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雅
【摘要】部編版語文教材,古詩文比重增大,古詩文教學也更加重要。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誦讀體味、推敲字詞、借助畫面、移情體驗、遷移運用等方式,讓古詩文教學“詩意”流淌。
【關鍵詞】小學古詩文;教學;詩意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祖國悠久的歷史,留下了不少千古傳誦的古詩文。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到六年級古詩文有129篇,比原人教版教材古詩文增幅高達80%。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古詩文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不深,給古詩文教學增加了難度,加上有的古詩文教學,照本宣科傳授詩句意思,囫圇吞棗背誦默寫,方式單一生硬,很難使學生真正地領略到古詩文中的詩情畫意,古詩文教學缺乏“詩意”,學生望而生畏 。如何讓古詩文教學像詩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課堂充滿著“詩意”,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也成為語文教師急需探索的問題。
一、誦讀體味見詩意
我國歷史上的語文教學,歷來是重視古詩文的誦讀的。古詩文句式整齊、押韻,節(jié)奏明了,富于音樂美,也適合學生誦讀。因此,古詩文教學應以誦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悟。
1.反復誦讀,文通字順
教古詩文時,首先要求學生放聲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讀順。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文教學也應如何。要讓學生多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讀,如老師領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放聲讀出來,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既可以掃清生字詞的障礙,把詩詞讀得通暢,又在讀中感受詩文的韻律之美,何樂而不為。
2.把握節(jié)奏,讀出韻味
古詩文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詩文的節(jié)奏讀好。如指導低年級學生誦讀古詩文的時候,可結合詩文的內容設計一些輔助性的動作如打拍子、踏步子等,讓學生饒有興趣地讀出詩文的節(jié)奏。對于中、高年級的同學,可以在指導朗讀時分析語言,劃一劃詩文的節(jié)奏。這樣把握住節(jié)奏,讀出詩文的韻味,學生往往會越讀越有滋味,甚至產生情感共鳴。
3.強調重音,讀出情感
詩文的讀法,講究抑揚頓挫,而詩文中重音的處理是抑揚頓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詩文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字眼,就是朗讀時的重音所在。
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兩個“異”字的重讀,可以突出作者孤身一人的心情;“倍”的重讀,是為了突出作者的思親之切;“兄弟”“遍”“少”的重讀,是為了突出在其他兄弟團聚時,作者對兄弟的思念。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古詩文教學以讀為主,通過入情入境的誦讀來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書聲瑯瑯,讀得神采飛揚,課堂詩意滿滿。
二、推敲字詞顯詩意
古人寫詩填詞,極講究“煉字”,力圖每個字都用得精當。正如賈島所謂“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教學古詩文中這類精妙的字詞時,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換詞法、比較法等方式推敲字詞。
如,在教學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初步理解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意思后,筆者引導學生品味精妙的“潛”字。
師:雨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同學們,這個“潛”可以換成什么字?
思考片刻,同學們有的說換成“落”;有的說換成“滴”;有的說換成“吹”;有的說換成“跑”。于是,筆者讓他們把這些字放進詩句里,讀一讀,然后和原來的詩句比較。很快,他們就有話要說。
生1:我覺得“落”字只是寫出雨水降下來,沒有春雨那種輕輕的、細細的特點。
生2:“滴”倒是可以寫出春雨細小的特點,但是沒有那種悄無聲息的感覺,沒有采用擬人化的寫法,體會不出詩人對雨的喜愛之情。
生3:“吹”,好像春雨只是被風吹來,但是“潛”有主動來滋潤萬物的意思。
生4:“跑”是采用了擬人化的寫法,但是沒有那種悄悄地,不為人覺察的感覺,與后面的“細無聲”不相符。
師:是呀,一個“潛”字,采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春雨來臨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tài),頗具情趣,誘發(fā)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詩文中的一詞一字都經(jīng)過了詩人的千錘百煉,只要我們在教學時能夠咬文嚼字,認真推敲,才能讓學生真正領略詩文中語言的精妙之處,詩意盡顯。
三、借助畫面悟詩意
古詩文,特別是古詩,通常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宋代文學家、畫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充分利用掛圖或教學課件呈現(xiàn)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詩意。如,在教學賀知章《詠柳》時,用課件呈現(xiàn)柳樹的圖畫讓學生觀察。問學生看到什么,學生有的說“柳樹碧綠得好像一塊玉,有的說垂下來的柳枝隨風飄動真好看,有的說柳枝婀娜多姿?!泵鎸χ利惖牧鴺?,學生很自然產生對柳樹的喜愛,容易與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另外,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古詩文中意境的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對古詩文的理解,將頭腦中的畫面畫下來。這樣,學生通過畫畫不僅調動起他們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還可以加深對古詩文意境的感悟。
如,在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時,筆者讓學生在充分誦讀之后,提問:“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學生便紛紛回到詞中尋找。找出詞中的景物包括“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等。這時,學生對于景物的理解很多還是停留在一些字面的理解上,還難以深入了解詞的意境。于是,筆者讓學生根據(jù)詞的意思把這些景物畫出來,在畫景物的過程中,他們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對詞的理解。有了這個基礎,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詩人在此不僅是寫漁夫,更是寫自己愿意歸隱山林,享受自然之美的怡然自得。
四、移情體驗得詩意
古詩文有的年代久遠,有的是表達詩人獨特的情感,作為小學生,理解起來不容易。教學中在適當?shù)臅r機引導學生移情體驗,站在作者的位置上分析問題,看待問題,了解感受作者的心理和情緒,從而能更深入感悟詩句中蘊含的情感。
如,古詩《夜書所見》前兩句中,一個“客”字,道破了詩人的身份與處境,一個“情”字,凝集了詩人的百般思緒。教學時,一位老師先讓學生理解這個“客”指的是誰,接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移情體驗。
師:詩人漂泊在外,他想家鄉(xiāng)的時候,他會想念起誰?
生:父母。
師:家鄉(xiāng)白發(fā)蒼蒼的父母,最牽掛的人又是誰?
生:詩人。
師:兒行千里母擔憂啊,漂泊在外的詩人,想起年邁的父母,他多想回家,回到父母的身邊呀!帶著這樣的感受,深情地讀一讀。
生讀: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師:詩人多想回家,他還會想起誰?
生:妻子
師:含辛茹苦的妻子,最盼望的是見到誰?
生:詩人。
師:日日思君不見君哪。此時的詩人,多想回家與親人團聚,讀吧,讀出深深的思念。
生再讀: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師:詩人多想見到自己的親人哪,他還會想起誰?
生:孩子。
師:可愛的孩子肯定也在想念自己的父親,此時,詩人多想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呀!讀吧,讀出長長的牽掛。
生再次讀: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該老師緊緊扣住“情”字這個聚焦點,引導學生把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與溫馨的家庭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一次次設身處地的角色體驗,并在反復朗讀中得到情感升華,洋溢著詩情畫意。
五、遷移運用享詩意
語文的學習在于運用,學以致用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教學古詩文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語言的積累,讓學生在運用語言中得到詩意的享受。
如在教學《楊氏之子》時,筆者先讓學生理解了楊氏之子就是姓楊的人家的兒子,接著筆者是這樣展開的:
師:姓楊的人家的兒子稱楊氏之子。(指名一男同學)你爸姓什么?
生:姓張。
師:你是姓張的人家的兒子,所以也叫——
生:張氏之子。
師:對?。ㄖ该硪荒型瑢W)你姓謝,所以可以說——
生:謝氏之子。
師:(指名一女同學)你姓什么?
生:姓林。
師:哦,你是姓林的人家的女兒,那你可以說——
生:林氏之女。
如此一來,不僅是題目的理解,而且表達能力,都在運用中得到提升。同時還能增強學生對古文的親切感,原來古文可以這樣用,顯得新鮮而興致勃勃。
有些詩句,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面對這樣的詩句,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適時地拓展運用,達到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遷移語言的目的。如學習了《題西林壁》一詩后,可出示如下的練習: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詩句“________”說明了這個問題。
這樣巧妙的理解化用,能在生活中的不同場景準確無誤地使用那些經(jīng)典詩詞句,讓詩句有了超越時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提高了孩子們的文化修養(yǎng)和語言表達境界。
總之,古詩文是寶貴的財富,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正確把握住古詩文教學的特點,領著學生在古詩文的海洋中徜徉,讓我們的古詩文教學“詩意”流淌,才能使學生真正熱愛古詩文,使優(yōu)秀的古詩文能不斷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jīng)典課堂[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