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起這個話題前,編者曾在讀者群里作過小范圍的調(diào)查——使用微信聊天時,你最不喜歡哪些行為?反饋非常多,討論很熱烈。今天,我們選了兩種“呼聲”最高的行為,一起來“掰扯掰扯”。
最愛問:“在嗎”
有什么話不能直接說,非要先試探性地問上一句“在嗎”?事實上你真正要說的事,才決定了我要不要在??!
我不在線就不會回你,我如果在線,你這話不就成了白問嗎?那為啥就不能直接說你想干嗎?說到底,我們并不是反感問“在嗎”,而是厭倦了這種沒有意義、純粹浪費時間的開場方式。
更可惡的是,有些人還喜歡問完“在嗎”后玩消失。你這邊回了個“在”,他那邊反而不回信息了。等到下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他又是從“在嗎”開始問起。
“在嗎”之所以令人反感,還有一個原因是它常常是求人辦事的委婉開場,成了許久不聯(lián)系的人借錢、求助的固定套路。
問“在嗎”看似禮貌,實則是浪費對方的時間。一個朋友,經(jīng)常能加到大咖的微信,并且和他們保持良好的互動。她是怎么做的呢?
比如她讓作家XX加她微信。她是這樣留言的——
老師,您好。我是XX,很榮幸加到您的微信。您先忙,不用著急回復(fù)。我看過您的新書,里面關(guān)于個人知識管理的部分非常精彩。
如果您這個月有空,希望邀請您做線下分享。如果可以,咱們約個時間電話詳談。祝安。
她知道,名人很忙,沒時間跟你嘮嗑。把該說的一次性講完,替對方著想,不求回復(fù)。對方會感受到你的誠意,進而與你溝通。
語音信息
說起災(zāi)難性的聊天行為,除了“在嗎”,還有語音信息。
設(shè)想,你是個老師,正在上課,你的朋友不分青紅皂白給你發(fā)來了30條語音信息。課間休息只有十分鐘,你好不容易聽了25條,結(jié)果中途接了個電話。再打開微信聽語音時,不知聽到了哪一條,你只好從頭再聽。此時,上課鈴響了……崩潰吧?抓狂吧?
愛發(fā)語音信息的人,歸根到底就是只顧自己,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你一口氣噼里啪啦說那么多,但你考慮過聽者的感受嗎?
在傳達(dá)同樣信息量的前提下,聽取語音花費的時間,要高于閱讀文字信息的時間。你狂發(fā)語音,節(jié)約了自己的時間,卻浪費了別人的生命。
更糟糕的是,語音沒法搜索保存。尤其是時間地點等重要信息需要回看時,搜索一下文字,可能只要幾秒。但是找語音、聽語音,可能要幾分鐘?;ヂ?lián)網(wǎng)如此高效,語音的低效顯得格格不入。
所以,很多人干脆在自己的微信昵稱后面?zhèn)渥ⅰ宦犝Z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