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巍 湯 威
1995年4月,登封市電廠聯(lián)辦鋁廠在告成鎮(zhèn)袁窯村北基建施工時發(fā)現(xiàn)三座古墓,其中一號墓(M1)被盜掘,當(dāng)?shù)毓?、文物部門及時追回銅鼎、簋、壺、簠等文物共百余件。考古工作者隨后對該墓葬區(qū)進(jìn)行搶救性發(fā)掘,先后發(fā)掘隨葬有青銅器的春秋時代貴族墓葬五座,均位于潁河南岸長葛嶺的坡地上,南靠箕山,北臨潁河,隔河與古陽城相望,西北距登封城約16千米。根據(jù)發(fā)掘資料統(tǒng)計,M1共出土器物200余件,其中銅器l97件,含青銅禮器、車馬器、玉器、雜器等,主要的青銅禮器包括鼎7、簋2、方壺2、盤l、盆2、簠l、甗 l等[1]。
圖一 魯侯方壺(Ml∶l42)
袁窯M1出土的兩件銅方壺,形制相同,均為扁方圓角體,微束頸,垂腹外鼓,圈足外侈。兩耳作獸首銜環(huán),闊耳直立,長鼻上卷,鼻端似鴨首。壺腹四壁飾界欄狀十字絆帶紋,將器腹分為八區(qū),每區(qū)素面無飾。壺蓋頂面飾有目竊曲紋,蓋緣與壺頸飾顧首鳳紋,圈足表飾垂鱗(圖一-圖三)。其中的一件方壺(Ml∶l42)口沿內(nèi)壁及壺蓋均鑄銘“魯侯作壺”(圖四);此壺通高57、蓋高9.4、口徑14.6-20.9、腹徑24.7-31.6厘米。另一件魯侯壺(M1∶141)銘文被刮削,隱約可見。
見諸著錄的魯侯銘銅器不少,如西周成、康之世的魯侯爵(《殷周金文集成》9096、《故宮青銅器圖典》65)、魯侯尊(《殷周金文集成》4029)、魯侯熙鬲(《殷周金文集成》0648)、魯侯鼎(《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01573、01574),西周中期的魯侯盉蓋(《殷周金文集成》9408),西周晚期的魯侯鬲(《殷周金文集成》0545),春秋前期的魯侯鼎(《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匯編》1067)、魯侯簠(《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匯編》1068)。此外,還有一件傳世的西周晚期魯侯壺(《殷周金文集成》9579),銘文為“魯侯作尹叔姬壺”(圖五、圖六)。其中《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所收的兩件魯侯鼎,朱鳳瀚先生在《魯國青銅器與周初都城》一文中曾專做介紹并考證,認(rèn)為器主魯侯乃是周初的魯侯伯禽[2]。這兩件近年流散的魯侯鼎與2004年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158所出土的魯侯鼎[3],在形制、紋飾方面完全相同,且銘文內(nèi)容、篇章、布局與書體亦如出一轍。研究者多認(rèn)為這三件魯侯鼎應(yīng)為西周早期同一位魯侯所做的一組器物[4]。
魯侯即為魯國國君,通過春秋經(jīng)傳與青銅器銘文互證,春秋時代的諸侯國君可侯、公、伯等兼稱,如當(dāng)時的魯君、齊君可稱“魯侯”“魯公”和“齊侯”“齊公”,陳君可稱“陳侯”“陳子”,楚君可稱“楚侯”“楚公”“楚伯”或“楚子”,等等。至于此“侯”是否為爵位之稱,歷來歧見頗多。傅斯年、郭沫若、楊樹達(dá)等先賢,明確否認(rèn)春秋時期的“公、侯、伯、子、男”為五等爵位,郭沫若先生指出“公、侯、伯、子、男皆古國君之通稱,五等爵祿之說,乃周末儒者因舊有之名稱賦之以等級者”[5]。但亦有研究者認(rèn)為五等爵位之說,不宜輕易否定。周代諸侯“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是嚴(yán)格有序的,公最尊,是“天子三公”和“王者之后”;侯主要封在畿外,是王室的藩屏,侯、伯為諸侯之長,地位相當(dāng)于公[6]。
圖二、圖三 魯侯方壺紋飾(Ml∶l42)(圖片采自《文物》2009年第9期)
圖四 魯侯方壺(Ml∶l42)銘文
魯壺是春秋時代備受珍愛的寶器,有所謂“魯壺以貢王存名”之說?!蹲髠鳌ふ压迥辍分杏涊d周天子款待晉卿宴飲時,特意“樽以魯壺”,即是將魯國貢獻(xiàn)給周王室的壺樽重器陳設(shè)出來。登封袁窯M1出土的兩件魯侯方壺,與晉侯墓地M93的晉侯家父方壺[7](圖七)和虢國墓地M2001的虢季方壺[8](兩壺時代皆為兩周交際)相近(圖八、圖九),更與山東肥城出土的春秋早期的陳侯方壺[9](圖一〇)非常類似。袁窯的兩件魯侯壺時代特征早,鑄造精良,造型美觀,紋飾規(guī)整,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典型器物。
根據(jù)《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的記載,周代列鼎用制是“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正常禮制下,諸侯級別的鼎、簋配置為七鼎六簋。考慮到春秋時代諸侯公卿間普遍的僭越情況,袁窯M1的墓主雖為卿大夫級別,但出土的銅鼎卻為7件,因此配列的銅簋應(yīng)為6件,而實際僅發(fā)現(xiàn)2件,還缺少4件簋。缺少部分可能有兩種原因,或是施工破壞被毀,或為盜掘后流失,其可能性二者兼有之。綜合分析登封袁窯春秋墓葬的分布情況,這里應(yīng)為鄭國上層貴族的一個家族墓地。從公布的五座墓葬隨葬器物看,M1隨葬鼎的數(shù)量最多,加上一對特別提升地位的魯侯銅方壺,應(yīng)該是此墓地規(guī)格最高的墓葬。但問題接踵而來,鑄有銘文的魯國國君的方壺,如何隨葬到鄭國貴族的墓葬中呢?
圖五 魯侯銘銅器擷例
圖六 魯侯銘的銅器銘文匯總
春秋時期,用別國帶銘文青銅器隨葬于另一國墓葬中的現(xiàn)象時常有之,一般為兩國通婚之陪嫁品或結(jié)盟之贈品,也可能是諸侯間交戰(zhàn)的劫掠品等。本文的魯侯壺是屬于哪一種呢?這首先要判定袁窯M1的下葬時代。M1出土的青銅禮器有鼎、簋、方壺、盤、盆、簠、甗等,這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中小型墓隨葬銅禮器的常見組合。其中的圓鼎與三門峽虢國墓地M1820銅鼎[10],以及天馬-曲村晉侯墓地出土的銅鼎(M93∶37)相似[11];銅簋則與晉侯墓地M62的銅簋相似[12]。此外,M1出土青銅器的紋飾主要有重環(huán)紋、竊曲紋、垂鱗紋、曲體龍紋等,也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流行的裝飾紋飾。綜合以上因素,發(fā)掘者判斷M1的時代為春秋前期,這與魯侯方壺本身所體現(xiàn)的時代特點也是一致的。因此,關(guān)于兩件魯侯方壺的來歷,就要從春秋初期關(guān)于鄭、魯兩國的史料中去考證。
春秋初年,鄭莊公圖霸中原的強國過程中,曾發(fā)生過許多足以影響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如周鄭交質(zhì)、繻葛之戰(zhàn)、以王命討不庭等。其間,鄭、魯兩國關(guān)系有怨隙交惡,亦有會盟修好乃至征伐,直至?xí)崦良m葛不清?!妒酚洝む嵤兰摇份d,公元前715年,“(鄭)莊公怒周弗禮,與魯易枋、許田”。前713年,鄭莊公與魯隱公、齊釐公會盟,謀伐宋,“以王命討不庭”。前712年,鄭、齊、魯聯(lián)合伐許。前711年,魯桓公即位,修好于鄭,與鄭莊公會盟。前697年,魯、宋、衛(wèi)、陳聯(lián)合伐鄭。這其中的有些事件或許就可能與魯侯壺來到鄭國有關(guān)。另據(jù)《左傳·隱公十一年》所載,魯隱公為公子時曾在狐壤與鄭交戰(zhàn)(狐壤,鄭地,在今河南許昌市北),隱公戰(zhàn)敗被鄭人俘虜,囚禁于鄭大夫尹氏家,后賄賂尹氏才得返國[13]。此一背景或許也與魯壺入鄭有關(guān)??傊?,魯侯壺就是在春秋伊始群雄蜂起、風(fēng)云激蕩的歲月里入鄭的,對于登封袁窯M1的主人而言,也許是魯君的會盟所贈,也許是私底賄賂,當(dāng)然也可能是戰(zhàn)事獲勝的劫掠。不過,從一件魯侯壺上古時曾經(jīng)試圖刮削消除銘文的企圖來推測,魯侯壺的來歷應(yīng)該不是很光彩。
至于另外一個問題,這兩件魯侯壺的始鑄者是哪位魯君,當(dāng)然也要從春秋初年的 魯惠公、魯隱公、魯桓公中間來找了,最起碼應(yīng)該不是莊子寓言“魯侯養(yǎng)鳥”中那位有貽笑大方的魯侯了。
圖七 晉侯家父方壺(M93∶31)(圖片采自《文物》1995年第7期)
圖八 虢季方壺(M 2001∶90)(圖片采自《三門峽虢國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圖九 一對虢季方壺(M2001∶90、M 2001∶92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圖片采自《三門峽虢國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圖一〇 陳侯方壺 春秋早期(圖片采自《中國青銅器全集》六098)
[1]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9期。
[2]朱鳳瀚:《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84 頁。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158發(fā)掘簡報》,《考古》2019年第1期。
[4]孫敬明:《魯侯吉金偶札》,《中國文物報》,2019年4月30日第7版。
[5]郭沫若:《金文所無考·五等爵祿》,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5卷《金文叢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29-48頁。
[6]陳恩林:《先秦兩漢文獻(xiàn)中所見周代諸侯五等爵》,《歷史研究》1994年第6期。
[7]北京大學(xué)考古學(xué)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fā)掘》,《文物》1995年第7期。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9]山東省博物館:《山東金文集成》(下冊), 齊魯書社,2007年,第615、616頁。
[10]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嶺虢國墓地》,圖版陸肆,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
[11]北京大學(xué)考古學(xué)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fā)掘》,《文物》1995年第7期。
[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xué)考古學(xué)系:《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四次發(fā)掘》,《文物》1994年第8期。
[1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一冊,中華書局,1981年,第 7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