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濤
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既要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又要針對教學目標,精心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由淺入深,讓學生從中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進而讓學生體會音樂學科的美。
一、欣賞——感受音樂之美
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促進其觀察力的發(fā)展。如,學習蒙古歌曲《草原贊歌》時,我播放了反映“蒙古族風土人情”的視頻,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充分感受歌曲與歌詞中所表現(xiàn)的草原美景。學生心靈被音樂觸動和震撼,自然而然地帶著興趣去學習,教學效果明顯事半功倍。
二、提問——演繹思考之美
高明的老師不是拉著學生走,更不是背著學生走,而是在下一個路口呼喚著學生,耐心地等待學生的到來。
讓學生初次聆聽《彼得與狼》一曲時,我先讓學生聆聽各種樂器的聲音,然后再帶著問題分段欣賞:黑板上出示樂器和動物的卡片,聽完后請配對,你覺得這個樂器的音色比較適合表現(xiàn)哪種動物?再次聆聽《彼得與狼》時,我問:你認為該這個音色有何特點?它最適合表現(xiàn)怎樣的場景?最后總結一下,看看我們的配對與曲作者的構思安排差別有多少?……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在聆聽中找答案,在聆聽中理解樂曲。
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火花??梢哉f,教師幾句簡短的提問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動感,使教學難點的掌握變得更加輕松、自然。
三、暢談——表達“自主”之美
言語表達的流暢、敏捷、精確,一方面是學生現(xiàn)有的思維能力的反映,另一方面對學生大腦發(fā)育以及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戲謔曲》的課前,教師布置學生回家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德國著名音樂家巴赫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學生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有文字、圖片、音樂等。學生通過這種形式感受巴洛克時期音樂的藝術魅力,增強了對西方音樂文化的理解。教師耐心地傾聽,適時地點拔,恰當?shù)卦u價,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在暢所欲言的民主氛圍里,融洽了師生關系,使教學目標更易輕松達成。
傾聽學生,智慧地捕捉學生發(fā)言中的閃光點,欣賞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訣。在課堂里,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應學生而動,應情景而變,師生共同演繹精彩的課堂。這樣的音樂課堂飽含師生關懷,讓學生時時刻刻有著“成功的體驗”。
四、想象——創(chuàng)設情境之美
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運用形象思維,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產(chǎn)生“內(nèi)心畫面”,發(fā)動興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學生更加興趣盎然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學習《草原英雄小姐妹》選段《草原放牧》,教師在充分講解故事情節(jié)以后,讓學生聽音樂,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如大草原、草原小姐妹、飛奔的駿馬、太陽和一群小綿羊等。在“動”中,學生忘記了教室,忘記了課堂,完全融入了草原放牧的音樂氛圍中。這樣的課堂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身臨其境,感受到不同的音樂語言所表達不同的音樂畫面,比起教師單純地用語言反復闡述草原的情景效果要好多了。
五、律動——體驗活動之美
教師要根據(jù)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激勵性的活動,激發(fā)學生復雜的思維和高水平的認知。在欣賞鋼琴曲《花鼓》時,學生已經(jīng)有了民歌《鳳陽花鼓》的演唱基礎,為了讓學生感受樂曲段落之間不同的情緒變化,我讓學生隨音樂的節(jié)奏輕搖身體或做一些擊鼓的動作,從動作的變化中感受樂曲段落之間的速度、力度變化,同時運用找骨干音等方式讓學生感受民歌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總之,音樂的美是無處不在的,音樂課堂也應該在“美”的享受中達“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想、多體驗,激發(fā)學生認知美、思考美、自主學習美、體驗美的欲望,使他們的情操得到陶冶,音樂課的美育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作者單位:丹陽市新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