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已經(jīng)熟悉美國作家杰克·倫敦也十分欣賞加拿大作家·西頓和查爾斯·羅伯茨的讀者而言,再比照著閱讀一下20世紀初的俄國作家比安基的動物小說,不禁要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心有欣喜和安慰。正如本書的譯者、浙江文藝出版社副總編沈念駒先生的序言所說:比安基的小說或童話里既沒有仙女巫婆,也沒有白馬王子和灰姑娘;他寫的主要是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于現(xiàn)實世界的生靈萬物。動物作為他作品的主人公,無不栩栩如生和個性鮮明;而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則因為對大自然和生靈的不同態(tài)度,而形形色色、匠心獨運。
雖然一般人們討論比安基,都要舉例《森林報》《大山貓》和《孤獸》,但沈念駒先生這個譯本中的四個短小故事卻更令我難忘,也體現(xiàn)了譯者的學識和眼光?!遁啓C手講的故事》《水下的呼聲》講的大海,《最后一槍》和《循跡跟蹤》講的森林,都是大自然最突出的環(huán)境代表。比安基筆下的人物都是與自然環(huán)境早就融為一體、生死與共的人群,所以家庭成員仿佛都不多,《最后一槍》就是一對兄弟,《循跡跟蹤》就是一對父子,《水下的呼聲》是“我”與一位鄰居和一位路過的老人,《輪機手的故事》也只有船長一個人可以對話。所以他們都是不怕危險、更不怕孤獨寂寞的“自然人”。作者甚至很喜歡直接稱他們也是野獸,或者是人類動物的特殊品種。
《輪機手講的故事》先是道出了一個人類共同愿望,就是能否有一個更有趣的國家,那里的飛禽走獸見人都不怕?這個故事的孩子敘述者“我”曾問過大人,到底有沒有野獸允許人接近它的地方?大人們做出的是惡作劇式的回答,這讓童年的“我”有一生難忘的委屈。不過在“我”當上輪機手登上捕鯨船后,委屈就變成了憂慮,因為天天看著鯨魚們見人就沒命地逃。接下來,比安基就很巧妙地寫出一個亦真亦幻的場景,說那次遇到了風暴,我們的船被刮到了一個陌生地方。忽然就看見了海岸,看見了翠綠草地和高山。船長就停了船,放大伙兒上岸去溜達?!拔摇瘪R上就在那些遼闊的草地上奔跑起來,直到累得躺下。這時奇跡就發(fā)生了:“我的四周已經(jīng)有了一百來只兔子了——它們圍著我瞧個不停,在它們眼里,我成了一頭什么樣的新奇野獸??!”
不久,我忽然想到該回船上去了,可是我完全不記得我們的船在哪兒。我想爬上山去查看一下。我開始登山,遇到了一大群可以用腳隨意踐踏我的麝牛,我害怕極了。我剛驚喜地穿過對我毫不在意的牛群,又在下山路上遇到了地地道道的北極狼!它們嗅著地面向我奔來,一只討厭的蒼蠅讓我打了個噴嚏——于是狼群看到我了。但奇怪的是,它們拔腿就逃。我終于重新登船,問船長剛才是到了什么地方。 “格陵蘭的東海岸,”船長答, “因為這里沒有人,也不曾有過人,所以動物就不怕人……狼是不久前才從美洲由冰上走過來的。它們很清楚什么是人,它們不想和人打交道?!?/p>
比安基動物小說的一大特點就是能迅速有力地把讀者帶入“無人之境”!讓我們內(nèi)心充滿了應有的慚愧。人類對自然的改變太快太強烈,這種影響力讓我們變得可怕和無知。比安基在其他小說也描述說,我們養(yǎng)在家里的寵物和關(guān)在動物園里的動物,都已不再是活力四射的野外生命。寵物和動物園代表的是人類文明的自欺和欺侮自然。但是比安基并不反對一切人類對自然的干預,他也鼓勵每個人對自然進行親力而為的科學探索。
《水下的呼聲》就寫6歲的“我”曾單獨一人在海濱沙灘上玩堆沙,突然四周一片寂靜時聽到從遙遠的海面?zhèn)鱽淼墓纸新暎骸啊瓰跄凡薄拔摇眴柫藡寢尯退小拔摇闭J為可能知道其含義的大人,包括環(huán)球航行的海員們,但他們都無法回答。于是,“我”在喜歡虛張聲勢的16歲時,才得到自己的答案。一個鄰居因為害怕,突然上門要“我”陪他去海邊看守一具警察發(fā)現(xiàn)的溺死尸體。一個路過的老人知道我們的責任后,興致勃勃地要為我們講死人的有趣故事。就在這時,我們一起再次聽到同樣的怪叫聲。鄰居已經(jīng)嚇得不再哼聲,老人則說只有兩個可能——淹死鬼或大海。于是,“我”克服一切恐懼地獨自走向大海。原來是一只海豹在暗夜中的海邊鉆石縫,它從礁石上下到水面時,會開心地發(fā)出“烏姆勃”的叫聲。
這兩個故事都有孩子內(nèi)心與大人世界的對比,而且都強調(diào)通過認識自然,才能讓一個人學會如何自立。換言之,不是通過人類自己設(shè)計的教育體系或精選課本,人才懂得了自尊自立。一個人當上輪機手時,說明已經(jīng)“學成”,但他仍無法接受現(xiàn)成說法,因此會向往和感受到“無人之境”的美妙。同樣,那個一輩子做停尸間看守的老人,也曾嘲笑“受過教育”的16歲孩子竟還相信死鬼的故事,于是“我”不得不通過冒險而懂得了“開門的秘訣”,并從此自立和無所畏懼。自然教給我們的東西,要遠遠大于我們逐漸積累的知識和發(fā)明。知識改變命運,獲得知識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生存其中的自然環(huán)境。歌德的名言是:“理論總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比安基的動物小說就賦予我們更多的自然生命品性,讓我們意識到人類只是大自然的旅居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