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旻佳
回顧第88屆奧斯卡獲獎影片《聚焦》,這部由真實新聞改編,再現(xiàn)《波士頓環(huán)球報》“聚焦”小組對神父猥褻兒童案的調查報道的電影,多年過后仍以直敘的敘事風格及矛盾處理而受人喜愛。
2000年前后,《波士頓環(huán)球報》旗下的聚焦報道小組啟動了針對天主教教會縱容包庇波士領教區(qū)神職人員猥褻兒童現(xiàn)象的調查。該報道從2002年1月6日的第一篇報道直至當年12月14日的最后一篇,通過600多篇稿件的持續(xù)關注,引起了社會的巨大轟動。最終,真相公布于世,天主教波士頓教區(qū)200多名神職人員遭到公開指控,隨后紅衣主教辭職,相關神職人員入獄。由這一事件引出的導火索,世界各地也相繼曝出天主教神職人員性侵兒重的案例。這一系列報道,彰顯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波士頓環(huán)球報》在2003年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公共服務貢獻獎”。
基于這個真實的故事,《聚焦》不僅以該故事為背景,更是以矛盾沖突、記者形象及場景轉換等手法,用一種“隱忍”性的拍攝模式,以非英雄主義的描寫方式塑造記者群像,讓故事飽含著濃濃的人文關懷主義。
一、矛盾沖突構成分析:三組沖突搭建全片框架
影片《聚焦》以寫實主義風格為主,再現(xiàn)和還原了這則新聞背后的故事。19世紀末,西方出現(xiàn)“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新聞思潮,它以自由主義哲學為核心理念,強調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新聞媒體“為公眾服務,并反映民意”的宗旨。[1]
這種思潮的影響,可以說奠定了《聚焦》中的主旨。由此,路春燕、蘭朵所撰寫的《<聚焦>:以“電影專業(yè)主義”點燃新聞理想》[2]一文中,從“新聞專業(yè)主義”為源延伸出了“電影專業(yè)主義”一詞,即電影包含的兩種品質,一方面是指影片拍攝在技術與形式層面上應具備的專業(yè)制作水平,另一方面則是指電影文本在內容與文化層面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實思考與人文關懷。
受害者與教會的沖突構成故事的主因。故事中,受害者大多在記者、律師的對話、采訪中出現(xiàn),但是受害者與教會的沖突才是整個故事的主線。
電影開篇不久,首先出現(xiàn)了一次受害者在警局的鏡頭。三個孩子正在為圖畫上色,而律師則在一旁勸說母親,由此拉開了對第一名猥褻兒童的神父的案件序幕。之后受害者組織的負責人菲爾的出現(xiàn),幫助記者尋找到了13名涉嫌猥褻兒童的神父,讓這一報道有了更大突破。而女記者薩沙采訪一名曾經涉嫌猥褻兒童的神父時,耄耋之年的神父卻是一臉孩童的表情,認為他所做的事不能定性為“性侵”,并留下了一句沒有解釋的“我被強奸過”。
受害者服從神父的指令認為是對主的追隨,而身體受到了摧殘更是對其信仰的顛覆,這種傷害貫穿一生,許多受害者會利用酗酒、吸毒、自殺等方式來逃避痛苦,因此“活著”是“幸存者”。受害者與教會的沖突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特別是這個沖突被壓在暗處,愈演愈烈。
律師與記者的沖突推進故事的遞進。電影塑造了米切爾、埃里克和吉姆三位律師,推進故事進入高潮。米切爾是一位幫助受害者打官司的律師,因此受到了來自教會、律師及相關人士的威脅,整個過程舉步維艱。而米切爾、埃里克則曾幫助教會協(xié)調這類案件,出于對律師職業(yè)道德的嚴守,他們不約而同三緘其口,對案件輕描淡寫,甚至對記者的到訪下了逐客令,并勸解他們不要再繼續(xù)調查。
一方面,通過記者邁克和米切爾的不停接觸和碰撞,來推進案件的發(fā)展,另一方面“聚焦”小組負責人羅比對埃里克和吉姆步步逼近,來尋求真相。當觀影者認為這兩條線形成了強烈對比的時候,故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埃里克與吉姆因為出于良心的不安,早在5年前出于無法公訴而試圖通過媒體曝光此事,卻沒有收到回復,因此也鋪墊了他們對待記者調查的消極態(tài)度。
記者與教會的沖突構成故事的脈絡。故事是通過“聚焦”小組對神父猥褻丑聞的追蹤而展開的,因此,記者與教會的沖突是最明顯的主脈絡。本片中,教會是在以勞主教為代表的強權勢力,他們早知內部的弊病,但只采用調職等方式來暫時解決,對外則一再包庇與回避。記者則是以報社新任負責人巴倫及“聚焦”小組為代表,從追蹤波士頓其中一起神父猥褻案件,到牽出70名有性侵嫌疑的神父,秉持“為公眾服務,并反映民意”的宗旨,探索事實真相。
電影28分鐘時,巴倫親自探訪勞主教,但主教以打太極的方式回應,并回贈了一本《天主教教義問答》,顯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仍舊不正視“對受害者的侵犯所帶來的傷害,只關注丑聞的保密和避免”,記者則通過不停采訪相關律師及受害者、翻閱案卷及簡報、走訪調查等方式,用新聞媒體探尋真相的方式去尋找教會的“證據”。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沒有顯示出教會對他們有明顯的攻擊及“迫害”,但是眾所周知,教會勢力遍布各行各業(yè),其以各種方式施加精神壓力與社會壓力,讓記者的調查一次次陷入困境。
這一系列沖突的描寫,影片仍采用的是隱忍的處理方式,以非沖突性形式去反映沖突性內容,既增強了影片的懸念又提高了可觀賞性。
二、記者人物形象分析:對專業(yè)主義的堅守
縱觀國內外電影,新聞類電影乃至記者形象的影片屢見不鮮,國外的《公民凱恩》《總統(tǒng)班底》及《聚焦》,國內的《搜索》等,都是這種類型的影片,把研究方向都放在了記者形象分析上。
研究國外電影中的記者形象,主要展現(xiàn)了電影語言對新聞記者形象的塑造,還有的是探討電影中記者對新聞事實歪解扭曲的失德失范行為。[3]
因此,關注“聚焦”小組的記者群像也頗有研究意義。不難發(fā)現(xiàn),影片的媒體人性格迥異,組長羅比冷靜沉著,邁克果斷熱情,馬特踏實細心,薩沙親切端莊,片中他們每個人的戲份都同等重要,共同呈現(xiàn)了對專業(yè)主義的堅守。
從領導與被領導分析。羅比是統(tǒng)領“聚焦”小組的負責人,負責引導和分配采訪任務。作為一個從業(yè)多年的資深記者,他能全面把控全局。其中一幕,邁克想要第一時間公布獲之不易的法院解封文件時,羅比深感時機未到,力圖通過更大的布局讓整個事件能夠最大程度曝光。但是,作為領導,他得知自己錯失了5年前發(fā)現(xiàn)這一“丑聞”的機會,使得這5年增加了更多受害者,良心上的煎熬令他大為惱火。
從“聚焦”小組成員來分析。邁克對新聞和熱點極為敏感,對事情線索窮追不舍,主要承擔著調查員的責任,在小組中起到了“沖鋒”的作用,但與之相伴的是他急躁的性格。馬特負責資料收集整理以及撰稿,耐心細致的他在資料及簡報中找到蛛絲馬跡,通過這些證據推動調查進一個新的階段。小組中唯一一位女性薩沙主要負責采訪工作,細致認真的她在整個團隊中起到了“斡旋”的作用。
從性別平衡分析。電影中四個人組成的小組,男性占了三個,支撐起整個團隊的基本工作。沉著冷靜的羅比是成熟男性的代表,沖動有勁的邁克是熱血青年的代表,細致耐心的馬特是團隊的“定海神針”。但是女性角色薩沙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一人之力撐起整部戲的女性力量。
基于女性的敏感和細膩,薩沙率先尋找到了受害者組織的負責人菲爾并邀請他到辦公室座談,又通過該組織找到受害者喬以及一些犯案的神父。鏡頭通過時間、空間、服裝變化的轉換,體現(xiàn)了薩沙不停追尋真相的過程。不同于另外三位男性成員,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薩沙的家庭和一些生活元素,為整部影片充斥了更多的人文溫情。
從信仰追求分析。影片重點利用薩沙和奶奶的信仰矛盾為例,突出了主人公情感上的變化。影片伊始,薩沙表示每周會陪同奶奶去教堂做禮拜,即使自己不是教徒,但仍有一種虔誠和敬畏之心。但是影片中,隨著薩沙與奶奶的三次互動,推進了這種矛盾的升華。第一次是剛接到任務后兩人關于教堂的對話;第二次是是“聚焦”小組開始調查后,薩沙陪奶奶去教堂聽演;最后一次則是文章見報后,奶奶嚴肅地看著報紙,薩沙憂慮地看著奶奶。
這三次互動讓兩人之間的關系由最初的親密轉為隔離,可是奶奶不得不面對報紙對自己一直信仰的神職人員和教堂的控訴,而這一切控訴又是自己的孫女調查得來的。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聚焦”小組四個記者縱然有分工、性格、年齡、性別的不同,但是他們仍然在困境中尋求出路,經歷彷徨之后不畏懼現(xiàn)實的威脅,而非塑造“高大上”的“英雄形象”,以自己對專業(yè)主義的堅守來尋找事實的真相,給受害者一個公道。
三、場景鏡頭轉換分析:對真相剝離的遞進
整部電影以平鋪直敘而非戲劇化的形式來呈現(xiàn),特別是場景鏡頭的轉換,對整部影片尋找真相的過程層層推進。狹小的辦公室成為一切分析的源頭?!熬劢埂毙〗M的辦公室桌子位置的擺放和拍攝,分別凸顯了他們各自的分工與定位。組長羅比位置置于最后,作為整個小組的運轉核心,除了桌面,背后一整堵墻的書架放滿了文件與資料,符合這個角色的定位。邁克屬于較為年輕的成員,經常在外調查,他的辦公桌東西擺放十分雜亂,符合人物“急躁”的心理。馬特作為資料收集者,桌上雖然文件與資料眾多,但是擺放有序、井井有條。薩沙作為女性,桌面上的相框、背后的衣架都體現(xiàn)了女性的細膩與仔細。而辦公室及會議桌也成為多次找到線索的源頭,在這個狹小空間內形成了沖突與碰撞。
家庭社會場景推進矛盾沖突變化。在整部影片中,雖然家庭場景出現(xiàn)的情況不多,但是作了很好的矛盾轉換。其中一次,邁克來找薩沙,他們同時陷入了困境。邁克沒有想到有這么多教父猥褻兒童的事件發(fā)生,而薩沙則談到她與奶奶因為調查的原因對信仰產生了分歧。將他們的困惑放在讓人休閑的家庭場景中進行展現(xiàn),更容易打動人心。
而馬特在家中翻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一名有性侵害歷史的神父就住在他家附近。此時,他立刻沖出門外去尋找。這一段用40秒的鏡頭跟拍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尋找神父住所??吹缴窀讣抑锌諢o一人時,馬特舒了一口氣,但內心又很糾結,他擔心小區(qū)內的孩子會慘遭毒手。可是此時他什么也做不了,證據還未搜集齊全,他不能將這件事告訴家人、告訴鄰居,最終無助地在冰箱上寫下字條警告孩子們。社區(qū)昏暗的空間及燈光的鏡頭配合,家庭的放松環(huán)境與困境的凸顯,表現(xiàn)出了冷靜中的隱忍,也隱喻了真相即將浮出水面。
印刷廠為事件報道畫上一個句號。隨著報道的倒計時開始,“聚焦”小組收網并撰寫了諸多報道,此時印刷廠近20秒的報紙印刷與運送的鏡頭,讓一切報道塵埃落定。隨著吵鬧的聲音與寂靜的夜晚形成的一組對比,體現(xiàn)了此時“聚焦”小組及整個報社每個人內心的忐忑。這種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簡潔的轉場的方式,將記者們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的調子一步步向前推進。
在大家對報紙印發(fā)后的反響依舊不安的時候,羅比和邁克回到了“聚焦”辦公室。與報社大廳的安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受害者看到報紙后紛紛來電,表明教父猥褻兒童事件引發(fā)的社會反響。此時,通過記者們頻繁接聽電話、快速記錄的新場景的描繪,讓觀眾知道報道還未結束。而這一場景也更加體現(xiàn)了大眾對新聞業(yè)的一種信任,讓人看到了新聞的意義。[4]
結語
通過對《聚焦》矛盾沖突、記者形象及場景轉換等手法的運用,影片的“隱忍”反而更體現(xiàn)了記者對新聞真實追求的不易,體現(xiàn)了對專業(yè)主義的堅守,以非英雄主義的描寫方式塑造記者群像,體現(xiàn)了“電影專業(yè)主義”中的人文主義色彩。
參考文獻:
[1]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構與消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2
[2]路春燕,蘭朵.《聚焦》:以“電影專業(yè)主義”點燃新聞理想[ J ].當代電影(09),2016:116-119
[3][4]劉茜.再現(xiàn)美國新聞專業(yè)主義——奧斯卡獲獎影片中記者形象分析[D].山東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