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怡
【關鍵詞】合作取向治療;對話空間;可能性;語言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24-0068-02
跟隨咨詢師的腳步,走近這三篇文章里的主角:常常不被認可的小力,對外界也有諸多不滿與沖突,在青春期自我認同的道路上迷茫、掙扎,不知如何發(fā)展出適宜的自我和人際關系;內向退縮的小艾不知怎樣順利蹚過初中入學適應不良這條河;在“曾經缺位的父親”的權威型教養(yǎng)方式的養(yǎng)育下,有些多動表現的小宇不知如何發(fā)展出獨立自主的穩(wěn)定感、適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在精神動力學背景的咨詢師眼中,這些孩子很可能被冠以“青春期自我認同問題”“入學適應不良”或“多動與感動失調”。幸運的是,孩子們遇見了“煉金術士”一般的咨詢師,不約而同地,咨詢師們都選擇了給予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共創(chuàng)合作關系與語言系統,留意并尊重孩子的自我認知,聆聽并參與孩子們呈現自己故事的方式,由此出現了許多重構的可能性。最終,這些孩子在咨詢師的陪伴下,開始走上發(fā)現自己、發(fā)展自信的成長之路。
與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的“問題取向”不同,合作取向治療更注重“資源取向”“后現代主義”和“哲學取向”。合作取向治療師認為要重視語言,關注每個人是如何敘述故事的,甚至對話與敘述本身就蘊含著改變的可能性。如小力在得到共情和肯定后,他的迷惑從“為什么他們不理解我”,轉變?yōu)椤拔以鯓幼屗麄冎牢业恼鎸嵪敕ā?,敘述主語從第三人稱變?yōu)榈谝蝗朔Q的過程,就蘊含著“拿回成長責任”的改變種子。再如多動的小宇,在咨詢師的肯定和積極關注下,注意力從“怎樣抓取關注”向“我做對什么可以獲得表揚”“我怎樣說和做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轉移。小宇敘述一周以來自我表現的方式,蘊含著自信自主地發(fā)展良好人際關系的可能。
合作取向治療師還常?!氨е恢赖男那椤?,小心檢視自己“知”“不知”與認識“知”的建構過程,對案主如何建構他們的“知”也非常留意,認為案主才是他們生命和關系的專家,會留心“他們在關系及文化脈絡中如何理解他們的生命經驗、關系及事件”,同時保持開放和好奇,創(chuàng)造合作對話的空間。如小力的生活經驗帶給他的自我體驗是:父母不支持、不認同、不相信自己;同學敵對、冷落、不理解自己;老師不喜歡、不尊重、誤解自己;而自己是個有理想、有特長、有自控力的高一學生,應當被肯定。這與老師、同學眼中屢屢惹事的“刺頭”形象落差特別大。咨詢師并沒有被“問題”帶走,而是小心檢視自己對小力的認知過程,試圖更多地理解小力。在討論方案時,咨詢師用合作取向對話技術,啟發(fā)小力自己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整個過程中,小力是自己生命和關系的專家,咨詢師是小力找到自己成長之路的助手,咨詢師的聆聽、肯定和加入給了小力巨大的被看見、被理解和被支持的感受。
在合作取向治療師看來,所謂的問題不是問題,而是“語言系統”出了問題。對于小艾來說,如果不使用“我想上但上不了學”“爸爸媽媽有了妹妹就不在乎我”“我沒辦法”等語言來陳述問題,那么,可以用什么樣的語言來重構關于“問題”的“語言系統”呢?合作取向治療的咨詢師可能會說:“我來整理一下,你說的意思是不是你其實很想上學,可是你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幫助自己走進教室、安心地上學,是這樣嗎?”“現在這是我們兩個人的煩惱了,你愿意和我說說嗎?……如果有一天,你的問題沒有了,那時候的你會是什么樣子的?你會有怎樣的體驗?”
合作取向治療師并不排斥精神動力學的理解。內向沉默的小艾用“不進學?!焙汀俺聊慕辜薄泵銖娋S持自尊,但面對初中適應中層層疊加的困境,小艾感到孤獨無助、焦慮恐慌,“上不了學”的防御方式引發(fā)小艾更加焦慮自責的情緒,在想上學的愿望和做不到的現實之間沖突強烈。那么,如何幫助她遇見主動適應初中生活的自己呢?合作取向治療師帶領小艾看到了更大、更全的“畫面”,在促進自我反思與身份轉換、安排學習指導、增進家庭關系與人際關系等方面,做了許多細致有效的工作。最后,咨詢師和小艾一起重新建構了一個對話空間、一套“語言系統”,探索發(fā)現了諸多新的可能性,使獨自攀爬一座困難重重的“五指山”的艱辛路程,變成了在新學校和新朋友一同快樂學習的“登山”之旅。
合作取向治療的另一個有趣而重要的視角,是多重、同時存在和重疊的關系系統。當咨詢師和小艾一起與新生這個身份合作,讓小艾主動調整自己的適應性心態(tài);和任課教師合作,幫助小艾探索和發(fā)現學習的有效方法,建立“我能學好”的自信心和新經驗;和家長對話合作,幫助小艾疏通與父母的情感糾葛,繼而重新回到被父母愛著的大女兒的舒適位置;和校園集體活動合作,幫助小艾找到集體活動中的融入感、歸屬感,開始發(fā)展新的愉快的人際關系和人際體驗。這些系統里層層疊加的資源,在咨訪雙方共同營造的對話空間里,拓寬了小艾的視野,增強了小艾的自我效能感,幫助她直面身份轉換問題、主動適應問題、學習力提升問題與自我的健康成長問題。
我們從合作取向治療的理論談到這些孩子的轉變,看見這三個咨詢師是如何以開放、好奇、合作的態(tài)度與孩子們共創(chuàng)對話空間,發(fā)現豐富的可能性,讓他們得以發(fā)現并重啟自我成長之路。我們看見,當孩子被積極關注時,轉變的可能性便增加了,自我效能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賀琳·安德森.合作取向治療:對話·語言·可能性[M].周和君,譯.太原:希望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