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爽
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在某些方面發(fā)育落后于普通孩子,例如智力落后、學(xué)習(xí)困難、語言障礙、聽覺障礙、視力殘疾與情感行為障礙等,我們稱之為發(fā)育遲緩。從2002年,北京市東城區(qū)分司廳幼兒園接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開展隨班就讀。在起初接觸這些孩子時,教師缺乏專業(yè)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xué)經(jīng)驗,但最令教師感到困難與棘手的問題還是家長工作。只有家園雙方相互配合、互通有無,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和諧一致的環(huán)境,真正幫助幼兒在融洽的班級氛圍中共同成長。
打破偏見,收獲雙方家長的信任
首先,找方法、勤溝通,獲取正常幼兒家長的理解。
召開家長會,讓家長提前做好心理準(zhǔn)備。有的家長會發(fā)牢騷:“為什么要幫助特殊兒童,我的孩子還需要老師的幫助呢!”還有的家長擔(dān)心地問:“我們的孩子經(jīng)常和這些‘傻孩子’在一起生活,會不會總模仿他,將來也變得不正常了呢?”
實際上,特殊兒童與每個正常兒童一樣都是平等的獨立個體,他們需要良好的成長空間,接受正規(guī)幼兒園的教育,需要有和同齡小朋友接觸的機會。班級里有個別特殊兒童,還有利于培養(yǎng)正常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我們通過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到這些,為家長做好心理建設(shè)。
用感人的實例打動家長,讓孩子的進步幫助家長轉(zhuǎn)變觀念。有一次,六一兒童節(jié)來臨之際,每個孩子都動手制作了一張賀卡,多多把自己制作的賀卡大方地送給了特殊兒童笑笑,因為笑笑小肌肉發(fā)展得不靈活,并沒有做出漂亮的賀卡。意外的是,笑笑轉(zhuǎn)天就把自己平時最喜歡的美羊羊掛飾回贈給了多多。家長們也普遍認為孩子們與笑笑相處的這幾個月中,在謙讓、助人、耐心、寬容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沒有偏見。偏見其實是成人先形成的。當(dāng)看到孩子的進步,成人會感到欣慰,也就漸漸能夠接受特殊兒童了。
其次,交流科學(xué)育兒信息,贏得特殊兒童家長的信任。特殊兒童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都遠不及普通幼兒。樂樂是我?guī)н^的一個腦癱兒童,6歲的她智力卻猶如1歲多的幼兒,性格也比較急躁,班里自然角養(yǎng)的小魚、種的花,游戲區(qū)的玩具都被她破壞過。一天,老師突然看到她的手中多了一塊花手絹,并且走到哪里都隨身攜帶,性情也溫順了許多。原來腦癱患兒特別依戀自己熟悉的物品,就像心靈依靠。所以老師與家長溝通后就為樂樂布置了一個“樂樂的小家”,里面擺放的都是她熟悉的東西:合影、小水杯、手絹等等。自此以后,樂樂吃飯、游戲都在這里進行,生活上有了很大改變。
搭建平臺,促進雙方家長的融合
特殊兒童家長給我最深的印象是自卑、低調(diào)、獨來獨往,從不和班里其他家長有任何的交流,普通兒童的家長也不主動與他們溝通育兒經(jīng)驗。這就需要創(chuàng)造機會、搭建平臺,改善家長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作為家長更要了解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長的科學(xué)方法,摒棄舊觀念中“因為我的孩子不太正常,覺得沒面子”的想法。而普通兒童的家長也要嘗試與特殊兒童的家長進行溝通,打破“無話可說”的思想,促使雙方家長融合,并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讓特殊兒童盡快融入主流人群中來。
家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wù),只有平時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使家長逐漸認同老師的教育理念,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進步,才能實現(xiàn)用付出換取回報,用實際行動換取家長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