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懿琳 王 芳 [紹興文理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朱虹主編的《奧斯丁研究》中收錄了利奧納爾·特里林的《曼斯菲爾德莊園》一文,文中寫道:“在一封信中,她說她收到了《傲慢與偏見》的第一批樣書,情緒十分高昂,還說,‘現(xiàn)在,我打算寫點別的,換換體裁——寫寫國教牧師的任命問題?!边@就是《曼斯菲爾德莊園》 (以下簡稱《曼》)。因此,說《曼》的主題是“國教牧師的任命問題”大抵是不會錯的。在《曼》中,奧斯丁通過埃德蒙的職業(yè)選擇,把經濟、政治,以及不同人物的觀念、他們之間的關系都匯聚在一起,把“國教牧師的任命問題”這一宏大主題,寫得十分精致、日常,本文擬從小說的人物刻畫、情節(jié)內容,以及情節(jié)發(fā)展三方面展開論述,來展現(xiàn)奧斯丁的獨特匠心、高超技藝,以及深刻的關懷。
筆者發(fā)現(xiàn),《曼》中幾乎所有人物(托馬斯爵士、埃德蒙、湯姆、范妮、諾里斯太太、克勞福德小姐、亨利)都對牧師職業(yè)發(fā)表過自己的看法,通過讓人物發(fā)表對牧師職業(yè)的看法,奧斯丁展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和行事作風,可以說,“國教牧師的任命問題”是小說的一個核心情節(jié),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關于埃德蒙職業(yè)選擇的議論是諾里斯先生去世后,為曼斯菲爾德莊園任命新牧師時提出來的。因為湯姆揮霍無度,托馬斯爵士必須出售曼斯菲爾德莊園牧師一職,以增加收入,而這本來是為埃德蒙預留的職位。對于弟弟的這一損失,湯姆僅僅輕描淡寫了一句:“下一任牧師不管由誰來擔任,十有八九會很快死去?!彪m然只有一句話的描述,但這句話中包含了很多信息。湯姆隨便、無所謂、自我安慰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奧斯丁也點出了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的牧師短命屬性,“牧師男子氣概缺失”問題的討論也自然而然地引出,為范妮和克勞福德小姐之后的分歧埋下伏筆。諾里斯先生的去世,為牧師府迎來了新的主人——格蘭特博士一家。大家相處一段時間后,愛管閑事的諾里斯太太開始搬弄是非:“誰也不像我那樣喜歡大方好客……想在鄉(xiāng)下牧師住宅里擺闊太太的架子,實在不相稱。”(曼,29)這些自以為是的“喋喋不休”不僅讓讀者對這一人物有了直觀的感受,也或多或少地告訴了讀者在莊園中傳統(tǒng)牧師應該遵守的秩序,即成為一個地區(qū)的表率,鋪張浪費等不良的舉動會給牧師一家?guī)聿缓玫拿暫陀绊?。托馬斯爵士也發(fā)表過對牧師職業(yè)的看法,首先,他贊同好地區(qū)的牧師職位對小兒子來說是一份穩(wěn)定且收益高的工作;其次,他認為“一個好的牧師應該常常住在教區(qū),生活在教民中間,通過經常的關心表明他是他們的祝愿者和朋友”(曼,236)。托馬斯爵士與亨利,與埃德蒙等人的談話表現(xiàn)了他嚴肅的性格與對待秩序的強調。而亨利由這一問題表現(xiàn)出的反復無常、不真誠的性格則更耐人尋味——在小說后期向范妮求愛時,為了迎合范妮的喜好,他與埃德蒙就牧師的講道大談特談,闡述了許多埃德蒙認為可以贏得范妮歡心的見解(曼,324)。而在此之前和克勞福德談論牧師職業(yè)時,他張口閉口就是“收入”“金錢”,他說:“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是如何賺錢——如何使收入好上加好……他會有一筆可觀的收入供他揮霍,而這筆收入掙得不費多大力氣?!保?,215)
奧斯丁用了很重的筆墨來刻畫小說中幾位青年男女的“三角關系”,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有三處:一是克勞福德小姐獲悉埃德蒙要接受圣職,成為牧師;二是克勞福德小姐、埃德蒙和范妮三人在索瑟頓莊園就牧師職業(yè)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三是得知托馬斯爵士快回到莊園時,埃德蒙等再次進行了有關職業(yè)選擇的爭論。這三次具體的、關于牧師職業(yè)的描寫都圍繞著埃德蒙、克勞福德小姐、范妮三個人進行。克勞福德小姐認為擁有男子氣概的男人不應該選擇牧師這一職業(yè):“到教會里能干出什么名堂呢?男人喜歡出人頭地,干其他任何一行都可能出人頭地,但在教會里就做不到。牧師是無足輕重的……誰也沒聽說過牧師這么重要,我也不大能理解……牧師的幾次布道沒什么用?!保?,88)她甚至給牧師打上了“懶惰,貪圖安逸,沒有雄心壯志”(曼,106)的標簽。范妮和埃德蒙則與克勞福德小姐的觀點截然相反,他們都為牧師辯護,反駁克勞福德小姐種種不嚴肅的論調。但細細品讀,埃德蒙和范妮兩人的觀點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范妮認為選擇牧師作為職業(yè),要求一個人表現(xiàn)出男子的最佳氣質。她對牧師的作用的看法是經過了一個世紀的傳統(tǒng)形成的?!边@樣的想法是埃德蒙不具備的。范妮對一個家庭的禮拜房莊嚴與否有著異常的執(zhí)著,而埃德蒙對于這些并不像范妮一樣較真、敏感,他糾正范妮如果“要看他們的旗號,了解他們的業(yè)績,應該到教堂墓地去”。克勞福德小姐指出埃德蒙若擔任牧師至少還能得到一筆不錯的收入,范妮對此能激烈地爭辯道:“我知道你(指埃德蒙)絕不是為了這個原因。”而埃德蒙自己卻不敢肯定。三人中埃德蒙是莊園里的道德標桿,范妮依靠這一道德標桿,但她自身對宗教和道德又有更深層、更真誠的對待;克勞福德是喊出“牧師是無足輕重的”的個人主義者,言行規(guī)范對她而言也不重要。奧斯丁借埃德蒙之口所說的“這一職業(yè)負責維護宗教和道德,并因此也維護受宗教和道德影響而產生的言行規(guī)范”也能佐證該結論。
奧斯丁小姐在書中將“國教牧師的任命問題”鄭重提出,在塑造人物時,讓每一個重要人物都與該問題扯上關系。同時,借眾人物之口對該問題“喋喋不休”,展現(xiàn)牧師職業(yè)的方方面面以及各人物的內涵。
在十多個得到比較詳細刻畫的人物中,埃德蒙處于“國教牧師任命問題”的中心,托馬斯爵士出場不久就宣稱“埃德蒙憑著他的人品、他的是非分明和襟懷坦蕩,必然會使他有所作為,給他自己和家族帶來榮譽和歡樂。他將成為一位牧師”(曼,19)。在故事開始,埃德蒙對于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yè)是有明確意識的,但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對克勞福德的迷戀,埃德蒙“淪陷”了。這一部分,筆者將通過“在愛情中淪陷”和“在淪陷中糾結”兩方面來探討埃德蒙“淪陷”的重要意義。
我們首先著眼于那個可以稱之為全書最精彩的情節(jié)——戲劇扮演。在此事件中,托馬斯爵士遠赴安提瓜處理事務,家里的秩序交由襟懷坦蕩、道德品質足以接受圣職的埃德蒙來維持。家里要演戲一事讓性情溫和的埃德蒙發(fā)了火,他竭力阻止,試圖挽回局面。不過,當克勞福德小姐表示參演時,埃德蒙再不能沉住氣,他希望能與克勞福德小姐演對手戲。因熱戀而迷失的埃德蒙所做的選擇讓范妮驚訝:“埃德蒙會這樣反復無常。他是不是自欺欺人?是不是判斷錯了?唉!這都怪克勞福德小姐。她發(fā)覺克勞福德小姐的每句話對他都有影響?!保?51)此時的范妮用了責怪的口吻,因為埃德蒙沒有擔起自己的責任,違背了自己的初衷?!?9世紀英格蘭的精神生活中道德觀念是非常強烈的,人們的職業(yè)觀正是這種道德觀念的一部分,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xiàn)。當時,在人們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教會及其所宣揚的道德信條在這個問題上與世俗的感情是完全一致的;它在人們心目中喚起的不是拯救靈魂的熱望,而是履行責任的緊迫感……從我們的道德觀念看,‘責任’這個詞是很刺耳的……而‘責任’卻含有一些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一個人的欲望是異常強烈的,但他卻愿意迫使個人的欲望服從某些外在的、非個人的善”。埃德蒙的是非分明、品格優(yōu)良通過他可以選擇牧師職業(yè)這一事實證明,而他“淪陷”于克勞福德小姐的同時違背了牧師的職業(yè)道德。
埃德蒙與克勞福德小姐的愛情所以沒有順利進行,是因為雙方在職業(yè)選擇中的分歧。對這一選擇的不認同暗含著兩人價值觀方面的根本區(qū)別,但埃德蒙通過自我催眠一次次地“理解”克勞福德小姐。面對與自己精神世界向左的克勞福德小姐,埃德蒙在自我與愛情中反復掙扎,幾近崩潰邊緣:“由于不夠有錢而失去她,總比由于職業(yè)原因失去她,心里覺得好受些?!保?,399—400)他試圖逃避克勞福德小姐精神層面中缺失的東西,與此同時渴望克勞福德小姐能做出改變,接受他的選擇。克勞福德小姐一開始認為可以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去改變埃德蒙的想法,后來卻發(fā)現(xiàn)埃德蒙并不能輕易地被自己左右。無論怎樣的糾結與反復對兩人來說都是無用功,埃德蒙始終不打算動搖自己的選擇,克勞福德小姐也喊出了“不能做感情的奴隸”(曼,217)的口號。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埃德蒙的“淪陷”是《曼》中的主要矛盾沖突,是小說的主線進行與高潮所在。埃德蒙的戀愛與職業(yè)之間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他不僅涉及小說最主要的人物,同時他也得到各次要人物的關心,他的“淪陷”在小說情節(jié)建構中有著必然性。尤其,埃德蒙“淪陷”的另一面是對自身職業(yè)道德背叛與否的問題。“戀愛——淪陷——糾結”,這樣的過程展現(xiàn)了埃德蒙對自我的反思,是一次對自身道德感的檢驗與審視。埃德蒙的掙扎,帶動了讀者去思考克勞福德小姐的本質,思考牧師職業(yè)的本質,思考兩者之間的對立,再由小小的曼斯菲爾德莊園放大到整個滾動發(fā)展的、不顧一切向前沖的社會。埃德蒙經受的折磨中有著奧斯丁焦慮的影子,她犀利地將當時社會道德感薄弱的現(xiàn)象擺在讀者面前。用牧師這一莊重的職業(yè)來代表社會道德,將其擺在物質、誘惑、欲望面前令其經受考驗,從而提醒社會對道德感的重視,幫我們敲響警鐘。
埃德蒙的“淪陷”是奧斯丁預設主題中的重頭戲,在全書中占據(jù)相當分量,它不僅是重要情節(jié)的隱含線索,同時也是貫穿全文的重要情節(jié),這些設置表現(xiàn)出了作者對社會的深切關懷。
情節(jié)的設置關聯(lián)著最終的走向與發(fā)展。在結局中,埃德蒙堅守了自我,與范妮成婚,成為曼斯菲爾德莊園的新主人。奧斯丁這一尾聲的設定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19世紀的英國社會十分重視“了解自己,擁抱職責”,“承擔某種工作作為一個人終身的職業(yè)……即忠于職守是一個人道德精神的表現(xiàn)”。埃德蒙選擇了牧師這一職業(yè),就是選擇承擔牧師職業(yè)所有的道德責任。他對責任的堅守,不僅體現(xiàn)在自身,即埃德蒙的“淪陷與掙扎”,還反映在他最后的伴侶,小說的女主人公范妮身上。范妮的成長與成人伴隨著埃德蒙的關心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埃德蒙將自己的職業(yè)選擇與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傳授給范妮。小說的結局其實是埃德蒙與范妮的互相成就,正因為埃德蒙沒有放棄自己對職業(yè)的選擇與追求,他才能擦亮眼睛,看見了范妮對自己的愛,也認識到了自己真正的心意。
納博科夫在《文學講稿》中分析了小說的背景:“小說主要事件發(fā)生在1808年,當時在位的國王是喬治三世,直到1802年,因為身體原因,當時的攝政者,另一位喬治接任國王;在法國,1808年正是拿破侖當政登峰造極的時候;大英帝國正同它作戰(zhàn),而在美國,杰斐遜剛剛使國會通過了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只離開美國,駛往英法封鎖的外國港口。歷史在這一年風云變幻,但絲毫沒有波及曼斯菲爾德莊園?!鄙罹繆W斯丁所寫的《曼》,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沒有波及”只存在于表面,莊園中的浮躁可以放大到社會的動蕩。莊園中的秩序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深入悄然改變著,因為克勞福德兄妹等人的加入,莊園里不再安寧。埃德蒙與他堅守的責任幾乎孤立無援,甚至他自己也被波及。而最終的結局卻是諾里斯太太、瑪麗亞、朱莉亞、克勞福德兄妹、格蘭特夫婦都離開了曼斯菲爾德莊園;托馬斯爵士和亨利從一件件事情中得到了教訓;范妮改變了寄人籬下的身份,和埃德蒙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作者通過寫莊園一家對職業(yè)選擇問題的爭論與獲得的改變,道出了動亂的社會表面的平靜和人心的迷茫、浮躁。而走向平靜、真誠的結局,這樣的設置與其說是讀者喜歡的結局,不如說是奧斯丁所期待的道德生活圖景。因此,埃德蒙的職業(yè)選擇所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一個青年的職業(yè)問題,人生目標,還是作家對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的關懷以及思想傾向。
綜上,“國教牧師任命問題”經由埃德蒙的職業(yè)選擇這一核心事件,滲透在小說的方方面面。奧斯丁所寫的不是一個愛情故事,也“并非一個宗教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問題”。
①④⑤⑦ 〔美〕利奧納爾·特里林:《曼斯菲爾德莊園》,收入朱虹編寫的《奧斯丁研究》,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3年版,第230頁,第232頁,第231頁,第231頁。
② 〔英〕簡·奧斯丁:《曼斯菲爾德莊園》,孫致禮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頁。本文所引文本均出自這個版本,為了行文簡潔,后文所引文本只隨文注出頁碼,不再另行作注。
③ 黃梅:《笨嘴拙舌的范妮》,《讀書》1990年第5期。
⑥ 〔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之《曼斯菲爾德莊園》,偉麗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年版,第30—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