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巖畫作為一種文化,與人類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賀蘭山巖畫以它固有的生命力、獨特的藝術魅力傲立于我國古代巖畫藝術之林。本文中關于巖畫的圖形符號在視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是源于人們對生活的感悟及對力量的渴望,巖畫圖形的特點形成了可以表達自身狀態(tài)、抒發(fā)自身情感、實現自我啟發(fā)的藝術形式進行再應用,再研究。
關鍵詞:巖畫;視覺設計 ;圖案 ;符號
1、賀蘭山巖畫的符號系統
在《人論》一書中,其中概述了自己的美學和藝術觀點,認為“藝術可以被定義為一種符號語言”,或符號體系,它是對“人類經驗的構造和組織”,它“在對可見、可觸、可聽的外觀之把握中給予我們以秩序”。藝術符號與日常言語符號的差別不在手段而在目的,前者表現美感,后者表現概念。巖畫作為一種藝術符號,是這一信息的承載體并擔負著將其表達出來的使命。在遠古社會生活的人類將巖畫作為一種互相溝通交流的工具,而它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記載下了當時社會的生活狀態(tài),所以巖畫作為一種文化產物,它不僅僅表達了當時社會中人類對于事物的理解,同時也突出了將生活狀態(tài)具象化、代表化的特點。于是它成為了一種可以表達自身狀態(tài)、抒發(fā)自身情感、實現自我啟發(fā)的藝術形式。
1.1賀蘭山巖畫符號的含義
巖畫內容所包含的符號并不是當時的人們隨心而發(fā)的,這些符號都是經過了一定的社會積累并在民眾間達成了莫種意義上的共識而形成的。所以它所表達的是一個群體對于某種事物的認識,與此同時也成了當時社會上的一種象征。因為這類符號是根據當時當地人的生活習慣 和風俗相融合而成的,所以當其所處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的時候,其適用性就大大降低 ,這一點就體現了這類的符號適用面的狹窄和其背后所透露的一種神秘感。根據目前發(fā)現的巖畫資料顯示,其中所展示的內容大都是有關于宗教 、巫術等 ,所以巖畫對于當時社會的人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品,其能承載的信息這一特點也使 其成為了一種能夠用來記載生活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的載。
1.2賀蘭山巖畫是文字符號
巖畫的內容主要由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符號組成,后人將其稱之為巖畫文字,并且因為它與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大部分的巖畫文字所想表達的含義是可以大致推測出來的,人們又將之命名為“前文字”,因為其出現的年代先于甲骨文。巖畫文字作為一種在古代社會中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其是先從象形文字而慢慢演化而來的。這類信息載體的出現表示了在當時的社會中人類對于信息的傳遞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了口頭表達上,他們還需要記錄事物并使其流傳,于是這類簡單勾畫但可以傳遞大量信息的信息載體成為了一種主流媒介,因此巖畫是當時促進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重要的推動力。
2、巖畫圖形符號與視覺設計在裝飾中的運用
然而賀蘭山的圖形符號的應用并不是無所不能的,空間上也存在制約。在藝術家眼里創(chuàng)造與表達是一生都在追逐的藝術境界,上所述,畫圖形符號的視覺設計應用應用過程會經歷不斷的修改與磨合,應用的過程中不斷的創(chuàng)新,融合,大膽的突破,那么又產生一種新的應用方式,由此產生出新風格的視覺設計繪畫模式??梢哉f巖畫圖形符號的視覺設計應用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有著無限的藝術價值。也可以在藝術領域中把圖形符號自身的藝術價值發(fā)揮的更加完善。
2.1視覺設計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
視覺設計繪畫應用在數量形式上分為:單一性與多樣性拼接。從形式構造上可以分為變化的拼接組裝,截取挪用,碎片與整體。目的是為了打破形式化的繪畫路線,精神狀態(tài)的傳達回歸到現實生活。去掉雜亂,多的形式,還原主體的觀念上。同時運用社會的機械化,斷裂層,帶來抽象式的構建出創(chuàng)作主題。這是當前時代的觀念特性:去掉多余的成分,精干的提煉出藝術創(chuàng)作訴求的精華。直接性與簡易性則是視覺設計應用的特性,材料不必太多,表達要表達的,去掉雜亂的形式,簡化其不必要的贅述。在這樣產生的視覺設計也體現了視覺設計繪畫產生的必然性與歷史背景。也是對抽象的形式整體的打破,接表現主體的藝術傳達。
2.2視覺設計藝術作品的表達
視覺設計繪畫的應用是打破固定勢的邏輯給予直指人的審美傳達。庫特·倫敦在問《蘇聯七藝》中曾說“大眾對待新舊藝術的風格的態(tài)度,也許從根本上說依賴于他們各自股價提供給他們教育的性質”。被限制的必須避開某種主義,而贊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做法是不完全對的。藝術表達也是如此,可以多樣但是不可以超出某種限度。同時作為后現代畫的視覺設計的應用,過以主體排斥客體的出發(fā)點,到了以客體物質表達主體的復興。以此來反對現代繪畫在審美過程中體現出來了主客體的矛盾沖突,雖然重塑了作品的生命形式,同時也割裂了社會生活的整體性。這是定式的思維關聯在現代繪畫藝術中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而視覺設計的晦澀,多元等開放性特征一面在區(qū)別于傳統繪畫,一面在機器時代中探索這生命存在的腳步,并加以傾訴生命時代的到來。同時也是審美主體與創(chuàng)作主體生活上的高度統一與完整性表達。
2.3巖畫圖形符號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原則
融合巖畫圖形符號中的線條紋理,色彩,符號,及生活材料中的屬性等元素,這些元素切碎,拼接,整合,構造出繪畫的主觀精神的表達的主題。其巖畫圖形符號的材料裝飾藝術中,首先由于作品中應用材料組合的多樣性,解構后重構是視覺設計的繪畫的思維方式,必須以作品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為首要目的,需注意各個圖形符號元素之間的統一,以及各符號于元素之間的韻律。其二,圖形符號材料的使用一般都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式材料的拼接重構,也存在單一元素的打碎后的拼接重構。其三,藝術作品的最終成效一定是組合效應的整體統一。構成材料里分開,具有單獨涵義。其四,在符號材料在重組材料的過程中,于科學,邏輯,美學,情感,道德等一系列人類固有的文化形式進行新的解釋。也就是視覺設計尋求感性與個性的追求。在不同的元素之間的對立,反中心化,分立中更應該注意對于文體的直接描繪。而這樣其統一性就自然而然明確了。優(yōu)秀的裝飾作品都可以將不同的材料和審美傳達恰到好處的結合在一起。通過整體與個體的美感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借助豐富的賀蘭山巖畫圖形符號與多元化的裝飾手法重組作品,創(chuàng)新出大眾可以讀懂的藝術,給欣賞者帶來本民族的審美體驗,體現本民族的社會文化價值的取向,導并美化大眾的生活。
作者簡介
馮佳惠(1994.9.15-)女,回族,籍貫:寧夏,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