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攀
十多年前,我上了一堂公開課,課題叫《凡卡》。這是一篇經(jīng)典老課文,之前也上過多次,從未出現(xiàn)任何問題。然而,這一堂課卻讓我冒了一身冷汗,從此也開啟了我的 “文本解讀”之旅……
我被學生的提問難住了
當時是校內(nèi)的一堂公開課,我選擇了《凡卡》這一課?!斗部ā肥嵌韲骷移踉X夫的作品,條理結構很清晰。在我看來,應該屬于比較“好上”的一篇課文。一切按照我的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然而,在之前課堂上從未有過的事情發(fā)生了,一位學生從書中的文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凡卡的爺爺過著很好的生活,鄉(xiāng)下的老爺也是個不錯的老爺。理由如下:(1)爺爺穿著寬大的羊皮襖,說明爺爺過得很好。(2)即使這件羊皮襖原本不是爺爺?shù)?,但也有可能是老爺給他的,說明鄉(xiāng)下老爺很仁慈。(3)爺爺白天不用干活,可以睡大覺,只有晚上出來敲梆子,而凡卡白天晚上都要干活,有時還要挨打。這一點說明爺爺比凡卡過得好。(4)凡卡讓爺爺在圣誕節(jié)的時候在老爺?shù)氖フQ樹上摘一顆金胡桃,說明鄉(xiāng)下老爺?shù)男哪c很好。
《凡卡》這篇課文是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和凡卡回憶鄉(xiāng)下的生活兩條線索來反映在沙皇統(tǒng)治下,城鄉(xiāng)的勞動人民都過著悲慘的生活。學生的理解很顯然違背了文本的價值取向。由于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也不夠到位,所以一下子也不知從何說起。于是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全班學生,結果大家居然一致同意這位學生的看法。
學生的理解讓我冒了一身的冷汗,這堂公開課最終草草收場。這也是我從教以來最為失敗的一堂公開課。下課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學生的質疑本身并沒有錯,問題在于我自己。我深深地認識到:平時在備課時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參,很少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實際問題,對于文本沒有深入細致的解讀是導致這次公開課失敗的真正原因。
素讀文本,破解教學難題
怎樣才能解決學生所提到的問題呢?此時,我想到了“素讀法”。于是我又一次拿起《凡卡》一文細細地讀起來。
這一讀,我也從契訶夫的文字中發(fā)現(xiàn)了暗藏的玄機:爺爺已經(jīng)“65歲”了,這說明了什么?爺爺穿著“寬大的羊皮襖”,這個“寬大”一詞又說明了什么?爺爺為什么要睡在“廚房里”,而不睡在家里?還有“去砍圣誕樹的總是爺爺”,這個“總是”又包含著什么意思呢?這樣細細品讀下來,我重新認識了《凡卡》,覺得之前的教學是那樣的膚淺。
兩年之后,我又一次遇到《凡卡》一課,有了上次的教訓,我改變了上課的思路。當引導學生學完凡卡的第一次回憶后(爺爺守夜),我反問,在凡卡看來,鄉(xiāng)下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其實,鄉(xiāng)下的生活并非如此,你們能找出不好的地方嗎?問題一出,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1)爺爺65歲了還要守夜,說明爺爺?shù)纳钜稽c也不好,如果不守夜,也許老爺就不會給他飯吃。(2)爺爺白天睡在廚房里,說明爺爺連自己的家都沒有。一個連家都沒有的人,怎么能說過得好呢?(3)爺爺穿著寬大的羊皮襖,說明爺爺?shù)囊路皇亲约旱?。一個老人連一件保暖的衣服都沒有,豈不是很可憐?(4)爺爺守夜的時候凍得縮成一團,聳著肩膀,可以看出爺爺多么冷。但是再冷也要去守夜,也要去工作,不然就無法生活。
在學完凡卡的第二次回憶后(和爺爺一起砍圣誕樹),我仍然繼續(xù)讓學生尋找鄉(xiāng)下生活并不好的地方。學生從“去砍圣誕樹的總是爺爺”以及“爺爺冷得吭吭地咳”等處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翱偸恰闭f明爺爺很辛苦;“吭吭地咳”說明爺爺身體很不好,已無力撫養(yǎng)凡卡,所以才把他送到城里去。
這一次,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展開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討論激烈,學得輕松,輕而易舉地破解了上次阻礙我的難題。這一次上課,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從文本的內(nèi)容入手,深入地解讀文本。字里行間,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標點都要去認真揣摩、細細研讀,找準文字背后的密碼。精心解讀不僅成就了語文教學的精彩,也使自己的教學進入了一片新的天地。
道德框架并不是真正的價值取向
然而,問題并沒有結束。前面的教學,我給學生總結的都是本課“反映了沙皇統(tǒng)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沙皇統(tǒng)治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這是文本應有的價值取向嗎?在當今社會,沙皇已不復存在,資本主義制度也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那么,《凡卡》的現(xiàn)實意義又是什么呢?
這一思考激發(fā)了我對“文本解讀”的極大興趣。文本該如何解讀?如何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通過研究,我發(fā)現(xiàn)在文本解讀中,我們很容易被道德框架所束縛,然而道德框架并不是真正的價值取向。我又一次對文本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并且把對比閱讀放進了課堂教學之中。
凡卡在信中所寫到的鄉(xiāng)下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和爺爺在一起的時光是那樣的幸福;而在城里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幸。兩處的生活是一種對比,相對來說,家鄉(xiāng)的生活是快樂的。其實,家鄉(xiāng)的生活也是凄涼的、痛苦的。
三教《凡卡》,使我不僅對這篇課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對文本解讀有了新的認識。語文課程的價值導向是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引領學生把握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課題研究讓我對文本解讀的研究更加深入,同時也讓我明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是文本解讀的重要內(nèi)容。
關注核心素養(yǎng)才是文本解讀的終極目標
從內(nèi)容到價值,文本解讀似乎已經(jīng)走向了深入。當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關注“核心素養(yǎng)”的時候,我回過頭去審視研究多年的“文本解讀”,猛然發(fā)現(xiàn),我之前所關注的文本內(nèi)容、價值取向都太單一,語文課程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語言理解”“語言運用”“思維”“初步審美”才是文本解讀所要指向的核心。于是,我又開始引領學生向著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行進。
三年后,我第四次遇到了《凡卡》,我把文本解讀的關注點落到四大核心素養(yǎng)上來。我感覺這一次不再是繼承,而是要做一個全面的扭轉。
小主人公凡卡的遭遇肯定是“悲慘”的,然而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理解肯定是不完全的。于是我讓學生從文章整體入手,關注細節(jié)描寫,去分析凡卡這個人物,于是一個更為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凡卡向往快樂”“凡卡活潑可愛”“凡卡向往自由”。這樣的理解使凡卡更為豐滿。這是對學生語言理解素養(yǎng)的培育。
凡卡給爺爺寫信、寄信自始至終都充滿著美好的幻想?!八軡M意沒人打攪他寫信,就戴上帽子,連破皮襖也沒披,只穿著襯衫,跑到街上去了……”這些細節(jié)描寫其實是加深學生對凡卡悲慘遭遇的理解。教學結束時,我讓學生以“信寄出以后……”為題進行續(xù)寫訓練,讓學生思維的觸角伸展到課本之外的大千世界中,完成閱讀和寫作的深度對接。這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培育。
本課的思維訓練點是很多的。比如,我們都知道,爺爺是收不到凡卡寄的信的,因為地址不詳,也沒有貼郵票,即使爺爺能收到信,凡卡也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既然如此,文章結尾“甜蜜的夢”的用意是什么呢?有的學生說:“夢和現(xiàn)實恰恰相反,這樣寫就是暗示凡卡的夢是不能實現(xiàn)的。”有的學生說:“作者是想通過用‘好夢’和殘酷的現(xiàn)實作對比,進一步反襯凡卡悲慘的命運?!?/p>
關于審美,大家的固定思維就是景物的美、語言文字的美。對于《凡卡》這樣的悲劇似乎很難找出美來。我引導學生從“揪” “揍” “隨手” “打” “直戳”等詞語,揭露老板和老板娘的兇狠、毒辣、殘忍,以此讓學生入境生情,培植學生同情凡卡、善良正義等精神層面的種子。引領學生從“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等句子中,體會凡卡向往自由、向往快樂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這些可以讓學生品味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養(yǎng)成善于品味人類優(yōu)秀作品的態(tài)度。
一篇《凡卡》,四度解讀。從最初的不知所措,到現(xiàn)在的氣定神閑,一切都要歸功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同時也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需要我們變革的不僅僅是課堂,更重要的是教師本身對文本深入的解讀。只有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文本解讀,才能使教師在教學中把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真正放在首位。同時,我的教學觀也逐步明晰:關注核心素養(yǎng)才是文本解讀的終極目標。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月湖小學)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