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天
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教育,尤其文學教育,首先應該理解以世界、作家、文本及讀者四大中心說為主的傳統文學理論的一般觀念和特點,從而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文學注重自然化育下追求圣人理想人格為核心的心物不二、文質兼美、得意忘言的觀念和特點,才能有效開展文學素質教育。
關鍵詞:中國文學;觀念及特點
傳統意義上,人們對文學的認識基本圍繞著世界、作家、文本和讀者四個要素展開,由此形成了以本質論為主的世界中心說、作家中心說、文本中心說和讀者中心說。本質主義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隱含于表象之中的本質存在,而反本質主義則認為本質(真理)是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語文教育既不能沉溺于傳統的本質主義,也不能迷信反本質主義。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一片新天地。
一、世界、作家、文本、讀者四大中心說
1.關于世界中心論
世界中心說認為文學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和真實反映。但這一理論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方面以真實作為衡量藝術創(chuàng)造成就的標尺,另一方面無法包容自然等審美對象。后來一些理論家對模仿論做過反叛,他們認為文學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否定、超越和異在。事實上,文學藝術對現實世界的關系,既有再現與反映,也有否定與超越,還可能二者都不是。所以,語文教育中,要跳出上述本質與反本質的藩籬,否則會嚴重束縛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語文的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對讓學生心靈的解放。
2.關于作家中心論
作家中心說里最有影響力的是表現論。這是文藝復興后期產生的一種美學理論,以克羅齊、科林伍德等為代表人物。表現論認為,美和藝術是情感的表現或直覺,藝術創(chuàng)造和審美活動本質上是人們內在心靈的表現活動。它的缺陷主要是,一方面自身的一些概念和理論含混不清,一方面過分強調情感的作用,這就嚴重降弱了文學藝術自身的重要性,解構了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所以,語文教育中,我們要克服傳統意義上的親反映疏超越、親表現疏逃避的現象,因為文學既反映現實又超越現實,既表現情感又逃避情感。因此在文學教育中,不應過分強調文本的現實性和情感的感染力,更不能將情感分析作為文學鑒賞的的單一化標準,要多元解讀。
3.關于文本中心論
受法國結構主義和俄國形式主義美學思潮影響,文本中心論將語言的形式和結構作為文學藝術的本質。結構主義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完全獨立的體系,但其缺陷亦非常明顯,一方面在突出作品獨立自主性的同時忽略了歷史、社會制度、文藝思潮等非結構的影響,另一方面過分強調對藝術作品結構的完整性而忽略了結構自身的不完整性。后來出現的解構主義是對上述缺陷的矯枉過正。所以,語文教育中,我們既不能過分分析文學作品的結構,也不能完全解構文本的完整性。要二者兼顧,求同存異。
4.關于讀者中心論
讀者中心說強調文學藝術存在的價值在于讀者的審美創(chuàng)造。這一理論在強調讀者中心的同時,基本忽略了文學藝術與世界、作者及文本自身的密切關系。在傳統語文教育中,所謂鑒賞辭典、教參之類,對經典文學文本的解讀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某些“權威專家”或教材編寫者的理解,并不是師生自身的理解。因此,在文學教育中要重視讀者自身審美體驗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作品與世界、作者及文本自身特點的關系。
二、中國文學的觀念及特點
中國文學無疑具有一般文學的觀念和特點,但受中華民族悠久而獨特文化的滋養(yǎng),長期以來,積淀了包括自由平等、包容寬厚的崇高精神,具有諸多獨特的觀念和特點。
1.心物不二的人格境界
這一創(chuàng)作觀念和藝術境界,是幾千年來在儒釋道文化精神浸潤下形成的。語文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中,要認真關注物我不二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比如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所總結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等理論,是建立在以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為核心思想基礎之上的。因此,語文教育過程中更應該關注文學教育塑造圣人理想人格的終極目的。
2.文質兼美的文本意識
孔子、王夫之等人都有過文質兼美的相關論述。中國文學在文本意識上從來都是“文”與“質”二者兼具,在創(chuàng)作取材上直通自然,彰顯了文學從人的生命出發(fā),眾生平等,“利而不害”,“兩不相傷”的永恒主題。因此語文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重視對自然的體驗,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交流,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語文教材的編寫,也應彰顯化育萬物、并行不悖的自然和諧的生命哲學。
3.得意忘言的閱讀美感
中國文學的閱讀體驗中,也有不同的層次性,最低層次的閱讀可能僅停留在對文本語言的闡釋中,略高一層的閱讀可能會對語言闡釋進行解構,而更高層級的閱讀則既不迷信語言的闡釋,又不執(zhí)著于對語言的反闡釋,而是沉醉于自然本心的閱讀,把人的心性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獲得生命的徹悟。語文教育中,文學的教育最終要追求對生命自由解放的目的。當然這一境界的實現首先要以對文本語言的基本闡釋和懷疑為基礎,進而引導學生達到更高境界。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教育,尤其文學教育中,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力改革教學方法,科學引導,切實尊重學生的生命個性,進而在文學閱讀鑒賞中實現圣人理想人格。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此論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GS[2018]GHB078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