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辰
閱讀文學作品時,我會對作家的生平好奇,并在腦海里浮現(xiàn)作品所衍生的與作家有關的風景。
日本作家崛辰雄的《風起》,會教人想到輕井澤、富士見高原的地貌;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投射了他早年生活過的隅田川畔;川端康成的《雪國》,則映照他小住過的新潟縣越后湯澤。
旅游時,我會特別留意這些因作品成為永恒之所的風光地貌。畢竟作品賦予了場景生命力,而作家生活過的場景則孕育出作品,如何不使人向往?
而太宰治(1909-1948,代表作有《逆行》《人間失格》《斜陽》)除故鄉(xiāng)津輕外,文字里最多的風景,便是他生命最后十年的所在:三鷹。
說起三鷹這個東京都多摩地區(qū)最東邊的市,多數(shù)游客想到的是“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那當然是一輩子值得去一次的地方。
魔幻風格的建筑物內(nèi),展出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造景與作品原稿,還有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專場電影。館內(nèi)裝潢與展示規(guī)劃都非常用心,即便是窗欞和墻角的雕飾,也很有感覺。
但早在老爺子制霸動畫界之前,三鷹已有一張叫作“太宰治”的名片。曾經(jīng)失落、漂泊的那個身影,在這個靜謐的小城鎮(zhèn)重獲新生,也在此地譜出他生命的終曲。
三鷹下連雀地區(qū),有太多太宰留下的足跡。出了JR三鷹站,不妨從不遠處橫過鐵道的跨線橋開始,那里是許多張著名相片的背景。那身著襦袢、披著外褂、雙臂收攏在腋下的纖細身影,那清瘦的臉龐,搭配憂悒眼神與若有所思的神情,70多年前曾令萬千少女傾倒。
跨線橋自1924年建成,是少數(shù)仍保有太宰在世時狀態(tài)的地方。如此強調(diào),是因為其他能緬懷太宰的場域,大多已是遺跡,只留下一個個小小的、非常難發(fā)現(xiàn)的標示牌。
比如,離跨線橋近一點的“中缽家跡”,曾有過太宰完成《維榮之妻》的屋子。他在這里工作、留宿。對面是他寄出原稿的三鷹站前郵局,但目前都是十幾二十層的高樓。
與編輯討論工作的路邊攤“鰻魚若松屋跡”,牌子立在某大樓邊角的花圃中。而出現(xiàn)在《斜陽》里的“田邊肉店跡”,則跟“太宰橫町”(他在附近的愛店“喜久屋”)的標示,一同貼在大樓墻面上。
一邊尋找這些標牌,一邊想象正抓著散亂的頭發(fā)、還喝得酒氣熏天的太宰步出路邊居酒屋,搖搖晃晃地陪著自己穿街過巷,也確實是有趣的體驗。
太宰文學漫步
若時間充足,可以連鄰近的中央通“文學步道”一并游覽,看看以《斜陽》初版封面跟原稿為主體的紀念碑。一路上還有不少書店,會在醒目的位置擺放太宰的作品與研究著作。因此,這是一條極佳的文學散步路線。
若沒有這么多時間,“太宰治文學沙龍”是肯定要造訪的。即便內(nèi)里空間不大,展出的資料或照片也不算多,但能見到部分太宰的原稿、初版書籍與生活器物。里面負責導覽的志工人員也都很熱情,樂意跟喜歡太宰的朋友交流。
附帶一提,我非常喜歡他那篇《十二月八日》,系以妻子津島美知子為主角,描述家境貧困的主婦,怎樣堅毅地度過戰(zhàn)時的一天。文章展現(xiàn)太宰的溫暖,跟寫給女兒的《御伽草紙》(以在防空洞里向五歲女兒說的故事為藍本)基調(diào)相似,幾乎讓人忘卻是在日本走向戰(zhàn)敗、生活最困頓的時期創(chuàng)作的。
那個時期,雖然難免受社會氛圍影響,但不像彼時一些文藝界人士書寫違心的“報國文學”,太宰治大部分的作品都無視戰(zhàn)爭,甚至帶著諷刺。
像他自己說的:“生活不如意時,寫出生之喜悅。”
漫步的行程,也至少要到他從1947年開始的寫作地點——料理屋“千草”二樓(或因更具歷史意義,標示相當精美),以及對面不遠處的“野川家跡”(目前是殯儀館)緬懷。他生命的最后一日,就是從這里出發(fā)到玉川上水。
這些地點,離三鷹車站都不是太遠。畢竟太宰是個懶惰鬼,衣食住行包含娛樂,幾乎都在這一區(qū)塊。就如我在“野川家跡”時,會不禁在心里吐嘈,到底這廝是太天才還是太懶散,竟在自己工作室斜對面找情婦?
太宰治大部分的作品都無視戰(zhàn)爭,甚至帶著諷刺。
但顯然,總故作瀟灑的這位老兄,沒太在意這些。
太宰故作瀟灑,但他是真帥,他還很有這個意識。別被他文字里怯懦不自信、老說自己長得丑的形象給騙了!他根本是一個超愛自己的自戀狂!
就像《美男子與香煙》中,他直白地稱自己是美男子。甚至他經(jīng)常對鏡子里的自己著迷,還沒成名時,就模仿自己的偶像芥川龍之介單手托腮的pose拍照,還在照片后面寫上“帥吧?”送予同學。
但也請不要以為他真的自戀到過剩。我以為,他這個外顯于生活中或部分文字里的自信,正源自他的不夠自信。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太宰經(jīng)常被忽視,甚至自小被放養(yǎng)在姑母家,一度還以為姑母是親生母親,因而他渴求被人看見。
所以他種種乖張行徑、亂七八糟的生活,或文章中的嬉皮笑臉,與他刻意表現(xiàn)出來的嘲弄語調(diào),及其背后隱隱可見的冷眼,或都來源于此。而求學期間受日本左翼影響,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活動,與他身為豪門貴族的身份矛盾,也使他生出反抗心理與不可思議的罪惡感,加重他靈魂的孤獨與彷徨。
跨線橋是少數(shù)仍保有太宰治在世時狀態(tài)的地方
太宰治與他住宿過的“伊勢元酒店跡”,后者是現(xiàn)在的太宰治文學沙龍館
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曾經(jīng)觸動多少人的心靈?
他雖然在一些作品中自稱“小丑”,意圖卻是“絕不當小丑”。誠如他在處女作《晚年》中提到,姑母對他評價說:“因為你長得不好,至少個性要可愛一點。因為你的身體很虛弱,至少內(nèi)心要堅強一點。因為你很會說謊,至少行為要端正一點。”真正心里的話只有最后一句,他真的很擅長說謊,或者說,非常擅長表演與寫作那個“無賴派作家太宰治”。
但那個他,是他,也不是他。
很會說謊這個特質(zhì),確實對身為小說家的太宰有益,使他的作品呈現(xiàn)多樣化。當然,這也使得不同讀者認識的太宰皆有不同,經(jīng)常為自己所感受到的全然迥異于原先已知的太宰,感到困惑。
此外,他所擅長書寫的“私小說”體裁,現(xiàn)實與虛構(gòu)的界線十分模糊,使他無論寫什么(以現(xiàn)代角度看根本是“廢文”),都能有很強的代入感。讓讀者對他前半生極其周折的際遇產(chǎn)生共鳴,深信太宰能理解自己的煩惱和脆弱,并在他筆下找到救贖。
加上太宰在運用文字方面的特殊天分,他便能緊緊抓住讀者眼球。有學者評價,他根本是格言與警語的天才,比如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曾經(jīng)觸動多少人的心靈?
太宰確實是一個極復雜的存在。這使他擁有特別的魅力,也造就他最后的悲劇。他雖然起身反抗種種束縛,但太過纖細敏感,并不真正具備堅強特質(zhì),最后只得用毀滅的方式自我放逐。
太宰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沒事愛找人殉情,他曾自殺五次。幾乎每次遇到大問題就企圖自殺,因而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求關注,并未真的想死。
而我會稱,三鷹是太宰的重生之地,并非毫無原因。綜觀其五次自殺,有四次在28歲之前。與堪稱賢妻良母典范的美知子成婚,移居到三鷹后,基本到39歲他都沒有自殺。而在三鷹,也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相對穩(wěn)定的一段日子。
我在三鷹街頭晃蕩,在前往故居遺跡與種植太宰玄關前百日紅的井心亭路上,見到不少外觀特殊的房子,維持著大正末期的洋式建筑風格。
太宰長眠的禪林寺,據(jù)說原先沒有公開讓民眾參拜,但由于書迷絡繹不絕地前來,方才默許民眾進墓園。
墓碑僅刻著“太宰治”三個字,相當好認,而墓前也總有向他致意的鮮花、香煙與他愛喝的酒。
比較有趣的是,墓所前方,是明治時代與夏目漱石齊名的森鷗外(森林太郎)的墓。我其實很是不解,畢竟形象嚴肅的鷗外,跟太宰一點都不搭。后來得知,這是太宰自己的意思,想埋在鷗外附近。再尋思鷗外亦有寵愛的小妾,據(jù)說也沉迷過藝妓酒色,或許這對“墓場CP”會莫名契合,夜里很有些風流韻事能聊吧?
至于71年前的6月19日,在失蹤數(shù)日后,太宰遺體被發(fā)現(xiàn)的地方——玉川上水新橋畔,離吉卜力美術館近些。
他與殉情的山崎富榮兩人的尸首,被用繩子牢牢綁在一起。但太宰的遺容過于平靜,與一般溺死者面容猙獰有很大差異,因而引起臆測,認為太宰入水前已被掐死。這使得純粹為愛犧牲,決心沒有他不行的山崎富榮,備受世人議論——人們認定她誘引,甚至脅迫太宰尋死。畢竟沒多久前,太宰對“文壇大老”宣戰(zhàn)昭告文《如是我聞》才發(fā)表,表面上,太宰沒理由自盡。
太宰這一次自殺的原因是個謎。有說法是他對人世的彷徨,對重復生活模式的無力,也有認定系因自身的肺結(jié)核惡化,經(jīng)??妊?qū)鹤颖辉\斷出唐氏癥的絕望。
站在新橋上,我遙望遺體被發(fā)現(xiàn)的地方,想當年玉川上水的水流相當湍急,特別在大雨過后。而現(xiàn)今,它僅是條淺淺的小溪,兩旁還有綠意盎然的步道。
我默禱著。
愿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