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平
摘 要:情感教育是現代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且獨特的教學觀念,無論是對學生的情緒或者情感,還是對學生的思想態(tài)度或者價值觀都能夠產生或淺或深的積極影響,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特定的情感教育可以使學生擁有豐富的人文情懷以及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熏陶。筆者結合情感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滲透情感教的具體策略:了解詩歌時代背景,體悟作者創(chuàng)作情感;反復誦讀整體感知,陶冶情操讀出境界;根據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深入感受人文情懷。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情感教育;滲透策略
目前我國初中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融入情感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語文教材的編排缺乏創(chuàng)新;語文教師僅重視學生的成績、忽略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心靈和情感;教師雖然注重語文學科鐘重點知識的講解,但是缺乏課堂上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需要感知豐富的人文情懷如友情、思念家鄉(xiāng)之情和愛國主義情懷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講授詩歌中的經典詩句,加深學生對這些感情的理解;通過對古典詩歌意象、語言和意境等方面的分析,,升華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一、了解詩歌時代背景,體悟作者創(chuàng)作情感
在教學古典詩歌時,教師要先引領學生對詩歌作品的時代背景適當了解,因為時代背景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史實,而且也從側面反映了作何在特定環(huán)境下所產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同時體悟詩歌中所蘊含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通過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以及生活閱歷,可以大致掌握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詩歌作品反映的內容。
例如,教師在教學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時,進入詩歌內容的分析之前首先介紹這首詩歌作者的生平以及時代背景。師:“同學們,從詩歌的題目中可以看到‘王昌齡’的名字,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猜這首詩是寫給他的呀?”生:“是的?!睅煟骸澳亲髡邽槭裁匆o王昌齡寫一首詩呢?下面讓我們通過背景來了解。王昌齡是一名邊塞詩人,李白和王昌齡在性格上有比較相似的特點,都比較自傲不羈,兩人曾經來往頻繁,成為好友。李白在揚州時,聽到王昌齡由于生活上的小節(jié)不檢點而被貶官這個不幸的遭遇后,便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同學們說一下詩人寫這首詩為了表達什么呀?”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李白對朋友王昌齡的掛念和關懷之情?!?/p>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陶冶情操讀出境界
語文學科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注重對初中階段的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要重視學生通過朗讀獲取詩文情感的能力。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引領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詩歌的語言美與音韻美。課前的大聲朗讀可以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過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校正學生的音調;在介紹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知識之后,讓學生再次誦讀,感受作者的心情以及表達的情感;在詩歌內容講完之后,再次誦讀,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揣摩情感,陶冶情操讀出詩歌的境界。
例如,教師在教學白居易的《觀刈麥》時,學生進行首次誦讀的過程,為學生指導陌生字詞的讀音和字義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語音和音調,師:“覆讀fu三聲、隴讀long三聲、荷這里讀he四聲(與荷花的讀音不同)、簞讀dan一聲、石讀dan四聲(斤的意思,表示重量)……”讓學生運用正確的音調誦讀詩歌;在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之后,學生明白了白居易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比較黑暗,勞動人民的生活艱難困苦,要求學生融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再進行朗讀,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學完這首詩歌的內容之后,學生已經深入到了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境界,再次進行誦讀,可以升華學生的情感。
三、根據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深入感受人文情懷
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順利開展情感教育,教師要掌握對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教學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適當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根據詩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展示相關圖片或是恰如其分的音樂,提供一種具體的詩歌情景,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使學生的視野不僅僅被禁錮在書本里,令學生感受寬闊感人的意境、深入感受詩歌的人文情懷,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迫歌》時,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chuàng)設出特殊的情境:關閉教室里的燈光適當降低教室的亮度使學生體驗“昏黑”的感覺,打開門窗讓學會生感受“風怒號”的呼呼聲,配上多媒體展示茅屋破舊不堪的圖片,輔以狂風暴雨的聲音作為配樂,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杜甫當時關心民生疾苦、憂國憂民的深沉壯烈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博大胸懷。
綜上所述,教師在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古典詩歌的過程中逐漸升華自己的情感;不可忽略介紹古典詩歌的所處的時代背景,引領學生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情感,重視學生內心的感悟,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古典詩歌文化的感染,與詩歌的作者達成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鳴,促進初中階段學生情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潤.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華夏教師,2019(06):39.
[2]姜蘇平.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九卷)[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