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姝 高云
姜姝:即將在南京德基美術館舉辦的“云自在——高云作品展”,展出了你1979年至今各個門類、各種風格的作品,為什么選擇在今年來做這樣一個帶有回顧性質(zhì)的個展?
高云:我雖然18歲就出道畫畫了,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后來隨著工作的變動,畫畫時間變少了。因此這個展覽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告訴大家,即便我的職業(yè)有這個變化、那個變化,但自始至今,本質(zhì)上的我只是一個畫家。
姜姝:這次展出的作品門類和題材都很廣泛,在具體的展陳上你將如何設計、布置?
高云:這次展陳是德基美術館策展團隊的智慧,他們都是90后,大都有留學背景,研究性辦展是他們的擅長,因此他們把展覽分為六個部分:連環(huán)畫作品、郵票作品,以及國畫的女性題材、高士題材、都市題材和山水題材作品。涵蓋了我從1979年到2019年期間的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大,題材跨度也大,同時,又包含了寫意和工筆,人物和山水,比較豐富。以前做畫展,通常是給畫家們看的,大家互相交流和切磋,較少顧及普通觀眾的感受。這次不同,這次的策展團隊是帶著如何吸引大眾來看展這個課題去做的。比如他們在展廳設置了幾處打卡點,并且使用了一些具有裝置色彩的展示方式,甚至還做了一間我畫連環(huán)畫時的工作室,還附加了很多研究性文獻資料,當然這不是復原的,只是營造一個氛圍??傮w而言,這次辦展的手段是現(xiàn)代的,但內(nèi)核又是傳統(tǒng)和學術的,會比較有看頭吧。
姜姝:這次展覽據(jù)說將展出你早期比較有影響力的連環(huán)畫《羅倫趕考》(1983年)和中國畫《魂系馬嵬》(1989年,與何家英合作),現(xiàn)在回頭看這兩件作品,感受跟當時創(chuàng)作時有什么不同?
高云:每一件作品只要你用心去畫,遵循本心,就能留下那個時候的烙印?,F(xiàn)在回頭看這兩件作品,它們不僅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特征,同時也顯現(xiàn)出自己當時的心境和努力。畫《羅倫趕考》的時候,畫展很少,出版?zhèn)€人畫冊幾乎不可能。而連環(huán)畫是唯一可以展示畫家才情的平臺,于是各畫種的畫家都往這個平臺上擠,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今年過五十的,尤其是畫人物畫的畫家們幾乎都畫過連環(huán)畫。連環(huán)畫是一代人的啟蒙,也是培養(yǎng)畫家的搖籃?!读_倫趕考》是《連環(huán)畫報》雜志跟我約的稿,這本雜志在當時絕對是連環(huán)畫的金字塔尖,影響力輻射全國。我知道他們是在試我,畫的是“羅倫趕考”,其實是我在“趕考”——假如畫得好,下次可能還有機會;畫得不好,那就玩完了。所以我只有拼命地畫。結(jié)果卻是自己沒想到的,《連環(huán)畫報》以前所未有的超大規(guī)格發(fā)表了,還配了專文《要會導演》。接著又獲得了全國第六屆美展金獎。后來還受邀作為主席團成員,參加在山東舉辦的中國美協(xié)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中有黃胄、葉淺予、華君武、關山月和林風眠等,江蘇進入的有四人,劉海粟、錢松喦、亞明和我。這些前輩在我眼中都是神呀,突然能與他們坐在一起開會,實在有種一步登天的感覺。不過很快我就定了神,想到要是自己之后畫不出好東西來,別人就會說你是碰巧,是曇花一現(xiàn)。于是我又著力畫了一本《長生殿》,結(jié)果在全國連獲兩個獎,這下心里才踏實了點。一次何家英來南京,我們就商量著一起合作,我說,要不就畫一個“楊玉環(huán)之死”吧,后來取名為《魂系馬嵬》,這張作品最終獲得了全國美展的銀獎。
姜姝:近兩年你畫了《對話安格爾》系列,這在你的創(chuàng)作中是比較少見的跟西畫對話的主題,為什么選擇安格爾?
高云:《魂系馬嵬》之后,我一連做了三屆全國美展和三屆中國藝術節(jié)的評委,看了很多畫,也想了很多,自己也畫了很多的畫,《對話安格爾》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創(chuàng)作的。我覺得安格爾當時所處的藝術環(huán)境和我們現(xiàn)在差不多,他的審美主張也與我完全一致。其藝術表現(xiàn)又吸收了很多東方藝術的風格,很重視線條,有著一種特別的神韻。因此我就試著與他進行一種精神層面的交流,把他的油畫轉(zhuǎn)換成中國的工筆重彩。其實,以我們中國工筆畫的技法來說,要想臨摹一張油畫是不難的,但要抽離明暗,去轉(zhuǎn)換、再創(chuàng)作,則很難。我想通過嘗試,達成一種學習,不是學習表面,而是追求本質(zhì),不是追摹油畫的表現(xiàn)手段,而是堅守中國畫的獨特語言。
姜姝:這種審美主張似乎也印證了你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話:中國畫是有底線的。你認為它的底線是什么?
高云:中國畫是有底線的,我認為這個底線其實有三點:一是書法用筆,就是線。一根線承載著畫家的喜怒哀樂、全部修養(yǎng)甚至身體狀況,如果沒有了線,沒有了書法用筆的線,沒有了內(nèi)涵豐富的線,中國畫就不叫中國畫了。二是散點透視。西方是焦點透視,很科學,跟照相機的效果一樣。但散點透視是中國畫的法寶,有了它,我們可以自由地支配任何場景,可以像航拍那樣畫出千里江山圖。散點透視使我們更自由、更浪漫、更主觀。三是意境。中國畫家作畫,往往帶入了自己的心理動機和審美訴求,形成了人格化的畫面,成就了畫中有詩的境界,而這種意境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它依靠引發(fā)觀眾的聯(lián)想而完成。比如“計白當黑”,畫面的留白或水或云或天,是憑借觀眾和作者共同完成的。
姜姝:對于20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畫來說,主題性創(chuàng)作無疑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以這次展出的《還記得我們嗎?》(2007年)、《永樂修典》(2016年)為例,談一談你怎么看中國畫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
高云:我學畫的時候是在上世紀70年代,缺少學習的資料,更缺老師。記得在蘇北插隊時,聽說有一位下放的美術老師家里有畫冊,我就一口氣騎車近三十里路去他家看。1974年我被推薦參加江蘇省美術學習班,那時我還沒有畫過一張完整的作品,就硬畫,玩命地畫。有個老師看我年紀小,跟我開玩笑:“你知道達·芬奇嗎?”我說:“什么,大紅旗?”他們笑得前仰后合。不過最后我還是畫出來了,是生平第一件完整的獨幅作品《小小神槍手》,后來居然還出版了,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所以說,什么是主題創(chuàng)作?我們那個時候沒這個概念的,我們就這么畫了,畫了就要有所表達。
我歷來主張,畫家是要靠畫說話的,畫好才是根本。畫家需要秉持“靜凈”二氣,靜得下來,純粹一些,不要想太多。主題性創(chuàng)作從古至今、從中到外,一直都有,只是主題不同而已。主題性創(chuàng)作也有個表達方式的問題,比如新四軍建軍70周年,這是很大的主題,你怎么畫?你可以畫陳毅,也可以畫戰(zhàn)役,或者畫某一個有名有姓的英雄。但我選擇畫了三個新四軍女戰(zhàn)士,名字叫《還記得我們嗎?》,后來有些新四軍的后代在這張畫前掉了眼淚。有一位老新四軍已經(jīng)90歲了,特地從外地趕來看我,感謝我。她別著勛章,拿著當兵時候的照片,說,你畫的就是我們嘛。這么小的一張畫,人物不多,著力不重,卻打動了人心?!队罉反蟮洹芬埠茈y畫,一本書,你怎么畫?但我們還是畫成了,評價也很好。我在這件作品里做到了兩個不同,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一、在一個畫面上用了線描和工筆重彩兩種技法;二、在一個畫面上畫了兩個空間,線描部分是編寫、制作《永樂大典》的作坊空間,工筆部分是宮廷空間,官員拿著剛出來的《永樂大典》進獻給皇帝看。為了體現(xiàn)明朝的感覺,我還把背景全部打上了45度斜角的地磚格子,這是明代版畫的標志。所以說,主題創(chuàng)作關鍵在于怎么畫。畫家有本事、會創(chuàng)造,主題創(chuàng)作同樣也可以很出彩、很動人。
注:
展覽名稱:云自在——高云作品展
展覽時間:2019年7月26日-10月31日
展覽地點:南京德基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