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聾生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應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長期的教育實踐證明,只有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聾生充分地了解主流社會群眾,親身體驗到具備社會適應能力的必要性,產(chǎn)生良好的感情基礎,逐步深化為自我發(fā)展的內需,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聾生 社會適應能力 家校共育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要性。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工作,要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對于殘疾學生來說,培養(yǎng)他們自強、自立的能力,是他們的生存之本。怎樣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這種能力呢?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融入社會,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
現(xiàn)實中,隨著聾生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在情感上逐漸疏遠主流社會,行為上背離社會生活基本原則的現(xiàn)象有增無減。培養(yǎng)聾生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應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長期的教育實踐證明,只有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聾生充分地了解主流社會群眾,親身體驗到具備社會適應能力的必要性,產(chǎn)生良好的感情基礎,逐步深化為自我發(fā)展的內需,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我在如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一、以活動為載體培養(yǎng)聾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走進大自然,了解本地人文環(huán)境,強化聾生的親社會行為。
聾生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所以接受信息量,遠比正常人少得多,往往會出現(xiàn)孤獨、脾氣暴躁等一系列問題,行為上往往會表現(xiàn)出自私、不合群等現(xiàn)象。再加上他們的活動時間大部分在學校,很容易產(chǎn)生厭學、煩躁的情緒。針對學生的上述情況,我校結合我市特點,開展了一系列的研學活動。春天帶領學生步行至學校附近的植物園,踏青賞花,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秋天來到美麗的黃河入海口,欣賞蘆花飛雪、“紅地毯”、觀賞各種鳥類。這些活動大大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放松了學生的心情,體驗快樂生活,為他們更好的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打下了基礎。
2、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交往意識。
聾生由于自身特殊原因,大都缺乏合作意識、以及與別人相處、交往的基本技能。我校通過大量的活動來強化他們的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協(xié)作能力。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交往意識,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大量的文體活動。跳繩比賽、運動會、越野賽、拔河比賽等活動都會設置集體項目,我們根據(jù)學生的身體狀況,本著學生自愿參加的原則,動員每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在比賽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學校每年的都會組織助殘日、六一、元旦文藝匯演,有時在校內演出,有時在校外演出。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站在舞臺上,每位學生都是最美的,極大的鼓舞了學生的自信。
3、切實加強學生課外活動,發(fā)展聾生特長。
為了促進聾生的全面發(fā)展,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要。我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開設美術、籃球、足球、羽毛球、書法、計算機、手工、健美操、刻瓷、絲網(wǎng)花、面點等興趣小組,培養(yǎng)興趣、發(fā)揮特長。學校將第二課堂作為發(fā)展學生能力的重要陣地,要求專職教師輔導、固定時間、學期制定詳細、科學的計劃,并派出教師外出學習,提高專業(yè)能力。通過幾年的培養(yǎng),我們學生的刻瓷作品、絲網(wǎng)花已經(jīng)組織了多次義賣活動,收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面點小組的學生也獲得了相應的資格證書,被聘用到各大飯店做面點師。學生的書法、繪畫作品在全市組織的繪畫、書法作品評選活動中多次獲得一等獎、二等獎的好成績。
二、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鼓勵家長給孩子創(chuàng)造交往的條件
1、轉變家長的觀念
我們班有兩個這樣男孩,父母很少帶他出去玩,只能和同學(聾生)一起玩,沒有正常兒童做朋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記得上學期普校的一個班級來我校搞聯(lián)誼活動,其中有一個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孩子幾乎不知道怎么和正常孩子交流。相反,我們班的另外一名女孩,雖然發(fā)音不及這兩名孩子清楚,但是在老師的翻譯和書寫的幫助下能夠自如的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聊天,很多孩子都喜歡和他聊天,同行的家長也都表揚她語言發(fā)展的好。事后,我和這名小女孩的家長溝通了一下,了解到這個女生有好幾個正常孩子的好朋友。周末她們在一起經(jīng)常聊天,做游戲,鍛煉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針對這兩個男孩交往能力差的現(xiàn)象,我做了一次電話家訪,首先讓家長認識到社會適應能力差,對孩子以后工作、生活的影響。然后向家長提出了一個要求,讓他們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一學期找到一個校外的好朋友,家長也都很配合我的工作。前幾天的習作課《我的好朋友》,這兩名男生,一個寫了他的鄰居哥哥,另一個寫了他素描班的同學。從作文中,我發(fā)現(xiàn)了他們兩個交往意識、交往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鼓勵有條件的家長帶孩子進行親子游,開拓孩子視野。
親子游不僅增長了知識,還拉近了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促進了家庭的和諧。親子游不一定是名勝古跡,公園、廣場、就連一次小型的家庭聚會都能成為我們親子游的陣地。在游玩中家長要時刻注重發(fā)展孩子的語言,同時教給孩子交往的技巧,鼓勵他們參與到別人的交流活動中,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在交往中學會有愛、支持,學會自我約束。
總之,讓殘障學生由個體的“人”轉變成為社會的“人”,是我們家長和老師共同的心愿。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切實提高殘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只有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他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他們的人生舞臺。
【參考文獻】:
【1】徐浙寧、鄭妙晨:國內“學習適應性”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5)
【2】傅道春:《新課程與教師行為的變化》,《人民教育》,2001(12)
作者簡介:張瑞君,198202-,女,漢,,教師,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