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當前語文教學倡導“復古”,即通過吟誦古詩文的方式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針對當前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來說,教師需要結(jié)合學生實際,認真鉆研教材,繼而從中探索出富有成效的新型古詩文教學,以便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走進古詩文,有效繼承與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
一、分析題目,研讀注釋,走進古詩文
題目是古詩文的文眼。走進古詩文,前提是要理解題目的內(nèi)容。但由于古詩文字數(shù)有限以及古今差異,導致在其字義上存在差異,因此,教材在編排過程中通過相應注釋進行補充說明。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在認真研讀相關注釋的過程中,帶領他們跨越時空,與古詩文進行對話,繼而推促教學精彩生成。
例如,《尋隱者不遇》一詩,通過題目分析,就能從中感知古詩內(nèi)容,即“尋找朋友沒有遇見”,而透過“不遇”一詞可以從中窺探詩人的遺憾之情。又如,《游山西村》一詩,作者是宋代詩人陸游。題目中“游”一字有“游玩”的意思,可知作者心情是舒暢的;“山西村”不僅點出詩中的地點是農(nóng)村,而且還能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呈現(xiàn)一幅農(nóng)村風光圖,由此可看出題目的重要性。
古詩詞賞析已經(jīng)成為中考的典型題目。編者考慮到語言差異,往往通過注釋或背景介紹,為學生走進古詩文掃清障礙。
例如,2017年江蘇南通中考題古詩賞析《望江南》,在其正文下面分別有相應注釋,即:①望江南:詞牌名。這首詞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國入宋后所作。②南國:李煜故國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由此可以引導學生從中品析出這首詞的情感為“亡國之哀”。又如,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在其題目下也有一段小引,即“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由此可知,寫這首詞的時間為中秋,是思念弟弟所作,蘊含的情感為中秋思念。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題目分析,重視注釋及引文的內(nèi)容。這樣既可引導學生借助題目、注釋與引文,了解古詩文內(nèi)容,為其順利對話創(chuàng)造條件,又能通過題目、注釋及引文,初步了解古詩文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為進一步探究體驗做好鋪墊。
二、圍繞意象,滲透情感,理解古詩文
意象是古詩文中描述的主要對象,同樣也是作者借此抒發(fā)情感的主要載體。只有初步了解意象的象征意義,才能為進一步理解古詩文,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做好準備。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準確找出詩中的意象,并結(jié)合意境從中窺探作者的寫作意圖。
例如,《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其中意象有很多,開頭三句,每個詞都是一個意象,加之“夕陽”,完美地渲染出一種悲涼荒寂的意境,從而表達了游子在外那種思鄉(xiāng)、思親之苦。又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中所涉及的六個意象,不僅描繪出鄉(xiāng)村夜間景色,而且還從中透露出一種喜悅之情,引導學生分析意象,可以與作者進行對話,從中感知“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喜悅。另外,古詩文中的意象也會蘊含特殊的含義。如“月亮”,往往是作者用來表達離別和思念之情的;“笛、笙、簫”等意象,則是表達一種哀怨和相思之苦。
意象是古詩文的情感載體。要理解古詩文,前提是理解意象的特殊含義。只有了解到這一點,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與古詩文內(nèi)容進行對話。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通過吟誦來理解古詩詞,又要通過資料拓展的方式對話意象,繼而窺探古詩文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拓展資料,豐富內(nèi)涵,對話古詩文
古詩文字數(shù)較少,內(nèi)容簡潔,字詞之間的意思比較跳躍。如果直接通過字面去理解,即便能讀懂,其理解也是停留在表層。教師在古詩文解讀過程中,可通過查閱教案、網(wǎng)絡資料等方式了解古詩文的相關背景,豐富自己對古詩文內(nèi)容、情感的認識,接著圍繞自己的理解對所搜集的背景資料進行整合,并通過一定的方式融入課堂教學中,將對古詩文的解讀與理解傳遞給學生,繼而引導學生實現(xiàn)與古詩文、作者的深度對話。
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一詞,其內(nèi)容主要是借助秋天景色這一意象,抒發(fā)自己國破家亡的悲苦之意。如果教師逐字逐句進行講解,或者翻譯,也許課堂教學效率會很高,學生能在表面上理解這首詞的內(nèi)容,但其情感與內(nèi)涵卻無法深層次把握。對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圍繞這首詞進行背景拓展,教師可先讓學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了解“靖康之恥”,了解李清照其他的詞,以便全面走進李清照,走進她的晚年生活,切身感受在這秋意蕭索的環(huán)境中孤身一人的凄慘,自然也能夠感受到詞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句所蘊含的情感。
詩歌是情感的產(chǎn)物,沒有情感就沒有詩。學習古詩文,前提是要跳出古詩文,通過背景拓展的方式,引導學生跨越時空,面對面與作者進行交流。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單薄的古詩文內(nèi)容教“厚”,為學生對話古詩文積蓄情感。
四、展現(xiàn)美感,主動延伸,內(nèi)化古詩文
相比現(xiàn)代文體,古詩文在形式上具有獨特的語感。聞一多曾經(jīng)說過:“詩歌是帶著鐐銬跳舞?!蓖瑫r還提出詩詞三美,即建筑美、繪畫美與音樂美。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來說,只有讓學生走進古詩文,了解古詩文中所蘊含的美感與情感,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詩歌的美感,才便于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延伸,而且也能提升他們的語感。
例如,針對《涼州詞》這一內(nèi)容,如果單單讓學生誦讀古詩內(nèi)容,也許學生能感覺出好,卻說不出好在何處。但是通過比較,卻能讓學生辨析一二,這樣不僅便于他們深層次理解古詩文風格,而且還能有效提升他們對古詩文的鑒賞水平。教師可把這首詩與《從軍行》進行對比分析,并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了解兩位詩人的寫作風格,這樣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借助比較的方式,提升古詩文鑒賞水平?!稕鲋菰~》中所描繪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句雖然寫出了邊關的孤苦,但是詩人胸襟開闊,詩中反而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這兩首詩雖然內(nèi)容都是抒發(fā)邊關將士思鄉(xiāng)之苦,都是表達將士保衛(wèi)邊疆的豪情,但是通過知識延伸,引導學生從中賞析,卻能發(fā)現(xiàn)不同風格。繼而引導學生對其語言表達形式、修辭手法運用等方面進行鑒賞,以便學生從中感受詩詞表達之美,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又能讓學生觸類旁通,通過經(jīng)典詩詞積累,拓寬古典文化的知識面。
古詩文教學,如果僅滿足學生字面理解或機械背誦積累,那學生不可能從中感受到美,有的只是學業(yè)負擔。但是如果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詩歌的美,感受到詩歌的意境,那么學生會減輕負擔,享受詩歌之美。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充分挖掘古詩文中的美感,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為古詩文內(nèi)化做好儲備。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初中生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因此,教師應通過有意識的積累、觀察與運用,在提高學生欣賞品味與審美情趣中,探索教學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