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晗 徐海燕
在現代文明社會里,如何保證殘疾人這一弱勢群體不被社會邊緣化,如何保障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使其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成為傳播正能量的主流人群,這是對每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程度的考量。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對殘疾人權益的保障力度也在不斷加強,殘疾人的生活也越來越便利。然而,我國的殘疾人保障體系還處于發(fā)展的初步階段,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在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服務體系建設、殘疾人社會參與度、社會幫殘助殘意識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法國是西歐高福利國家的典型代表。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法國就建立了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根據國際衛(wèi)生組織的調查報告,截止2015年,全世界約有6 億五千萬的殘疾人。法國2015年得到官方認證的殘疾人數量為245 萬,占全國總人口的6.6%①數據來源:法國國家自主與團結基金會,Les chiffres clés de l’aide à l’autonomie 2018,https://www.cnsa.fr/documentation/cnsa_18-05_chiffrescles_page_a_page_bd.pdf,[2019-6],P5。法國政府如何保障殘疾人的各項權益、促進殘疾人參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 本文通過對法國的殘疾人保障制度進行研究和分析,以期為我國構建更加完備的殘疾人權益保障體系提供借鑒。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國際社會對于“殘疾”概念的界定也在演變。2007年,聯合國頒布首個專門保障殘疾人權利的公約——《殘疾人權利公約》,在殘疾人保護權益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國際社會對待殘疾人的態(tài)度和方法發(fā)生“示范性轉變”,即倡議社會停止將殘疾人看作是“疾病患者”,提醒人們注意“殘疾人是指肢體、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長期損傷的人,這些損傷與各種障礙相互作用,可能阻礙殘疾人在與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和切實地參與社會”,即殘疾是傷殘者和阻礙他們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參與社會的各種因素和環(huán)境障礙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殘疾”是一個在文化中建構、隨社會文化而演變的概念。當大眾做到對殘疾人無歧視、無差別對待,殘疾人生活不再存在環(huán)境障礙時,便是“殘疾”這一概念從歷史上消失、殘疾人士真正獲得平等權利的那一天。
當代社會,殘疾人的人權尊嚴和基本權益逐步得到關注,殘疾人逐漸從社會邊緣走進大眾視線,更多地參與社會生活,實現個人價值;國際社會對殘疾的認知亦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從國際疾病分類標準可一窺社會認知的變更①Buhrig Martine and Aliou Seye.Errance et handicap.Le soutien social en question, thèse doctorale,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 2,[2004],P10-P25。
1948年發(fā)布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CIM:classific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maladies)第一個對“殘疾”進行定義,將重點放在“病因”上,強調殘疾由疾病導致,反映了當時將殘疾人與病人并作一談的社會主流觀念。此分類標準很快就被指責過于強調殘疾人的“病人”身份的缺點,由于其暗示殘疾人與身體健全之人之間的地位不平等,加重了社會歧視。
在70年代沸沸揚揚的平權浪潮之后,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陳出新,在1980年發(fā)布了國際殘疾分類標準(CIH:classific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handicaps),此分類標準的側重點不僅限于“生理因素”,將“社會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也納入到殘疾的定義之中——殘疾的存在是由于殘疾人士在實現個人潛能中受到生理、法律、社會的多方阻礙。該標準通過以下三個因素更加全面地詮釋殘疾:一、機能障礙:從單純的生物學角度出發(fā),涵蓋所有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機能受損或障礙;二、能力減退:從個體與環(huán)境互動的角度出發(fā),由機能障礙導致的個體在環(huán)境中的行動不便;三、生存劣勢:從融入社會的角度出發(fā),殘疾人士因能力減退而導致競爭力下降,從而在融入社會過程中感受到生存劣勢。從中可見,殘疾是一個與環(huán)境、社會狀態(tài)等因素息息相關的定義,同樣的機能障礙在不同文明程度的社會感受到的生存劣勢是不同的。提高殘疾人的生活水平,要從改善社會環(huán)境做起。
200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國際殘疾與健康分類標準(CIF:Classification internationale du fonctionnement,du handicap et de la santé )是目前最為健全和公正的殘疾分類標準,已被200 個國家通過并采納。其特點在于認定殘疾是在社會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病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消除殘疾人士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礙不是殘疾人士及其家屬的問題,而是社會各界應當共同承擔的責任。殘疾成為一個可以通過社會不斷改善而消除的概念——消除殘疾歧視、建設無障礙環(huán)境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經階段。
2010年12月,法國通過了聯合國發(fā)布的《殘疾人權利公約》,此舉意味著法國在國際社會面前承諾保護殘疾人,保證他們切實享有各項人權,并將積極承擔改善殘疾人生活環(huán)境,提高殘疾人生活水平的責任。
2005年2月11日通過的《殘疾人平等權利法案》是當前法國為殘疾人所確立的主要法律保障。該法明確了對殘疾的定義:“個體由于機體、知覺、精神、認知、心理上的功能受損、多種殘疾或癱瘓而導致的行動受限和社會參與度的減少——此現象被當前法律定義為殘疾?!?/p>
權利法案還賦予了殘疾人“補償權”——“無論殘疾的原因、機能受損的性質、年齡或者生活方式為何,殘疾人士均有權申請補償”。由于殘疾人由于工作事故或生活偶然,受到生理上獲得性功能損傷,導致實現個人潛能過程中受到內在與外在的阻礙,最終無法在與他人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社會生活。因此,補償權意在通過國家津貼的方式彌補殘疾人士遇到的“額外”的生活困難,確認了殘疾人士得到國家津貼的合法性。
此外,法國政府2015年立法設立了從中央到地方不同層次服務殘疾人的公共機構,建立了全面覆蓋決策、執(zhí)行、理念和服務的多方聯動機制,形成了完備全面的殘疾人服務體系。
中央:自2016年1月1日起,政府每三年舉辦一次助殘國家會議(Conférence natioanle des handicapées)。會議集結殘疾人協會、殘疾人社會醫(yī)療機構或服務部門管理者、國家社會保障機構、工會及公司企業(yè)的代表、省區(qū)議會議員,甚至交通部門代表,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討論殘疾人的政策方針和實施辦法。
大區(qū)與?。弘S2015年法案而成立的“省殘疾人之家”(MDPH:Maison Départementale des personnes handicapés)為目前承擔地方殘疾人生活事務的重要機構,全法共有100 所,基本每省設置一所。省殘疾人之家職能眾多。其核心機構“殘疾人權利與自主委員會”(CDAPH:la commission de droits et de l'autonomie des personnes handicapées)由區(qū)議會議員、公共機構和服務部門代表,、社會保障機構代表(CAF,CPAM 等)、工會組織,、殘疾學生協會、殘疾人士以及被指定家屬組成,覆蓋多領域多階層,以便地方機構在政策執(zhí)行上能夠廣泛聽取多方意見,結合地方實情開展工作。在省殘疾人之家委派的醫(yī)療、心理、教育等多領域專家隊伍的支持下,“殘疾人權利與自主委員會”致力為殘疾人提供多項服務:評估和認可殘疾人資格,提供就業(yè)指導和培訓,選擇兒童教育類型及教育機構,審核福利申請和發(fā)放殘疾福利,提供醫(yī)療幫助和教學輔導等等。
廣義上,法國的福利保障體系遵循平等、統(tǒng)一、一致性原則,但由于殘疾人的特殊情況無法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社會,法國政府通過立法為殘疾人士確立了一項特殊的權利——補償權。這項權利使殘疾人士在一般的福利制度的基礎上,還可享受依據殘疾程度而定的特殊津貼。
2018年,法國共向殘疾人士與老人發(fā)放總計260 億歐元的福利津貼①法國國家自主與團結基金會,Les chiffres clés de l’aide à l’autonomie 2018,https://www.cnsa.fr/documentation/cnsa_18-05_chiffrescles_page_a_page_bd.pdf,[2019-6],P8。福利資金主要來自國家與地方的財政預算、國家社保和國家自主團結基金(Caisse nationale de solidarité pour l’autonomie)。
2.1 國家社保
殘疾年金(Pension d’invalidité)
殘疾年金隸屬于國家社保體系,發(fā)至因為工傷或疾病而工作能力消退三分之二的殘疾人士。殘疾年金性質類似于失業(yè)保障金,因為申請殘疾年金的必要條件是在殘疾出現之前已經連續(xù)繳納一年國家社保。
年金根據殘疾程度發(fā)放不同金額,數額具有時效性,根據病情的發(fā)展而增減。年金根據不同殘疾程度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為仍舊可以從事一定程度職業(yè)活動的殘疾人士,其可獲年金為過去一年年收入的30%,每月289-1013 歐元不等;第二等級為完全喪失就業(yè)能力殘疾人群,年金為過去一年年收入的50%,每月289 到1688 歐元不等;第三等級為完全喪失就業(yè)能力,并且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聘請第三方護工維持正常生活的殘疾人群,此類殘疾人士除原本50%年收入的年金之外,還另有40%的額外津貼用于支付護理工作人員的工資,每月為1411-2810 歐元。
殘疾附加津貼(ASI allocation supplémentaire d’invalidité)
目前法國各行業(yè)人均每月最低工資為1498.47 歐,一個喪失工作能力的成年殘疾人在領取每月年金之后仍有可能無法支付基本生活需求花銷,有入不敷出的風險。因此,殘疾附加津貼在基礎年金的制度上,給月收入少于723 歐元的單身殘疾人士或月收入少于1266歐元的殘疾人夫婦再追加一定的資金補助,以保障殘疾人士的基本生活。
2.2 國家自主團結基金
成年殘疾人津貼(AAH:allocation des adultes handicapés)
成年殘疾人津貼每月為808.46 歐,主要發(fā)放給年滿二十歲,殘疾程度80%以上的法國居民,其本質是給殘疾人群的最低保障收入(revenue minimum mensuel garanti)。與殘疾年金不同的是,成年殘疾人津貼是一項普惠性質的福利津貼,對殘疾人是否曾繳納國家社保沒有要求,因此它的適用對象更加廣泛,將處于低保邊緣的殘疾人全部納入福利發(fā)放范圍。此外,殘疾年金與成年殘疾人津貼可疊加,后者可補齊前者未達到808.46 歐的差值部分。
同時,成年殘疾人津貼還囊括了“自主生活附加津貼”(MVA:majoration pour la vie autonome),其性質是一種無障礙改造補貼,主要用于支付殘疾人改造住房,在家中安裝行動輔助措施的開銷,如輔助輪椅上下公寓樓梯的裝置。
殘疾人補償津貼(PCH:prestation de compensation d’handicap)
由于殘疾人在交通出行、輔助器具、護理照料等方面都需要付出較常人更高的生活成本,所以法國政府于2006年開始實施該項津貼,意義在于“補償”殘疾人由于身體機能受損和社會環(huán)境障礙而增添的花銷。
“殘疾人補償津貼”逐漸取代原有的第三方經費補償津貼(ACTP:allocation compensatrice pour tierce personne),覆蓋了更多不同情景下殘疾人的額外開銷,其中包括行動輔助器具、殘疾治療設備補貼;家庭護工人員的薪水補貼;房屋改造補貼;殘疾輔助動物如導盲犬補貼,等等。
殘疾兒童教育津貼(AEEH:allocation d’éducation des enfants handicapés)“殘疾兒童教育津貼”為國家發(fā)放給殘疾兒童監(jiān)護人,用來支付兒童由于殘疾而產生的額外教育費用。該津貼分為三種:一般額外費用補助,第三方護工薪酬補助,以及父母工作薪資補助(父母由于照顧殘疾兒童而減少工作時間,導致了薪資的降低),而每一種補助又因程度不同分化出不同數額等級,可見兒童教育津貼劃分的細致與全面。
參與工作是殘疾人融入社會的重要平臺。擁有職業(yè)生活是殘疾人打破與社會的隔膜,提升自我價值感,降低社會隔離感,提升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徑。為促進殘疾人士就業(yè),提高殘疾人的社會參與度,法國政府提出以個性化為原則,以“融合”就業(yè)為宗旨,以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相結合(70%的私人領域就業(yè),30%公共領域就業(yè))的方式,為殘疾人士提供了三種主要就業(yè)方式:
第一、在普通企業(yè)工作(travail en milieu ordinaire)。2005年法國政府發(fā)布了殘疾人招聘強制性規(guī)定(OETH :l’obligation d’emploi des travailleurs handicapés),要求全國范圍內超過20 人的單位和企業(yè)必須達到6%的殘疾員工定額。現在在法國,每兩家企業(yè)中就有一家達到或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目標。普通企業(yè)雇主聘用殘疾員工之后,需要按規(guī)定與殘疾員工的私人醫(yī)生進行交流,根據殘疾人的具體情況配備相關的殘疾輔助設備,調整崗位要求以適應殘疾員工的工作能力,或制定適應殘疾員工精神和身體健康狀況的工作時間表。
第二、在集中使用殘疾人的企業(yè)工作(travail en entreprise adapté) 。集中使用殘疾人企業(yè)以營利為目的,與一般企業(yè)運作方式相同,其特別之處在于公司員工至少80%為殘疾人,并且崗位要求與在崗殘疾員工的工作能力完全匹配。特殊企業(yè)奉行殘疾人保護就業(yè)的國家政策,獲得國家的成本支持和崗位補助。
截止2017年3月,全法共有785 所集中使用殘疾人的企業(yè)。值得注意的是,集中使用殘疾人企業(yè)的業(yè)務范圍正在從對學歷水平要求不高的體力工作領域(如環(huán)境衛(wèi)生清潔、工廠流水線加工等)轉向第三產業(yè)服務行業(yè)的腦力工作領域(如公司公關、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殘疾人士就業(yè)結構升級是提高殘疾人士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但這就需要優(yōu)質的職業(yè)培訓和高水平的學歷作為前提。在2014年,法國將4 億1 千萬歐元投入于殘疾人的就業(yè)培訓中①法國勞工部統(tǒng)計局DARES,2016 annex au projet de loi de finance pour 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https://dares.travail-emploi.gouv.fr/IMG/pdf/jaune2016_formation_professionnelle.pdf,[2019-6]。
第三、在就業(yè)幫扶中心工作(travail en établissmeent et services d’aide par le travail:éSAT)。就業(yè)幫扶中心不以營利為目的,是為殘疾人提供集中就業(yè)的公共單位。就業(yè)幫扶中心招聘殘疾程度較重,無法在特殊企業(yè)與普通企業(yè)任職的殘疾人士,并為員工們配備相應的社會醫(yī)療和教育輔助。在就業(yè)幫扶中心工作的殘疾人工資由國家支付,每小時5.59歐元到11.10 歐元不等。
當前法國達到就業(yè)年齡(15-64 歲)的殘疾人士人口為270 萬,其中已就職的人口為93.8 萬,就業(yè)率為35%②法國勞工部統(tǒng)計局DARES,https://dares.travail-emploi.gouv.fr/IMG/pdf/2017-032.pdf,[2019-6],P13。放眼世界,發(fā)展中國家殘疾人士的失業(yè)率可高達90%,發(fā)達國家則維持在50%到70%之間③The Washington Times, Disabled still face hurdles in job market , Washington, DC:The Washington Times,5 décembre 2005,而法國2018年殘疾人的失業(yè)率僅為19.1%④法國勞工部統(tǒng)計局,2016 annex au projet de loi de finance pour 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https://dares.travail-emploi.gouv.fr/IMG/pdf/jaune2016_formation_professionnelle.pdf,[2019-6],P135,雖然為全國平均失業(yè)率的兩倍,但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處于領先位置。
良好的受教育水平是使殘疾人士以自主、自強、自立的姿態(tài)融入社會的第一步。近年來法國殘疾兒童的就學率正在不斷提高,2015年,正式入學的殘疾兒童人數為35 萬,其中80%在普通學校就學,即27.9 萬;20%在特殊教育機構(établissement médico-sociaux)。從2004年到2015年10年期間,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兒童人數持續(xù)上升,從15 萬到28 萬,總數近乎翻倍⑤法國國家自主與團結基金會,Les chiffres clés de l’aide à l’autonomie 2018,https://www.cnsa.fr/documentation/cnsa_18-05_chiffrescles_page_a_page_bd.pdf,[2019-6],P6。
(注:2004-2015年間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兒童數量。圖片來源:法國國家自主與團結基金會CNSA)
法國政府優(yōu)先推崇“融合教育”(éducation inclusive)的殘疾兒童教育方式,其內涵在于從小就為殘疾人士創(chuàng)造平等、無障礙的社會氛圍。殘疾兒童走進正常學校,校方盡最大可能使殘疾兒童與正常兒童在同一班級學習,一方面,這樣的教育模式使殘疾兒童從小建立社會融入感,減少自我差異化,鼓勵他們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克服因殘疾造成的自卑心理,增強面對生活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普通兒童在和殘疾兒童同班級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老師的示范與潛移默化,學會了與殘疾兒童的平等與友好相處,為今后塑造對殘疾人友好、無歧視的社會奠定了基礎。
1909的法律條例開創(chuàng)了法國“融合教育”的先河,當時的融合教育表現為普通小學內附屬的殘疾兒童優(yōu)化班(classe de perfectionnement)。如今,“融合教育”含兩個分支:一為殘疾兒童直接加入普通班級,必要時搭配一位“學習生活助教”(AVS-auxiliaire de vie scolaire)?!皩W習生活助教”在法國人盡皆知,政府遣派經過專業(yè)培訓、了解殘疾兒童需求的專業(yè)人員陪伴在兒童身旁,在課上及課后“一對一”地提供課業(yè)輔導。助教們需要“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殘疾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學,如是聽力不靈敏的兒童,助教會在課上一邊用本子記錄老師說的話,一邊實時將筆記本展示給兒童,幫助其更好地理解課程。第二種“融合”教育為小學的“教育融合班” (Classes pour l'inclusion scolaire)以及中學的“教育融合特組” (Unités spécialisées pour l'inclusion scolaire)。這種教育模式是在普通學校里另外設班,開展針對殘疾兒童的集體教育。
在“融合教育”外,對于情況特殊或者殘疾程度較為嚴重的兒童,也有社會醫(yī)療機構(établissement médico-social)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教學。
目前,在社會醫(yī)療機構或醫(yī)院接受教育的兒童僅占總受教育殘疾兒童的22.3%,而在所有普通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以及中學)接受教育的殘疾學生中,70%的殘疾兒童在普通班級里接受教育,30%的兒童被安排在普通學校的特殊班級;此外,8359 名兒童在特殊機構與普通學校同時進行文化學習①法國國家教育部與高等教育部,repères et références statistiques 2017,http://cache.media.education.gouv.fr/file/2017/41/8/depp-RERS-2017_824418.pdf, [2019-6]。從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融合”教育已經成為法國殘疾兒童教育的主流,是法國國家精神“自由,平等,博愛”的充分體現。
創(chuàng)建無障礙環(huán)境,是殘疾人融入社會的重要平臺,是保障殘疾人擁有平等權利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需要持之以恒,不斷跟進的任務。無障礙環(huán)境,代指的不僅僅是物理環(huán)境的便利,更是社會資源的可得性和可供性,是社會人文精神的無歧視體現。從2005年開始,法國政府推行法令,要求全國所有公共場所(ERP:établissement recevant public)在十年內實現環(huán)境無障礙化,消除一切行動力減退的殘疾人在公共場可能遇到的不便。這項“大工程”包括:改善公共交通的進出設施、增加停車場預留給輔助殘疾人士行動設備(輪椅)的停放空間、在多層建筑設立電梯、完善公共建筑配置與標準以適應殘疾人士的特殊需求等等。
因此,目前在法國停車場時常可見標有殘疾人士標識的輪椅停放場地、無自行車阻礙的盲道、公交車門口的輪椅上下車裝置、地鐵站閘機口的輪椅殘疾人專用出入口——閘機的開與關通過按鈕實現,代替了自動快速的開啟關閉、公共廁所里空間寬敞、安裝有特殊衛(wèi)生設施的殘疾人廁所、消防通道內貼示的殘疾人火災撤離指南。正是由于良好的無障礙出行環(huán)境的建立,法國的街道、公交、輕軌、地鐵、車站等公共場所經常可以看到自由活動的殘疾人身影,而殘疾人的頻繁出行亦促使當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形成良性循環(huán)。
2010年末,我國殘疾人總人數8502 萬人,其中,申領了殘疾證的殘疾人有3000 多萬,一級、二級重度殘疾人有1100 多萬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及各類、不同殘疾等級人數報告》,https://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2012-6-26]。在解決殘疾人問題上,我國同法國一樣,也堅持政府在殘疾人權益保障的工作中占主導地位,中法兩國皆希望通過有力的社會保障制度為殘疾人提供救助,建立相關機構積極改善殘疾人的工作與生活問題,盡量實現殘疾人參與社會的機會公平與平等。法國作為典型高福利國家,在其發(fā)達的經濟基礎上早于我國開展殘疾人權益保障工作,對后起的我國保障體系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法國對殘疾人的公共服務建設從中央滲透到地方,形成了時間高效,空間縝密的政策執(zhí)行體系。在法律的堅定支持下,殘疾服務體系日臻完善,在中央決策上,以專家意見作為支撐,廣泛聽取各方建議;在地方執(zhí)行上,整合多方資源,建立專業(yè)隊伍,總體上形成了一個公共與社會非營利服務機構互相配合,全方位、多領域、針對性強的服務體系。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憲法明確強調每個公民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但相較于法國,我國社會仍有少數人存在對殘疾人的歧視與偏見,殘疾人慈善與公益工作的社會參與度相對較少。對此我們應加大對殘疾人人權保護的宣傳,提升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意識,引導社會各界對殘疾人生活與生存環(huán)境問題關心與重視。
在此方面,可借鑒法國的做法,一是營造全社會關愛殘疾人的輿論氛圍,提高社會的認知水平,為此政府可多開展針對殘疾人的慈善救助與公益活動,鼓勵成立公益性質的助殘、幫殘協會,廣泛招募社會服務志愿者。比如可充分利用國際助殘日活動進行宣傳報道,調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逐漸樹立全民對殘疾人的幫扶意識;二是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各級職能部門積極配合的殘疾人服務體系,地方殘疾人服務公共機構也應集結專業(yè)領域人士,聽取多方看法,保證落實到位中央針對殘疾人權益保障的政策。
法國殘疾人福利津貼的發(fā)放具有以下主要特點:首先,法國殘疾津貼種類多樣,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殘疾等級均有相應的津貼。其次,津貼的金額靈活,根據殘疾狀況,家庭收入的差異性,同一性質津貼下有不同數額等級。此外,津貼覆蓋范圍廣泛,對象多元,形式多樣。津貼的形式除了主要的最低收入保證外,還有殘疾輔助設備花銷補助、第三方護工工資繳稅減免、殘疾兒童父母工資補償等多種形式,使得每一種不同殘疾程度引發(fā)的不同生活問題都能得到補貼。最后,國家有力的財政支持。每年充足的財政撥款為多種福利提供了資金保障,有效保證了殘疾人士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目前我國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占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多(2013年全國殘疾人狀況監(jiān)測顯示僅為平均收入的56.2%),農村殘疾人貧困發(fā)生率近50%①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3年度全國殘疾人狀況及小康進程監(jiān)測報告》,https://www.cdpf.org.cn/sjzx/jcbg/201408/t20140812_411000.shtml,[2014-8-12]。殘疾人收入低、支出大的矛盾將持續(xù)影響殘疾人的基本生活。
在此情況下,結合國家當前開展的扶貧攻堅戰(zhàn)略,應建立專門的符合殘疾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生活保障體系、醫(yī)療保障體系、困難救助體系,讓社保適當向殘疾人的保障傾斜。例如,我國目前主要的殘疾人福利補貼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簡稱殘疾人兩項補貼,兩項津貼主要面向一、二級重度殘疾人士。而僅有13 個省份同時建立了兩項補貼制度。據統(tǒng)計,生活補貼方面,多數省份標準為每人每月50 元;護理補貼方面,多數省份為每人每月50 元或100 元②國務院,《關于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http://www.gov.cn/xinwen/2015-09/25/content_2939075.htm,[2015-9-25]。
由此可見,我國殘疾人士的福利體系與法國相比有數額較低,種類少,發(fā)放不全面等不足之處。因此,在借鑒法國殘疾人保障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現有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我們應當制定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更加細化的殘疾人專項保障制度,使多數殘疾人享受盡早脫貧,基本自由和尊嚴得到保障,擁有同正常人一樣平等的機會參與享受改革開放和民族復興帶來的生活紅利。
法國殘疾人就業(yè)形勢良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第一,法國殘疾人參與社會,參加勞動的決心是以社會歧視下降為前提。
第二,法國實行以殘疾人需求為核心的個性化就業(yè)幫助政策,國家根據不同殘疾類型,不同殘疾程度指導不同就業(yè)。
第三,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結合,出臺相關政策幫持——既有國家公務機構和社會非營利福利機構為殘疾人士創(chuàng)造出特殊職位,又有普通企業(yè)和特殊企業(yè)參與殘疾人士的招聘,公益與市場相互配合,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應運而生。
此外,調動市場解決殘疾人就業(yè)問題也有一箭雙雕的效果:一方面,企業(yè)業(yè)務范圍更廣,比政府能招聘更多的殘疾人士;另一方面,國家通過強制政策或減稅政策促進企業(yè)招聘殘疾員工,能夠有效減少自身為殘疾人士提供崗位的財政支出,是一種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參與,靈活利用經濟市場元素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yè)保障的好方法。
我國殘疾人口基數大,勞動資源豐富。據統(tǒng)計,在我國8296 多萬殘疾人中,已經實現就業(yè)2266 萬人,尚有858 萬具備勞動能力、達到就業(yè)年齡的殘疾人沒有實現就業(yè)。對此,需要加強落實各個用人單位的殘疾人招聘指數達標,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殘疾人士就業(yè)問題的解決,鼓勵社會興辦的營利型機構招聘殘疾人,讓更多殘疾人能融入社會,實現自食其力,減輕國家、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在推行殘疾人與普通人共同教育方面,目前,我國殘疾兒童主要在專門的殘疾人學校就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殘疾人與正常人隔離,久而久之,正常人必然對殘疾人產生歧視與偏見,殘疾兒童長大后,由于發(fā)現自己的缺陷與受歧視等原因,產生的自卑或仇恨既不利于殘疾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社會和諧與團結。在此,可借鑒法國經驗,在普通學校中設置適合殘疾人學習的班級,或將滿足條件的殘疾學生安排到正常班級,實現同學習、同活動、同生活,以此,達到雙方融洽相處、友愛互助的良好社會生態(tài)。
針對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也在2012年通過了《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條例》,目前也有不少大城市公共設施開始考慮殘疾人士的特殊需求,但這卻沒有發(fā)展為全國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即使在首都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市內的公共廁所甚少有殘疾人專用通道和蹲位設施,市內交通也并未普遍安裝方便殘疾人士出行的盲道或專用通道,并且盲道被侵占現象時有發(fā)生。當然,我國的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需要時間,也需要決心,政府應邁出第一步,結合目前經濟發(fā)展狀況的同時向法國借鑒經驗,如規(guī)定各級政府在一定期限內創(chuàng)造利于殘疾人出行、少有障礙的公共生活環(huán)境;在各地開展國家級、省級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活動;實行上級嚴格考察和驗收的制度,以此推動工作盡快落到實處。
法國政府以殘疾人在最終能與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參與社會生活為目標,積極地保障殘疾人士的基本人權,幫助殘疾人實現人生價值,體現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法蘭西精神。目前法國已經建立起相對健全的社會保障福利制度和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但也面臨著一定現實的困境,如:無障礙環(huán)境的建設有待深化,在2015年“無障礙化”法令期滿時,全國僅有40%的場所達到所要求的標準;殘疾人在應聘時仍遭受一定程度的歧視,簡歷上不注明殘疾身份的應聘者收到面試通知的幾率是注明殘疾身份應聘者的七倍;針對殘疾人建立的“補償權”也帶有一絲“積極性歧視”的色彩。法國在理論和實踐中一直不斷探索,在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下,進一步優(yōu)化“融合教育,融合就業(yè)”的殘疾人個性化生活方式和加快完善無障礙環(huán)境的建設。法國的政策先例為世界各國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同時對我國的殘疾人權益保障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們相信:實現殘疾人地位的完全平等任重道遠,隨著時間的檢驗和社會精神的進步,“殘疾”一詞在詞典里消失的那一天終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