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模擬人眼最外層的幾何學結構和細胞組成,開發(fā)了一個3D 眼表模型。研究團隊先將來自角膜和結膜的組織細胞放在氣—液界面中創(chuàng)建一個眼表,再將眼表放入平臺里培養(yǎng),讓它接觸淚液和能模擬自發(fā)眨眼行為的人工水凝膠眼瞼。
近日,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一個研究團隊成功開發(fā)出一種新型人造細胞,能夠模仿天然細胞感知環(huán)境中的化學變化并產生反應。如果在未來發(fā)展成熟,這項技術可廣泛用于生物科技等領域。據研究人員介紹,這種人造細胞對化學變化產生反應的過程,比天然細胞要簡單很多,這讓科學家們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相關的調控。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衛(wèi)生學院Shraga Segal 微生物學、免疫學和遺傳學系教授安杰爾·普加多團隊的研究證實,在癌癥生存或增殖中,癌細胞膜中存在著某種非常重要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能是治療癌癥的目標之一。為此,他們將癌細胞膜蛋白作為研究對象,研發(fā)抗體注射劑,希望找到新的癌癥治療方法。
日前,谷歌在一篇博客中透露,為減少印度尼西亞的塑料垃圾,印度尼西亞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Gringgo 用上了谷歌的人工智能技術。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環(huán)衛(wèi)工人將可以為垃圾拍照,通過圖像識別判斷相關物品及其價值。Gringgo 的目標是不斷優(yōu)化人工智能模型,使它在經濟角度更加可持續(xù),并實現廣泛推廣應用。
近日,一個利用動物培育人類器官的研究項目首次獲得了日本政府支持。該研究引起廣泛爭論,雖然這最終可能為人體移植器官提供新的來源,但異種移植目前仍需要克服道德倫理和技術障礙。部分科學家認為,具有正常機能的人體器官如果能在動物體內培育成功,則人類移植醫(yī)療領域很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俄航天國家集團前景計劃和科學執(zhí)行主任亞歷山大·布洛申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8月22 日將飛往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機器人“費多爾”已具有人工智能組件,會開玩笑和進行哲學對話。在飛向國際空間站前,費多爾改名為Skybot F-850 并具有同宇航員進行交流的“語音”。
奧地利維也納醫(yī)科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等機構科研人員合作,通過手術將一種可無線充電的小型電極裝置植入殘肢,讓截肢人士能更靈活、高效地控制義肢,提升他們的日常生活質量。據團隊介紹,手術后的兩年時間里,病患發(fā)現他們能夠更自如地控制義肢,操控精度也提高不少。
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yī)院研究人員羅納德·科爾及其同事,使用了一種CRISPR 介導的基因激活系統(tǒng)來增加層黏連蛋白α1 在MDC1A 小鼠模型中的表達。癥狀前的小鼠在接受治療后,能預防肌肉消耗和麻痹的癥狀;更重要的是,這種治療方法還能幫助已經出現癥狀的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