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近年來,關于原生家庭的研討越來越多,每一個新聞熱點、每一部電影、電視劇的熱播,都能引發(fā)人們對于原生家庭的大討論。有人看了《都挺好》,認為原生家庭決定一生。有人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認為原生家庭才是一個人的底色,有人看了《小歡喜》,認為每個孩子的歸屬,都是原生家庭。
這樣的言論甚囂塵上,第一次看到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見多了這樣的言論,發(fā)現(xiàn)內(nèi)容千篇一律,都把人生的得失成敗歸咎于原生家庭,就讓人覺得可笑?!霸彝フ摗笨梢哉f有一種逐漸演變成新的宿命論的趨勢。秦朝時,尚有食不果腹的陳勝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今,我們吃穿不愁、教育普及,卻緊緊盯著原生家庭的瑕疵,鼓吹那一縷瑕疵決定了人的一生。
過分鼓吹原生家庭影響的人,不過是把原生家庭當作一塊萬能遮羞布,哪里有不如意的地方,都可以用它來遮一遮。在健全、和諧、溫暖的家庭長大,是一種幸運,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幸運,難道人生就會寫滿不幸嗎?
原生家庭不應該是教育工作者放棄學生的理由。誠然,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如果學生的原生家庭不能很好地配合學校、教師,不能給學生的成長帶來足夠多的支撐,我們就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懷,而非給學生貼上“留守兒童”“單親家庭”“貧困家庭”的標簽,認為他們理所應該不如別人。我們都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也許每一棵樹扎根的土壤肥沃程度不同,每一朵云的誕生的氣候條件不一樣,但是這些都不是影響樹迎風向上生長,云聚集絢爛天空的理由。同樣,條件、氛圍不一的原生家庭,也不是影響我們?nèi)ヅ嘤屏加譁嘏撵`魂的理由。
原生家庭不應該是自己放棄自己的理由。現(xiàn)在,很多人喜歡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都歸咎于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可是,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句話推之于原生家庭又何嘗不是?什么樣的原生家庭才是完美的原生家庭?我們尚無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無法面面俱到。他們也許能夠給你足夠的關愛,卻無法提供富足的生活;也許能夠提供富足的生活,卻沒有足夠的陪伴;也許能提供足夠的陪伴,卻沒有用恰當?shù)姆绞健绻且o原生家庭挑刺,沒有人的原生家庭可以得滿分。原生家庭不能選擇,我們亦不能重新長大一次,對于無法改變的事情,就不要把自己囿于困境,顧影自憐,故步自封。原生家庭的確決定了我們的起點,但終點去向哪里,還得由我們自己選擇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