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卒
前些日子,聽了兩位教師執(zhí)教《“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針對課文中描寫湯姆釣鱸魚的三個自然段,兩位教師都覺得有“文章”可做,因此,在教學中都自覺地借助教材這個例子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
【教學片段一】
出示詞組:
套上魚鉤 甩起魚竿? 拋向遠處 劃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漣漪 恢復平靜? 覺察動靜 一陣驚喜 小心翼翼
師:這些詞組跟什么有關(guān)?
生:它們和湯姆釣魚有關(guān)系。
師:你能用上這些詞組說一說湯姆是怎樣釣魚的嗎?
生:湯姆把魚餌套上魚鉤,甩起魚竿,把釣線拋向遠處。魚餌劃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銀色的漣漪。后來,湖面恢復平靜。湯姆覺察水下有動靜,他心里一陣驚喜。湯姆小心翼翼地把魚竿拖出水面,發(fā)現(xiàn)是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
生:湯姆把魚餌套上魚鉤,然后甩起魚竿,把釣線拋向遠處……
(第二位學生幾乎把書上的語句背了下來)
【評析:教師欲通過詞組引導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描述湯姆釣魚的過程,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從而積累語言。但由于前面缺少教學的鋪墊,學生對語言文字缺少感悟,特別是對“例子”中湯姆釣魚動作描寫的賞析沒有到位,因而,敘述釣魚的過程機械而無趣,積累語言也就無從談起了?!?/p>
【教學片段二】
師:月光似水,湖面泛著粼粼的波紋。在這樣的夜晚釣魚,會有怎樣的收獲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第2~4自然段,關(guān)注描寫湯姆釣魚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的詞語,想象湯姆釣魚的情景。
(生一邊讀書,一邊用筆畫出描寫湯姆釣魚時的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的詞語。)
師:你從湯姆釣魚的動作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覺得湯姆釣魚的動作非常熟練。“套上魚鉤”“甩起魚竿”“把釣線拋向遠處”……這些動作一氣呵成,如果不是經(jīng)常釣魚,他一定做不到這一點。
生:“突然,湯姆覺察到水下有動靜,魚竿彎成了弧形。湯姆一陣驚喜,一定有大家伙上鉤了!”從這兩句話中,我覺得湯姆善于觀察,從魚竿“彎成了弧形”,他就感覺有“大家伙上鉤了”,說明他有豐富的釣魚經(jīng)驗。
生:我從湯姆拖魚時的“小心翼翼”,感覺到魚挺大的,湯姆怕魚逃走,所以動作格外小心。
師:同學們真會讀書!的確,抓住關(guān)鍵詞句能讓我們對書中人物有更多的了解。同樣,要想把人物形象刻畫成功,也離不開準確、生動的描寫。讓我們再次重溫湯姆釣魚的經(jīng)過。
出示:湯姆把魚餌(? ?)魚鉤,然后(? ?)魚竿,把釣線(? ?)遠處。魚餌(? ?)水面,(? ?)水中,湖面(? ?)一圈圈銀色的漣漪。
湖面漸漸恢復了平靜。突然,湯姆(? ?)到水下有動靜,魚竿(? ?)了弧形。湯姆一陣(? ?),一定有大家伙上鉤了!爸爸在一旁微笑著,投來贊賞的目光。
湯姆(? ?)地把魚竿(? ?)水面。哇,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
(生完成填空練習)
師:寫完后,請你跟書本比較一下,看看是否都填寫正確了。
【評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帶著問題讀課文,然后,借助關(guān)鍵詞句和大家一起分享了閱讀的收獲與體會,最后,在“填詞”練習中,完成了對文本語言的積累。
比較上述兩個教學片段不難發(fā)現(xiàn),片段二的教學過程留給學生的印象深刻,學生積累語言的過程也是水到渠成;片段一的教學過程較為膚淺,機械識記并不利于學生的語言積累。
教者要借助教材這個“例子”,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閱讀、理解、感悟、欣賞、表達等諸多能力。學生積累語言,不光是品讀、賞析作者的遣詞造句,更是一個將文本語言內(nèi)化的過程:“例子”和學生已有的語言結(jié)構(gòu)不斷碰撞,不斷融合,最終使學生的語言獲得發(fā)展,并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語言表達風格。教師合理且富有情趣的設(shè)計往往能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文本,豐富語言的積累,為他們認識世界、提升自我打開一扇窗?!?<E:\劉可可\小語園地\2019園地1期\尾標1.tif>
(作者單位:江蘇濱??h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