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
【內容摘要】本文針對“四川瀘縣太伏中學學生死亡事件”探討了以下問題:如何定性“謠言”?謠言傳播過程中,如何看待媒體組織、政府機構的“把關”作用?謠言傳播過程中,自媒體的運作機制是什么?自媒體時代,如何遏制謠言的散播?
【關鍵詞】謠言;自媒體;把關人理論;“瀘縣事件”
自媒體時代,每天都上演著鮮活的社會案例,本文所導入的是網(wǎng)上曾經流傳的四川瀘縣太伏中學學生死亡事件,該事件發(fā)生于2017年4月1日,距離現(xiàn)在已有兩年多的時間,兩年多的時間足以讓該案件形成一個閉合的系統(tǒng),有利于全面客觀地分析案例。
知名新浪博主“網(wǎng)絡游民三三”對該案件有一段簡潔、精辟、準確的回顧論述:
“2017年4月1日,四川省瀘縣太伏中學學生趙某在宿舍樓外死亡,網(wǎng)傳死亡原因系未交‘保護費’被五名校霸毆打致死,兇手包括當?shù)卣賳T的兒子,這一消息在網(wǎng)上大量傳播,隨后當?shù)卣槿胝{查,并在4月2日晚發(fā)布公告稱,‘趙某損傷符合高墜傷特征,現(xiàn)有證據(jù)排除他人加害死亡?!?月3日,官方再次發(fā)布公告稱‘五名學生打死同學’不屬實,并對造謠傳謠者予以處罰。由于該事件不斷發(fā)酵,最終上升為群體性事件,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雹?/p>
這一段話,典型地描述了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基本流程,從案件發(fā)生,到網(wǎng)上發(fā)酵,到政府調查,再到官方公告,這不僅僅是太伏中學生死亡事件的流程個例,還有雷洋案、魏則西事件、北大學生自殺事件等等社會事件,概莫能外。另外,該敘述對“消息”和“謠言”的措辭相當準確。“消息”不等同于“謠言”。
自媒體(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動化的傳播者,以現(xiàn)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shù)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guī)范性及非規(guī)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總稱。②自媒體時代,由于多重身份的介入,導致信息傳播比以往時期更為復雜、更為動態(tài)地進行,傳統(tǒng)媒介時代的把關人理論面臨嚴峻挑戰(zhàn)。
一、傳播視角中的“謠言”認知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謠言”解釋為三層意思:一是沒有事實存在而捏造的話;二是沒有公認的傳說;三是民間流傳的評議時政的歌謠、諺語。③“謠言”一詞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最早出現(xiàn)于《后漢書》卷三十一:“詩守南楚,民作謠言。”此時謠言僅僅是歌謠的意思;到了清代,謠言被認為是“虛構不實的傳聞”,比如:《老殘游記》二編第五回:“既說都是虛誑,不用說就是我造的謠言了?!爆F(xiàn)如今,謠言被官方直接定性為不實之言論。對“謠言”詞源考據(jù),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的歷史時期對“謠言”賦予的意義不一,并且,隨著歷史向前,“謠言”一詞從中性詞向貶義詞轉向,中性詞意逐漸淡化。
“謠言”的英文是Rumor,《柯林斯詞典》這樣定義:n. gossip (usually a mixture of truth and untruth) passed around by word of mouth④,將“謠言”看成是事實與非事實的混合物?!爸{言”問題,一度也是西方社會的焦點問題,學者對此還進行過理性的數(shù)據(jù)研究,并總結出兩個知名的“謠言”公式⑤,為世界各國認知謠言實質提供參考。一個由美國社會學家G·W·奧爾波特和L·波斯特曼總結提出,認為:謠言的殺傷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度;另一個由荷蘭傳播學者克羅斯提出,認為:謠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
通過上述兩個謠言公式,我們知道:謠言的產生是與該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的,事件的重要性越大,模糊性越大,謠言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一個事件能衍生出謠言,首先它必須是焦點事件,或者它涉及到一個焦點人物,其次,在事件傳播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模糊性”在作怪,主要是由于當事人對事實真相的有意遮蔽和扭曲,所以,在信息足夠公開、足夠透明的情況下,謠言是很難生存的。
我們還要區(qū)分“消息”“新聞”和“謠言”三個概念,事件在還未進入公眾視野之前,在并未出現(xiàn)把關和評審機制的時候,對于事件的傳播還只能認定為“消息”,若“消息”要進階為“謠言”或是“新聞”,還需要看消息自身是否重要;重要的“消息”才有可能進入信息傳播的下一個階段,并引起質變,質變的因素便是模糊性,自媒體時代的把關機制是消息模糊性的重要操縱者,個人把關遮蔽、扭曲信息的真實性,加大了消息的模糊性,從而有可能進階為“謠言”;官方把關公開、透明信息的完整性,降低了消息的模糊性,消息有可能成為“新聞”。為了更清楚地傳達這個過程,筆者繪出下圖,以供參考。
以“星巴克丑聞”辟謠事件為例,星巴克是國際餐飲品牌,其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微信辟謠助手3月謠言榜,將星巴克咖啡致癌列為第一位,認為:“很多食物在加工過程中都會產生丙烯酰胺,咖啡中的丙烯酰胺算少的。另外,丙烯酰胺在人體中是否致癌以及攝入劑量跟增加的致癌風險有什么關系,尚無科學依據(jù)。”⑥星巴克咖啡致癌的謠言,源自加州“65號法案”,星巴克在判決中敗訴。該法案規(guī)定,食品和飲水的生產經營者應對可能致癌或導致出生缺陷的物質進行警告標注,星巴克的敗訴就是因為沒有標注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可能的危害。在這個過程中,網(wǎng)民將“星巴克敗訴”和“咖啡致癌”混為一談,扭曲了事實真相,提升了事件的模糊性,再加上公眾的介入,關于星巴克的謠言便不可遏制地蔓延下去。
由上可知,“謠言”之所以成為謠言,跟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有關,對事件重要性和模糊性的判斷,離不開把關人,因此,對經典傳播學知識“把關人”理論進行研究,是對謠言問題的實質進行分析的一個重要且獨特的視角。
二、“謠言”之前:“把關人”理論回顧
“把關人”理論,是西方傳播學的經典理論,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研究群體傳播時,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qū)”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時代的前進,“把關人”這一理論,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社會中信息的流動與傳播。自盧因以來的把關人理論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二戰(zhàn)后到20世紀50年代是第一階段,以盧因、大衛(wèi)·懷特和布里德為代表的學者,主要考察個人在大眾傳播的作用,強調個人把關在信息流動中或好或壞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代表著作包括:1947年盧因的《群體生活渠道》,1950年美國傳播學者大衛(wèi)·懷特《“守門人”:新聞選擇的事例研究》,1955年布里德的《新聞編輯部的社會控制》。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的“把關人”研究,具有濃厚的社會學色彩,從盧因到懷特,“把關人”理論從社會學脫胎而出,逐漸形成傳播學研究的自覺意識。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把關人理論發(fā)展的第二階段,研究者注重媒介組織對內容生產的管理與安排,顯然,這一階段由于電視的普及,焦點已經從個人的社會化作用,轉移到以電視新聞為代表的媒介組織對信息的生產與選擇偏好,包括1969年巴斯的《重新定義守門人概念》以及隨后吉伯的《新聞是報人們制造的東西》等都專注于媒介領域而進行闡述。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研究媒介及其人員活動的文化、經濟、政治環(huán)境,成為把關人理論研究的新的側重點。理論著作包括賴利夫婦的《大眾傳播與社會系統(tǒng)》、麥奎爾的《大眾傳播理論》以及德弗勒從觀念層面與制度層面對把關人理論的相關論述。顯而易見,這一時期的傳播學者將社會看成一個系統(tǒng)進行理性分析。
三、“謠言”之中:自媒體時代“把關人”理論失聲
自媒體,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自媒體時代,便捷高效的通訊技術,讓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源和信息的把關人,包括社會個人、媒介組織以及社會系統(tǒng)等等。筆者將從“把關人”理論的五個切面:把關人范圍(主體)、把關標準(橫向)、把關節(jié)點(縱向)、把關信息(客體)、輿情把關(系統(tǒng)),以四川瀘縣太伏中學學生死亡事件為具體案例,探討自媒體時代“把關人”理論的新特點。
(一)把關人主體
傳統(tǒng)媒介時代,主要以職業(yè)把關人為主,包括媒介組織和政府機構,比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機構等媒介組織從業(yè)人員,都是接受過媒介教育的專業(yè)人士,而政府則是在意識形態(tài)上把關。自媒體時代,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私人社交軟件的普及,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任何人都是一條信息的“把關人”。
以“瀘縣事件”為例,事件的發(fā)酵始于微信,一開始是雙人對話框傳播,同時在家長群中擴散,由朋友圈瘋狂轉載,再轉戰(zhàn)至新浪微博,微博、百度搜索是晚于微信一天開始傳播的⑦,相比于微博與百度搜索,微信這一媒介形態(tài)更加私密化,也因此成為不實言論的滋生地?!盀o縣事件”傳播時序始于朋友圈;首輪傳播以自媒體為主,大部分是“謠言”“內幕”等;次輪傳播以新聞網(wǎng)站、平面媒體、自媒體為主,主要是官方通報。盡管微信、微博給社會大眾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與此同時,由于信息的海量龐雜以及別有用心之人的利用,也成為“謠言”傳播的主要陣地。
(二)把關標準
傳統(tǒng)媒介時代,由職業(yè)把關人把關決定信息的是否傳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媒體議程設置,媒介組織對社會的發(fā)展產生“魔彈”式、“皮下注射”式的強效果影響;自媒體時代,觀眾的喜好,代表流量和熱度,迎合網(wǎng)民成為自媒體信息把關的至上信條,大眾的盲從和看客心態(tài)往往有可能讓一些社會新聞演變?yōu)樯鐣C。觀察“瀘縣事件”受眾傳播的關注訴求(如圖二),不難發(fā)現(xiàn),理性發(fā)言者不到16%(包括加強調查7.6%、不信謠不傳謠8.3%)。
(三)把關節(jié)點
傳統(tǒng)媒體時代,在信息傳輸?shù)臅r間節(jié)點上,職業(yè)把關人可以提前把關,并由此形成過濾性把關;自媒體時代,職業(yè)把關人往往由提前把關變?yōu)闇蟀殃P。這一時態(tài)的變化,為謠言的產生提供了時間節(jié)點,謠言一般會出現(xiàn)在事件發(fā)生后和官方通告之前這段時間,謠言來的快,走的也快。對比“瀘縣事件”的時間點,4月1日,案件發(fā)生;4月3日,“瀘縣發(fā)布”針對相關網(wǎng)絡謠言發(fā)布通告;直至4月7日,“四川公安”公眾號發(fā)表澄清事件的“警方通報”,隨后“央視新聞”進行了轉發(fā)?!盀o縣事件”的不實言論,主要出現(xiàn)在4月1日至7日這六天,網(wǎng)民化身偵探,通過各種憑空的猜測與考據(jù),讓各種謠言有機可乘,漫天飛舞。
(四)把關信息
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呈現(xiàn)出海量化、復雜化、匿名化等特征,在如此龐大復雜的信息海洋中,讓網(wǎng)民只瀏覽真實客觀的新聞信息,幾乎是不可能的,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言,“新聞業(yè),已經變成表演界的一部分,新聞閱讀只能提供讀者不需要任何知識儲備就能理解的語境碎片?!雹嗄涿男畔?,也為不法分子造謠、傳謠,提供了天然的保護傘。傳統(tǒng)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載體一度曾主要以文字為主,自媒體時代,圖片、聲音、視頻、多媒體等為信息傳輸提供了多種手段,并且這些形式,比之于文字,更加豐富,在傳統(tǒng)媒介時代,“有圖”往往就意味著“有真相”,然而,隨著圖片處理、視頻制作和剪輯軟件普及之后,自媒體時代,有圖,卻不一定真的有真相了。
不妨來看看“瀘縣事件”網(wǎng)上流傳的四條視頻(如圖三),第一條視頻是網(wǎng)傳瀘縣政府雇傭黑社會打人視頻,最后證實這是一起售房糾紛視頻,并非發(fā)生在瀘縣太伏境內;第二條視頻是網(wǎng)傳學生被毆打視頻,最后證實是2015年武夷山網(wǎng)傳的霸凌視頻;第三條視頻是網(wǎng)傳現(xiàn)場警察拔槍視頻,隨后證實是瀘縣交警疏導交通的視頻;第四條視頻是網(wǎng)傳男生臨死前被毆打得奄奄一息的慘狀視頻,最后也被證實是蓄意者剪輯的其他視頻。以上四條視頻,可謂“圖文并茂”,尤其是第四條視頻中被毆打者凄慘痛苦的喊叫,更容易讓網(wǎng)民相信這就是“真相”,然而這些所謂的“真相”,其實都是蓄意者擾亂社會安全的造假行為。
(五)輿情把關
由于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統(tǒng)計網(wǎng)民對媒介事件的關注熱度和點擊數(shù)量更加便捷化,各個微量單位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社會輿情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職業(yè)把關人通過輿情監(jiān)測,進行輿情把關,例如,微博針對“瀘縣事件”設置的話題(如圖四),官方和網(wǎng)民可通過話題熱度,來觀察社會輿論對“瀘縣事件”的反映。
四、“謠言”之后:從“把關人”到“個人把關”的范式轉換
從“把關人”理論的五個維度,來關注自媒體時代發(fā)生的“瀘縣事件”,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時代與自媒體時代的把關人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把關人理論面臨范式轉換,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因此,筆者提出了“個人把關”,即;以網(wǎng)民個人把關為主,媒介組織以及社會控制把關貫穿始終,與此同時,提出個人把關加媒介培養(yǎng)。
媒介培養(yǎng)理論包括三層含義,第一是媒介素養(yǎng)。1992年在美國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主辦的全國媒介素養(yǎng)領導人會議上有關專家給“媒介素養(yǎng)”下了一個簡練的定義:一個具有媒介素養(yǎng)的人是任何人都應該有機會成為的一個人,是具有能夠獲取、分析、評價、制造印刷與電子媒體能力的人。⑨20世紀初,“媒介素養(yǎng)”概念引入中國之后,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熱烈的討論。時至今日,媒介素養(yǎng)教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第二是新聞素養(yǎng)。該詞是由美國新聞工作者科瓦齊和羅森斯2011年在其著作《新聞的十大原則》中提出的,是教大眾如何閱讀新聞,如何認識新聞真相,為了辨別真相,也是為了避免被操縱,“新聞素養(yǎng)”應該成為公民素養(yǎng)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聞知識。這種素養(yǎng)不同于以往所說的“媒介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是審視傳統(tǒng)大眾媒體的,現(xiàn)在是自己如何面對涌到眼前的信息,包括自己如何發(fā)布新聞。⑩第三是社會大眾需要具備理性發(fā)言的精神,所謂“謠言止于智者”,在智者面前,謠言無處遁形;相反,“三人成虎”,貽害無窮,麻木與缺乏理性精神的人往往是謠言傳播的助長者。
注釋:
①⑦網(wǎng)絡游民三三的博客:《瀘縣太伏中學學生死亡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失去控制的?輿情解讀》,新浪博客,2017年4月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bcc009090102wtv5.html。
②參見百度百科“自媒體”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自媒體/829414?fr=aladdin。
③參見漢典“謠言”詞條,http://www.zdic.net/c/3/15c/351873.htm。
④參見百度翻譯“rumor”詞條,http://fanyi.baidu.com/?aldtype=85#en/zh/rumor。
⑤北京日報:《謠言公式:謠言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環(huán)球網(wǎng),2013年9月6日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3-09/4328936.html。
⑥綠松鼠:《除了星巴克咖啡致癌,本月還有這些謠言滿天飛!3月謠言榜》,搜狐網(wǎng), 2018年4月4日,http://www.sohu.com/a/227324934_616823。
⑧﹝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頁。
⑨陳曉慧、王曉來、張博:《美國媒介素養(yǎng)定義的演變和會議主題的變革》,《中國電化教育》2012年第7期。
⑩陳力丹:《樹立全民“新聞素養(yǎng)”理念》,《新聞記者》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