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20世紀中國基督徒的“天路歷程”

2019-09-17 13:19:44張景蘭
華文文學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人學詩學

張景蘭

摘 要:旅美女作家施瑋的長篇小說《叛教者》是華文文學中一部反映中國基督徒命運與靈魂世界的厚重作品。它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中國本土基督教會的興起、發(fā)展、分裂、中興和潰散的曲折歷程,成功塑造了一批性格各異、面目如生,具有歷史真實和靈魂深度的基督徒人物群像,呈現(xiàn)出基督教這一外來宗教文化在中國信徒的心靈土壤上開花結(jié)果的“天路歷程”,具有基督教文學、人學和詩學等多方面的價值,也是作者倡導的“靈性文學”結(jié)出的碩果。

關(guān)鍵詞:施瑋;《叛教者》;基督教文學;人學;詩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9)4-0093-06

基督教早在唐代貞觀年間就傳入中國,近代在中國的傳教活動更是蓬勃興盛,對中國人帶來的教育、文化以及個人信仰、道德精神等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基督教也以其獨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影響了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冰心、許地山、郭沫若、郁達夫、老舍、曹禺等許多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響。但由于這一外來宗教文化在普通中國人的心靈土壤上播種生長的時間畢竟不長,儒家的禮教文化根深蒂固,再加上外族侵略帶來國人對西洋宗教的排斥,以及1949年之后反對“文化侵略”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原因,在文學作品中正面反映基督教信徒的人生命運、深入信仰者的心靈世界進行探幽燭微的作品并不很多。如果說中國大陸本土文學創(chuàng)作迄今為止缺少這方面的力作,那么旅美華人女作家施瑋的長篇小說《叛教者》則是一部令人驚喜和震撼的重要收獲,它不僅是當代華文文學中全面反映中國基督徒命運與靈魂世界的填補空白之作,更是一部具有神學深度、人學深度和詩學創(chuàng)新的重量型作品,也是作者提出和倡導的“靈性文學”結(jié)出的碩果,在華文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從宗教文學價值、人學價值和詩學價值三個方面,對《叛教者》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一、宗教文學價值:

中國基督教文學的全新開拓

施瑋曾經(jīng)提出:“狹義的基督教文學定義,就是基督徒(信仰基督跟隨基督者)寫的,傳遞圣經(jīng)世界觀的文學作品?!雹俑鶕?jù)這一定義,《叛教者》就屬于施瑋所說的典型的基督教文學。小說以20世紀20年代在上海公共租界哈同路文德里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聚會處(地方教會,區(qū)別于西洋人設(shè)立的天主教教會的公教教派)的興起、發(fā)展、分裂、中興和潰散的曲折歷程為主線,描寫了一群基督徒在北伐、抗戰(zhàn)、內(nèi)戰(zhàn)和1949年以后的“三反五反”、“文革”等各種社會動蕩、政治運動中,所經(jīng)歷的不同尋常的人生命運和曲折復雜的心靈軌跡。小說主要通過聚會處領(lǐng)袖李夜聲和與他一同創(chuàng)立聚會處的4位知識女性李如是、王慕真、趙心潔、廖文君等的特殊復雜的靈與魂、靈與體的糾葛,以及教會長老于恩華、黃愚志、康慕靈等,年輕的追隨者徐聞音、廖英君、張茂良、任崇心等的人生和信仰歷程,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本土教會的歷史變遷,呈現(xiàn)出基督教這個外來宗教文化在中國信徒的心靈土壤上開花結(jié)果的曲折過程,傳達了基督教的世界觀。

這群信仰上帝、以《圣經(jīng)》為“食糧”的“屬靈人”大都出身于清末民初的大家庭,在西洋人的教會學校受過良好的中高等教育,他們被讀經(jīng)、聚會、擘餅、唱詩等基督教儀式深深吸引和感染,信奉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人類犯有原罪、耶穌替人類贖罪等基督教世界觀,以羔羊般的外在柔順與勇士般的內(nèi)在堅定,放棄世俗的物質(zhì)享樂、功名富貴,不求世間榮耀但求靈魂永生,沉浸在誦經(jīng)唱詩、人神對話、同工分享等基督徒特有的生活氛圍中,熱衷于講經(jīng)傳道、傳遞福音、靈魂得救的事功。然而,在20世紀中國內(nèi)憂外患、戰(zhàn)爭頻仍、政權(quán)更迭的社會動蕩和歷史風云中,這些遠離政治、甚至遠離社會而關(guān)注靈魂的基督徒們,他們的“天路歷程”注定會充滿荊棘與苦難。李夜聲和他的追隨者經(jīng)歷了1925年“五卅”反帝運動的沖擊、1927年北伐革命軍炮轟南京城的驚恐、1942年日本占領(lǐng)上海租界的蕭條、1947年國共內(nèi)戰(zhàn)時期的饑荒以及1949年以后的政治運動,不僅是教會的生存與發(fā)展遭遇種種艱難曲折,更有教會內(nèi)部信仰與懷疑、崇拜與分裂的歷次波折。特別是在1949年前后的政治風云變幻中,他們更是在去與留、信與叛、物質(zhì)生存與靈魂得救的兩難選擇中風雨飄搖。盡管李夜聲敏感地嗅到新政權(quán)的風向,及時地將教會產(chǎn)業(yè)進行賬冊清理、資產(chǎn)轉(zhuǎn)讓等,以期在“三反五反”中順利過關(guān),但這個在全國有數(shù)萬追隨者的教會領(lǐng)袖,還是在1952年因信徒的告密以“盜竊國家財產(chǎn)罪”被捕入獄,他的主要追隨者也在1956年以“李夜聲反革命集團”罪被捕入獄,經(jīng)歷了無盡的身體折磨和靈魂掙扎,最后有的被槍斃,有的進了瘋?cè)嗽?,有的死在監(jiān)獄和勞改農(nóng)場。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他們在動蕩變幻的社會歷史中個人命運的起落變化,更深入地展現(xiàn)了中國基督徒在歷史變遷中的獨特處境和心靈掙扎:從對教會領(lǐng)袖的崇拜追隨到發(fā)現(xiàn)“罪”的震驚、憤怒,從政治高壓中的抵抗、掙扎到信仰崩潰、叛教揭發(fā)的卑微自棄,從肉體的飽受折磨、求生本能與病痛死亡到信仰的懷疑、動搖、絕望……然而,無論是殉道者、跟隨者,還是揭發(fā)者、叛教者,他們都在經(jīng)歷了不同的人生選擇和靈魂掙扎之后,最終超越了生的煉獄,重新找到靈魂的家園?!杜呀陶摺芬郧八从械臅r間跨度和心靈深度,展現(xiàn)了中國百年歷史的動蕩曲折、滄桑變遷中基督教信仰者的群體命運和個體選擇,傳遞了基督教世界觀:信基督得永生、苦難是受上帝的揀選、人世的污穢與天國的美好,等等。

作為196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基督徒和宗教研究者,施瑋在小說中不僅還原了以李夜聲為帶領(lǐng)人的中國本土基督教的歷史軌跡,還借此對基督教的中國化發(fā)展路徑做出了深入的思考,既對李夜聲等的宗教思想和開創(chuàng)中國本土教會事業(yè)的努力給予充分肯定,同時也對其中的缺陷與歧途作出了反省。作品寫到:李夜聲具有與生俱來的領(lǐng)袖氣質(zhì)與才干,對《圣經(jīng)》不僅嫻熟于心,而且有著獨到的領(lǐng)悟,在宗教思想上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理論建樹。他堅定地認為,中國教會應該以使徒時代的教會為榜樣,中國信徒應該回到《圣經(jīng)》本文上來建立自己的神學,而不是全盤接受西方的教會傳統(tǒng)。在宗教儀式方面,他主張通過聚會、擘餅、查經(jīng)、唱詩等,讓靈魂直接和上帝交流。作品精彩地描繪了信徒們在擘餅聚會這個基督徒特有的宗教活動中的心理體驗:一個自制的無酵面餅,一只盛著血紅色葡萄酒的杯子,信徒們在一同吃餅喝酒中體會著與耶穌同體的神奇震撼和靈魂洗禮,那種神圣莊嚴與受到恩寵的奇妙體驗帶給他們發(fā)自內(nèi)在的幸福感和喜樂感,進而心無掛礙地放棄物質(zhì)享受、傳遞基督福音、從事慈善活動。所以,在李夜聲的周圍逐漸匯聚了大批信眾,他們對李夜聲的布道著迷,為他的贊美詩所陶醉,還吸引了上海西洋公教牧師的加入,乃至獲得遠在英國等西方正宗基督教會的興趣和贊賞,李夜聲成為對西方基督教影響最大的中國人。然而,這個宗教群體的組織與活動也存在許多問題:一是同工與信眾對教會領(lǐng)袖李夜聲的個人崇拜,對其一切言行缺乏應有的約束,違背了不可偶像崇拜的《圣經(jīng)》戒律,導致了不可避免的偶像坍塌與信仰迷失。二是這一群體的主要領(lǐng)導者大多處于極其封閉的生活圈子中,缺少面對世俗社會的意識,在波詭云譎、動蕩革命的現(xiàn)代中國,這種遠離政治和超越政治的純粹靈魂追求注定了后來的曲折與磨難。三是備受崇拜的教會領(lǐng)袖李夜聲,卻同時作為資本家和自己的非信仰者的弟弟經(jīng)營著上海生化藥廠,宗教事業(yè)的神圣性與世俗世界的利益性糾纏沖突,而他千方百計地擴大教會資產(chǎn),乃至到福建老家買地蓋房、培訓同工、不斷擴大信徒的活動,其實早已被廠里地下黨領(lǐng)導的工會所掌握。1949年以后為規(guī)避土改的教產(chǎn)保護簽名活動和生化藥廠的經(jīng)營問題最后都成了他后來被經(jīng)濟定罪的證據(jù)。

《叛教者》反映了20世紀中國基督教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復雜關(guān)系,從一個獨特的領(lǐng)域折射出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曲折變遷,是華文文壇在基督教文學方面所進行的全新開拓。

二、人學價值:對人的靈魂生活的深度探索

我們知道,宗教的特點是以超自然的神為中心,是由對神的敬畏感、依賴感和神秘感而產(chǎn)生的一整套規(guī)范化、程式化的語言和行為系統(tǒng)。其中,信徒的宗教體驗與心理情感是與文學最為相通的部分。而《叛教者》的價值除了反映20世紀中國基督教變遷史,更在于從信仰者個人內(nèi)在的宗教體驗出發(fā),深入開掘了信徒們對心中的神既敬畏又向往的心理感受與靈魂生活。這正是施瑋所倡導的靈性文學的要義所在,是“要給予閱讀者一雙靈性的眼睛,讓人看見繁瑣平淡生活中的美善之光,讓人從扭曲、污損的生命中看見人里面‘神的形象,看見人原初當有的尊嚴與榮美?!雹谌欢?,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向注重社會倫理與現(xiàn)世秩序,超驗的宗教靈魂維度淡薄,因而,中國文學歷來注重教化與社會功利性,雖然“五四”以后的新文學對于人的靈魂世界、靈與肉的沖突等更廣闊的人性領(lǐng)域有了一定的開掘,但正如劉再復、林崗所指出的: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學有“一個根本的空缺:缺少靈魂論辯的維度,或者說,靈魂的維度相當薄弱?!雹凼┈|的《叛教者》則以一個基督徒的靈性體驗和基督教研究者的學術(shù)思考,深度進入中國文化和文學中一向缺乏關(guān)注的靈魂生活,成功塑造了一批性格各異、面目如生,具有歷史真實和靈魂深度的基督徒人物群像,將20世紀初以上海為中心的中國本土基督教的傳道者、同工、追隨者、信眾等各類人物的極為感性而神秘的靈魂世界刻畫得精細入微,挖掘得深邃透徹,在華文文學中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展示出在時代社會的動蕩變遷中個體靈魂的曲折、幽暗、深邃、渺小與偉大,在文學是人學的意義上,探索人的靈魂生活與神性光輝。

小說以真實的中國基督教“地方教會”運動興起人倪柝聲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教會領(lǐng)袖李夜生的形象,特別是對他在靈魂世界與世俗人性之間的矛盾掙扎有著深度而立體的表現(xiàn)。李夜生原名李述先,20世紀初出生在福州一個基督教信徒家庭,17歲受洗,21歲就表現(xiàn)出不同尋常的靈性智慧與思想才華。因為他的善于思考和獨特思想,年輕的他就敢于批評當?shù)匚鞣浇虝姆N種做法不符合《圣經(jīng)》教義,因此被教會除名。與此同時,與他青梅竹馬的表妹張惠雯中學畢業(yè)后考入燕京大學,選擇了一條追求世俗榮譽與成功的人生道路,兩人南轅北轍,越走越遠。年輕的李述先懷著信仰與愛情的雙重寂寞,帶著病弱的身體應邀來到了位于南京的金陵神學院,參與那里的基督教刊物《靈光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因此遇到了后來與他一生關(guān)系密切的4位女性:李如是、王慕真、廖文君、趙心潔,她們大都是江南一帶家境優(yōu)越的大家閨秀,受到教會學校的熏陶,有著出眾的品貌和卓越的才華,是虔誠的基督徒。李述先的到來,對她們的信仰之路與人生道路產(chǎn)生了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她們成了他的崇拜者和追隨者,并因1927年的北伐戰(zhàn)亂而轉(zhuǎn)到上海,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哈同路文德里一個不起眼的里弄,建立起了中國人自己的教會。這個身材瘦高、相貌平常的年輕人,學歷不高但博覽群書,有著敏銳的思維和超常的悟性,靈性的強大與身體的病弱又形成極大的反差。他對《圣經(jīng)》嫻熟于心、見解獨到,憑著對《圣經(jīng)》的細查、思考與體會,用他平淡而智慧、感性而溫暖的講解,帶領(lǐng)聽者穿越物質(zhì)的世界、進入與上帝“面對面”的靈魂交流中,聽者似乎真切體驗到神的存在和自己從心思意念到肉體行為的不潔和罪感,乃至大禍臨頭、末日審判的絕望,而耶穌的“棄絕自己,來跟隨我”則成了大赦令,一個無與倫比的恩典,令聽者感動流淚,虔誠皈依。作品生動地描寫李述先極富魅力的講道帶來的神奇感染力和信徒的宗教心理體驗,以至信徒們似乎只有通過他的聲音才能感知與上帝、耶穌的靈魂交流,他也在信徒心里逐漸帶上了神秘的光環(huán),人們不再稱他的姓名,而是尊稱他為李弟兄,他也改名為李夜聲,仿佛暗夜里發(fā)出的靈魂的聲音。

小說對宗教徒的靈魂世界的表現(xiàn)還在于對這個帶上神圣光圈的李夜聲作為人的情感道德的真相暴露后,人們的震驚、懷疑與信仰動搖的心理過程的描寫。在長期的共同信仰與工作生活中,李夜聲先后與他的女性崇拜者趙心潔、廖文君發(fā)生男女之情,而最終他卻選擇了與從燕京大學畢業(yè)的表妹、上海名媛張惠雯結(jié)婚,這個選擇不僅引起了幾個身心獻給宗教也獻給李夜聲的女性追隨者的極大痛苦,還因為張惠雯的世俗浮華的形象而引起眾多長老和信眾的不滿,一時間聚會處掀起了巨大風波,乃至分崩離析。小說對這個風波的描寫著重從幾位重要人物的性格心理特點出發(fā),描寫他們的不同態(tài)度與反應。對李夜聲的私人生活和情感世界的暴露主要通過1949年以后政治運動中的揭發(fā)與反響,展示李夜聲的靈魂形象與世俗道德的巨大反差。最后以李夜聲獄中書簡的形式,把這個外表忠厚、性格內(nèi)斂的宗教領(lǐng)袖內(nèi)在世界的豐富復雜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展示出他的靈性智慧與世俗生活、情欲與罪感、穿梭于教會與世俗事務(wù)的魄力與疲憊等等,立體地塑造出華文文學中極為罕見的宗教領(lǐng)袖形象。

小說對于靈魂爭辯、靈魂掙扎刻畫得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當屬對監(jiān)獄中的李如是的描寫。

李如是原是金陵女子神學院的教師,比李述先大9歲,是一位身材矮小卻極有才華和智慧的女子,被稱為教會女狀元,負責教會福音書房幾乎所有的文字編輯,李述先的許多講章和重要文字書籍大多數(shù)經(jīng)過她的編輯整理,也融進了她的靈性思考。她的3位女學生廖文君、趙心潔、王慕真因為追隨她而追隨了李述先。在個人生活中,她極為勤謹自律,克己奉獻,絕對忠實于信仰,1942年李夜聲的私德曝光后她堅決主張將他除名,以維護信仰的純潔;1948年她又為了聚會處的生存發(fā)展顧全大局,默默支持李夜聲的重新出山與復興活動。在1956年被捕以后,已經(jīng)60出頭的李如是經(jīng)歷了難以忍受的連續(xù)審訊,起初,她以基督徒特有的忍耐承受一切,甚至在潛意識里懷著與李夜聲及眾同工一同受苦、一同盼望天父獎賞(死亡)的心理體驗,李夜聲成了她心理感情的依托。但經(jīng)過5天的連續(xù)審訊、被打得眼睛腫到看不見的時候,一張她所熟悉的李夜聲字跡的紙片讓她崩潰了:那上面是李夜聲對自己男女私德犯罪的供述,而且遠遠超過了她以往的估計,這個道貌岸然的李夜聲竟然與她的兩個最心愛的女學生趙心潔、廖文君都發(fā)生了不堪的私情!這讓她開始懷疑自己的整個信仰、整個人生:她無法理解那個有著天縱之才、攝人靈魂的能力而表情忠厚的李夜聲,其內(nèi)里到底是充滿圣靈還是邪靈,甚至感到自己和3個學生崇拜的只是李夜聲塑造在她們面前的上帝,真正的上帝仿佛隔著萬水千山回不去了。接下來,李如是完全變了,她向?qū)徲嵉娜顺姓J自己是披著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真誠接受一切思想改造,也認真學習馬列,拼命表現(xiàn),還抓住機會揭發(fā)他人,包括關(guān)在同一牢房的學生王慕真,只為了一個愿望:出去。但這個“叛教者”沒有得到赦免,“文革”中罪名更大更多。就在15年刑期將滿前兩天,瘦弱如同一片枯樹葉的李如是感到大限已到,拒絕進食,希望帶著一個干凈的身子離開人世,結(jié)果卻被視為自絕于人民,這個77歲的老人被獄警強行撬開牙齒,斷牙和食物一起被塞進喉嚨,后又化成糞便流滿全身。神奇的是,這個一生守護身體和心理清潔的才女,在不得不帶著滿身污穢走向死亡時,靈魂卻獲得了15年來一直向往的“自由”,她的眼神放射出一種渴望和喜悅,她“看”到了上帝!

《叛教者》描寫了眾多人物精細微小的心理波動、靈魂論辯:讀經(jīng)分享與偶像膜拜帶來的神奇樂感,偶像倒塌的震驚、憤怒與迷惘,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的“叛教”揭發(fā)與自我質(zhì)疑,特別是李如是、王慕真、徐聞音等從對李弟兄的絕對崇拜到了解其私德淫亂、表里不一后的信仰崩潰,為了早點出獄而爭相揭發(fā)、爭相匯報,之后又自我懺悔、自我鄙視。作者淋漓盡致地展示出這一群“叛教者”所經(jīng)歷的靈魂和肉體被徹底撕裂的煉獄般痛苦,以及經(jīng)歷各自不同的選擇最終走向“天路”的靈魂路程。正如華文文學研究者王文勝所指出的:“華文基督教文學只有在作家的生命因信基督而發(fā)生翻轉(zhuǎn),并找得到一個適宜的角度能夠在中國世俗文化生活圖景中來自然地呈現(xiàn)出生命個體‘靈魂論辯的張力,才能進入迦南美地?!雹苁┈|正是憑著其自身的基督教信仰體驗,深度進入了中國現(xiàn)當代社會生活圖景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基督徒的生命個體世界,對他們特有的宗教體驗與靈魂生活作了精彩紛呈的描繪,以靈魂論辯的張力達到了文學表現(xiàn)人性的全新深度。

三、詩學價值:細膩而深邃的靈性詩學

施瑋是一位詩人小說家,她注重信仰體驗和藝術(shù)審美體驗的融通,帶著基督教徒特有的靈性感知,進入那些曾經(jīng)鮮活的先輩的外在生命與內(nèi)在靈魂,將自己的靈魂體驗注入筆下人物的生命流動之中,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以搖曳多姿、充滿情韻的詩化語言、圣靈啟示式的話語方式,引領(lǐng)讀者進入一個個既神秘夢幻又似乎真實可感的靈魂世界,呈現(xiàn)出細膩而深邃的靈性詩學。

首先是內(nèi)省式抒情風格。小說以移居美國的基督徒作家第一人稱“我”對上海當年的基督教歷史和信徒的人生歷程的探尋為線索,敘述過程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如對晚年在美國行醫(yī)的徐聞音的拜訪,在美國西海岸海邊教堂里對張茂良老人的訪談,在青海的高速路邊閱讀獄警收藏的李夜聲的獄中書簡,等等,敘述者的內(nèi)心波瀾和巨大悲愴感貫穿始終。在對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貫穿了大量的抒情性、啟示性的《圣經(jīng)》經(jīng)文、詩歌、箴言等。如李述先21歲時寫下的贊美詩:“……你是我的安慰,我的恩主耶穌!/除你之外,在天何歸?在地何所愛慕?/艱苦、反對、飄零,我今一起不理;/只求我主用你愛情,繞我靈、魂、身體……”這首詩在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既表達了年輕的李夜聲在遭遇信仰與愛情雙重挫折時內(nèi)心的孤獨體驗與救贖渴望,也反映了追隨者對他的崇拜與敬仰,還為小說總體的抒情風格奠定了基調(diào)。

小說還用了大量篇幅描寫信仰者在受洗、擘餅、誦經(jīng)、唱詩等活動中的內(nèi)在體驗、與圣靈的對話,那種自省、祈禱、懺悔、禱告等基督徒特有的語言形式,構(gòu)成一種獨特的內(nèi)省式抒情風格,既將豐富而神秘的宗教體驗精微地傳達出來,也具有感染人心、洗滌靈魂的藝術(shù)效果。

其次,是細膩而靈動的詩化語言。作者以一個詩人兼基督徒的心靈,去想象和再現(xiàn)一個個在歷史風塵中曾經(jīng)一心追求靈魂拯救的人物時,自然地展示出萬物有靈的思維下其豐富的想象力,以充滿情韻的詩性語言創(chuàng)造出許多奇幻的意境和靈境。如“金陵的月光”部分描寫李夜聲與李如是、廖文君三個青年男女月下徜徉于玄武湖邊的文字:“在亭子里的石凳上坐下,三人就都很自然地沉默了。月光被亭子一遮,不能再直接淋在他們頭上了,卻從亭頂花邊似的八條邊檐上霧簾般地瀉下來,好像是江南雨中撐著的一把傘,傘邊流下的雨水,時而是一顆顆一條條的晶亮,時而卻如煙霧般飄來飄去?!弊髡邔鹆暝律拿鑼懞陀曛薪系挠洃浫跒橐惑w,如煙似霧,如詩如畫,為李夜聲接下來傾吐自己的身世和信仰之路營造了一種美妙而神秘的氛圍。

又如“圣女”部分對虔誠信教的少女徐聞音和大學生廖英君的戀愛場景和心理的描寫:“深秋的這一刻,金黃的落葉好像是地上鋪不下了,擁擠得空中、樹上,甚至天上也全都是。人剛走近些,就感覺要被這金燦燦的喜悅卷進去,若一頭鉆了進去,倒發(fā)現(xiàn)里面是空的,并沒有窒息感。金色的葉子像是一團團喜悅的氣流,進出于你的呼吸、你的思想,和你的語言。”這段文字以極為單純而充滿細膩感覺的語言,不僅描繪出金秋的燦爛色彩與怡人氣息,更創(chuàng)造了一個流淌著自然的美妙和青春的甜蜜的樂園,而廖英君情不自禁地去吻徐聞音的時候,單純無邪的徐聞音感到“那片金色氣流中的吻,那個撲向她的青年,在她心里化成了撲向她的魔鬼,是污濁的世界。而她卻感受到了自己內(nèi)心很自然的迎合,她不得不承認《圣經(jīng)》上記載說魔鬼是最美的天使看來是對的?!弊髡卟粌H寫出了大自然的美、青年人愛的沖動,更讓這份原本美好的愛情打上了基督徒特有的禁欲色彩,將信仰基督教的青年男女的靈與肉的沖突細致地表現(xiàn)出來,詩化的意境之美和人物的情感、靈魂世界交融又沖突,呈現(xiàn)出宗教文學特有的抒情與內(nèi)省風格。

第三,作品極具特色的敘事結(jié)構(gòu)。面對幾十個人物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和本土教會近百年的興衰起落,作品沒有采用一般的以時間為經(jīng)、人物為緯的敘事結(jié)構(gòu),而是以揭發(fā)者、叛教者、追隨者、擘餅者等類型劃分為線索,將多個人物進行傳記式的分別敘述,以教會自身的興起、擴大、風波、復興、潰散等縱向發(fā)展為時間軸,以與李夜聲關(guān)系遠近不同的幾類人物的不同視角一一講述,對李夜聲及教會歷史的印象、感受和認識呈現(xiàn)出不同的側(cè)面,既互相呼應,又避免重復,形成類似于球面體的敘事結(jié)構(gòu),最后以李夜聲獄中書簡的方式自我呈現(xiàn),好比球面體的內(nèi)在巨大空間傳出的回響,使這個神秘而多面的教會領(lǐng)袖形象,由光環(huán)籠罩到層層逼近,從霧里看花到崢嶸畢現(xiàn)。這種敘事結(jié)構(gòu)不僅體現(xiàn)出作者在小說敘事方面的創(chuàng)造才能,更體現(xiàn)出作者為了傳達不同人物對信仰、對李夜聲、對上帝和基督的靈魂遠近,以靈魂層次帶出詩學層次,呈現(xiàn)出基督教文學和作者倡導的“靈性文學”特有的敘事美學。

綜上所述,《叛教者》是華文文學中以中國本土基督徒的歷史命運為題材的重要收獲,是一個新時代基督徒穿越時空的迷霧、探尋前輩靈魂奧秘的心靈對話,深入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國本土基督教的興衰歷史,塑造了一批極具靈魂深度的基督徒形象。內(nèi)省性抒情風格、優(yōu)美而詩化的語言、球面體式的結(jié)構(gòu)等,形成一種兼具外在寫實性與內(nèi)在抒情性的細膩而深邃的詩學風格,是基督教文學和靈魂詩學的全新開拓。不過,正因為作者自身的基督教世界觀和聚焦靈性體驗的敘事角度,使得筆下的人物形象更多地停留在神秘的靈魂世界中,令普通讀者產(chǎn)生一種霧中看花、遠離人生的感受;同時,對人物的心靈探尋與命運的思考也始終依據(jù)單一的基督信仰,使得人物的性格豐富性和靈魂層次性受到限制,在人物的人性特質(zhì)上顯得有些模糊,這可能也是宗教文學的共同現(xiàn)象。

①② 施瑋:《開拓華語文學的靈性空間——“靈性文學”的詮釋》,《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③ 劉再復、林崗:《中國文學的根本性缺陷與文學的靈魂維度》,《學術(shù)月刊》2004年第9期。

④ 王文勝:《化蝶后的舞蹈——對施瑋推介“靈性文學”的再思》,《華文文學》2015年第6期。

The Pilgrims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Christians in the

20th Century: On a Novel, titled, Renegades, by Shi Wei

Zhang Jinglan

Abstract: Renegades, a novel by Shi Wei, a Chinese writer sojourning in America, is a substantial work of fic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that deals with the fate and soulful world of Chinese Christians as it truthfully reflects the tortuous journey of rise, development, rifts, re-rise and dispersal of the native Chinese Christians in the restless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successfully creates a number of Christians who differ in temperament, with vivid facial features, and are historically true, with soulful profundity, presenting the ‘pilgrims progress in which Christianity, a foreign religion, flowers and comes to fruition in the hearts of the Chinese disciples, a work with multiple values of Christian literature, human-studies and poetics, a result from the kind of‘sacred literaturethat the author has been promoting.

Keywords: Shi Wei, Renegades, Christian literature, human-studies, poetics

猜你喜歡
人學詩學
剝白菜幫或敲山核桃(詩學隨筆)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10
任何流沙都是水土(詩學隨筆)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3:56
背詩學寫話
《南開詩學》
文學與文化(2021年1期)2021-03-31 05:28:46
《借東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學“說”法
花農(nóng)精神:教育學就是人學——李保均長篇小說《花農(nóng)》簡評
阿來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52
北人學沒
家園憂思與人性之殤——“生態(tài)學”與“人學”視野下的“山珍三部”
阿來研究(2018年1期)2018-07-10 09:39:08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中國夢的人學新境及其希望價值
湖湘論壇(2016年4期)2016-12-01 04:24:29
成武县| 华池县| 高安市| 阿克苏市| 湖口县| 江门市| 偏关县| 璧山县| 故城县| 安丘市| 和静县| 张北县| 白银市| 安平县| 杭州市| 和平县| 南投县| 读书| 汾阳市| 深泽县| 温州市| 上虞市| 怀远县| 苏尼特右旗| 蒙山县| 星子县| 峨山| 晴隆县| 八宿县| 宁乡县| 二手房| 韶山市| 瓦房店市| 湟中县| 龙口市| 阿克陶县| 南宁市| 新源县| 彭水| 分宜县| 巴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