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摘? 要:習作教學中,困擾學生的無非是“寫什么”和“怎樣寫”。許多學生往往無材料可寫。而課堂教學時間有效,如何提高習作教學的高效性。我認為習作素材的挖掘、收集和運用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習作教學的前期準備。
關鍵詞:小學習作;素材;挖掘;收集;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9-0002-02
1.習作困惑
習作教學中,困擾學生的無非是“寫什么”和“怎樣寫”。前者是后者的必備條件,只有當有內(nèi)容可寫時,才有辦法強調(diào)寫作的技巧、方法。眾多學生在習作中,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在千變?nèi)f化的命題下,“心中有糧”可以“烹飪”出合適的習作大餐。
但現(xiàn)實情況往往呈現(xiàn)另一面:學生不知道寫什么,或者是習作內(nèi)容千篇一律,過于老套,缺乏真情實感。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現(xiàn)代生活條件較為優(yōu)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感不足,悲傷快樂都顯得乏味平淡。感覺上的缺失,造成了學生缺少在日?,嵥橹袑ふ宜夭牡哪芰?。二是老舊的習作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教師提供的范文和作文書里的文章成為了“救命稻草”,過于隨意地搬、套其他人的內(nèi)容,沒有自己的生成型材料。三是沒有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沒有及時積累習作素材。關鍵時刻,腦海中無法調(diào)取相應的資料進行“編輯?!?/p>
因此學會尋找素材,積累素材,理解和運用素材就至關重要。可以說,要在課堂上完成習作教學,那這些就是走在課堂前的必不可少的習作教學環(huán)節(jié)。
2.素材類型
要尋找素材,就要先明確哪些可以成為習作的素材。習作的素材外延很廣,小到一陣風、一滴雨,大到國家大事都可以成為語文習作的對象、內(nèi)容。
從素材的角度分類,一般情況下,小學階段常用的有人物類、景物類、事件類三種。人物類包括學生身邊熟悉的和生活中直接接觸或者間接了解的對象。有父母、家人、朋友、同學、教師,以及各行各業(yè)的人員。景物類包括學生五官感覺到的一切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色?;ú輼淠尽ⅧB獸魚蟲,海灘、沙漠等都包含其中。事件類包括學生情感體驗的任何一件事情。
從素材的來源可以分為: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的生成型素材和摘取別人文章的直接素材。前者的素材來自學生日常的生活,暑假里去郊游可以是素材,傍晚回家眼前所見所聞可以是素材,在校園里與同學打交道可以是素材,這些素材因為是生成型的,因此獨一無二,不同的人經(jīng)歷過的事情不一樣,得出的感受也就不同。后者比較常見,課文里的文章可以作為素材,課外作文本里的好詞好句,段落篇章可以作為素材,名人名言也可以作為素材,馬路上的廣告牌可以是素材,歌詞也可以……
教師要教導學生,素材不僅僅是書本里的鉛字材料,還包括五官所見所聞所感的一切。不要拘泥于課本,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尋找素材。
3.挖掘素材
學生不擅長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習作素材。比如小學階段,經(jīng)常涉及的“愛”這一主題。父母之愛,無論哪個年代,都是永恒的命題。小學中段剛開始接觸習作,就有園地的習作要求是寫一寫父母的愛。到高段時,這個主題又重復出現(xiàn),顯然對學生的習作提了更高的要求。但許多學生抓耳撓腮,不知如何下筆,更多學生依然按照傳統(tǒng)套路,寫生病時,媽媽對自己的照顧。難道朝夕相處的母親沒有其他可寫的嗎?習作教學的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母愛”的理解過于死板,他們多以某種困境之下,母親的幫助當作母愛的表現(xiàn)形式。實際上,教師要強調(diào)“危難之時的是愛,隱藏在瑣碎中也是愛,愛是不分大小的。因此挖掘素材時可以按照以下幾個原則來入手:
(1)往小處著眼
生活中的事情并不像電視劇那樣波瀾壯闊,濃縮了生活中各種矛盾沖突,制造高潮。所以學生不能等著“大事”發(fā)生。要擅長發(fā)現(xiàn)“小事”“平常事”。比如“母愛”的文章,往大處著眼,地震中母親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下救孩子的性命。這些母愛突破極限的例子,學生沒有親身體會,難以寫出真實的感受,我們并不推薦學生去寫虛構的、假想的內(nèi)容。跟這種事例相比,“雨中送傘”“照顧病兒”就是從小處著眼,但這個“小處”還不夠細微,可以從事情本身,將目光聚焦在主角的身體某一個部分,例如,撐傘的手、頭上的發(fā)絲、額頭的皺紋、嘴上的嘮叨等等。這些就是“小處”。從事件的性質(zhì)來說,偶爾為之的事為大,經(jīng)常性的,甚至淡化到生活中讓你習慣的事都是小事。這時候“雨中送傘”不如寫母親每日不間斷的提供的三餐。“病中顧兒”不如寫母親平時無處不在的嘮叨。越是平常處,越見不平常,這樣的素材對于學生而言不存在“沒見過”“沒處過”和“沒感覺”。
(2)往與眾不同處著眼
往與眾不同處著眼,要利用逆向思維來尋找素材。寫景類的習作中,自然風光和人工造景都是學生常接觸的習作對象,同一處的景色,如何尋找獨特的點,那就要從景色之外,比如,天氣、節(jié)日這樣的變因著手。晴天下的西湖,不如雨天里的西湖,不如雪天里的西湖。平時的西湖,不如秋天菊展的西湖,不如節(jié)慶日的西湖。要尋找素材的獨特之處。
(3)抓住主角觀察一切
不同的素材觀察的方法不一樣,但無論哪個類型的素材,觀察都要全面。人物類,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外在,比如,外貌、衣著等。然后要抓住人物的內(nèi)在,比如,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除了觀察要全面,還需要分清主次。比如今日觀察的是爸爸,那爸爸就是觀察的主角。爸爸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都是觀察到的素材。而與爸爸展開活動關系的人物、景物,如家里其他人對爸爸話語的反饋所作出的表情、動作都能作為側面素材來襯托爸爸的形象。但既然是次要的內(nèi)容,就不用挖掘太細、太多,以免喧賓奪主。
(4)符合時代的變化
現(xiàn)代社會,什么都離不開科技。手機就是現(xiàn)代科技的一個重要代表。學生對手機肯定不陌生。因為手機與周遭人發(fā)生的事情肯定不會少,這時候就應該真實地挖掘此類的素材,既符合學生的時代特色,又符合習作“以我手寫我心”的要求。
4.處理與運用素材
素材找到了,要及時收集和積累素材,這樣習作的時候,尤其是現(xiàn)場寫作時才不至于“胸中無竹”。
(1)記錄素材
古代文學家陶宗儀利用大樹落下的葉子,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和閱讀體會,十幾年如一日的不斷積累,有了“積葉成書”的佳話。找到素材后,最重要的是及時記錄下來,可以隨手記,也可以回到家里通過回憶再記錄。
(2)分類歸納
素材一旦豐富起來,雜亂地堆積著,到關鍵運用的時候難以快速提取。因此要將收集的素材進行分類歸納,可以按照素材來源進行分類,把隨筆和別人提供的素材分開。也可以按照素材的性質(zhì)來歸納,寫人、寫事、寫景的。分類和歸納只是為了取用素材的方便,各人有各人的習慣,不必要做統(tǒng)一的規(guī)劃。
收集素材之后,運用素材才是習作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素材千變?nèi)f化,但小學階段習作的主題卻無非是幾種常見的。寫人類,有身邊的人、熟悉的人,令你印象深刻的人。寫事情的,有高興的一件事、難過的一件事、難忘的一件事,得到啟發(fā)的一件事等。寫景的有寫花朵、寫公園、寫山山水水的,總而言之,在小學習作中,主題都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如何讓素材更好地為習作服務,這時候就要巧妙的運用素材。
(3)原樣引用
類似于簡短的名人名言之類的素材,可以直接原句引用。引用的時候,為了更有力地佐證觀點,可以多引用幾句同主題的名言名句。另外還要注意,既然是別人的觀點直接引用,那不需要過多的累贅,否則會令引用的句子失了光彩。
(4)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是習作的一種寫作技巧。在素材的運用上,這一點也必不可少。常見的寫友情、親情的文章,最忌諱的是假、大、空。一上場就是親人去世這樣的為了作文而捏造的素材現(xiàn)在已經(jīng)行不通了。媽媽照顧病患中的孩子的素材雖然比較老舊,但畢竟是學生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例子。這時候在運用素材上,可以從“細微處入手”觀察媽媽照顧孩子的某一個細節(jié),比如,媽媽的嘴,在知道孩子生病前的急切詢問之語,咨詢醫(yī)生時的絮絮叨叨,安慰孩子時的輕聲細語,哄孩子入睡時哼的兒歌,這些都是“小細節(jié)”,如果抓住了這樣的“小處”來處理素材,那就能“老湯換新顏”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
[3]吳勇.小學教材習作教學探索[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