展意味著什么。個性化是指個體在活動中形成獨特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教育具有促進個體個性化發(fā)展的功能,它通過發(fā)現(xiàn)、尊重、激發(fā)、實踐等方式,促進個體人實現(xiàn)自主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個體人的個性化發(fā)展,讓其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的同時,也為其實現(xiàn)獨有的社會價值奠定了基礎。社會化指的是個體接受、內化自己所處的社會文化(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行為準則、基本技能等)的過程。個體人的社會化,能夠促進個體人成為具有個性化的社會人,保障個體人在社會生活中順利地實現(xiàn)個人之于社會的價值。沒有個性化的社會化,會讓人淪為工具、機器,人類社會文明的發(fā)展就有可能停滯;沒有社會化的個性化,讓人囿于自我,無從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個體價值便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教育必須促進個體人擁有適應社會環(huán)境和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基本能力和必備品格。
二、因材施教,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負責
學科教學中,常常強調要因材施教,班級活動也應如此。有了“因材施教”的科學定位和選擇,面對“邊緣人”或“局外人”,教師究竟是應該引導他們積極轉變還是順其自然尊重他們的選擇,也就有了科學的答案。不同的學生,成為班級活動“邊緣人”或“局外人”的原因不同,對學生童年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在第一個案例中,造成兩名學生成為元旦聯(lián)歡會“邊緣人”的原因是學生缺乏自信,對自己在聯(lián)歡會上可以表演什么沒有概念,并非缺乏“向上”的想法。他們擁有社會化發(fā)展的愿望,但個性中某些重要品質的不足導致了他們不敢或不會主動尋求幫助。此時,教師不僅要幫助他們確定適合自己個性和能力特點的節(jié)目內容,更要培養(yǎng)他們主動積極地解決問題的個性品質,這樣才能讓個性化發(fā)展與社會化需要協(xié)調一致。第二個案例中,“麥霸”女生對參加“好聲音”比賽的意義和價值已經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她是主動選擇不參與,而非能力不濟,也非缺乏自信。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她的選擇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沒有妨礙別人的行動,那教師就沒有理由以“班級榮譽”的名義干涉她,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選擇。第三個案例中的幾個男生,選擇成為“局外人”的原因可能比較復雜,這里既有學生自己對班級活動任務的理解和判斷,也有可能受到同伴關系的微妙影響。教師是該積極促其轉變還是順其自然,要對每個人的個性以及社會化發(fā)展的需求做深入的、充分的分析,然后再選擇具體的行動措施。要想在班級活動“邊緣人”身上運用“因材施教”原則,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的立體的、多角度的現(xiàn)狀,又要考慮此時此地的環(huán)境實際,還要考慮具體班級活動之于班級學生的共性發(fā)展目標和個體性發(fā)展目標的成長價值。教師的判斷要做到科學準確,采取行動措施要做到深思熟慮,這樣才是真正對學生的成長負責。
三、科學發(fā)揮班集體、教師、同伴的積極作用
班級活動能否促進學生個性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往往受班集體、教師、同伴關系等因素的影響。班集體既是學生融入社會的“練習”場所,又是培養(yǎng)其個性化發(fā)展的場所,學生可以在這個場所中犯錯,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除了班集體日常生活外,對學生童年價值創(chuàng)造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就是各類班級活動。一個班集體開展哪些班級活動,怎樣開展班級活動,教師如何對待班級活動中不同學生承擔的角色和具體的表現(xiàn)等,都影響著學生的個性化和社會化發(fā)展。所以,班級活動與班集體建設、班級文化塑造等是密切相關的。如果說班集體就是一個“小社會”,那么班級活動就是微型的社會活動,對班級活動中“邊緣人”或“局外人”的引導、包容,可以引導學生在未來社會中正確定位自己、積極實現(xiàn)自我價值。班級活動中,教師是學生行為的引導者和示范者,一言一行和對個體學生的態(tài)度都會對學生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面對“邊緣人”或“局外人”,教師更要用專業(yè)素養(yǎng)和實踐智慧幫助學生發(fā)展積極的個性,培養(yǎng)其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基本能力和必備品格。無論是何種主題、形式、內容的班級活動,都會涉及同伴關系的探索、體驗和建構,這是學生個體個性化發(fā)展和社會化發(fā)展的“土壤”。在處理班級活動“邊緣人”或“局外人”問題時,同伴關系往往是一個重要的要素或參照。
總之,當班級活動遇上“邊緣人”或“局外人”,教師無論是引導轉變還是順其自然,都應該以學生積極健康的發(fā)展為目標,認真研究,審慎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