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鴻
1978年,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40年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掀開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篇章。
1978年,還在孩提時代的我,還不知道通訊為何物,看到的通訊工具,也只能偶爾看到電影里才有的電話、電報。傳遞信息只是周邊鄰居、親戚之間的來往交流,主要靠派人送口信兒,如紅白喜事。紅喜事是提前發(fā)請?zhí)?,也是由自己送、請人送、捎信兒等方式。再一個主要形式就是寫信郵寄的方式傳遞遠距離的信息了,8分錢的普通郵票成為當時的符號。一個鄉(xiāng)鎮(zhèn)設有郵電所,都知道有送信的,騎著自行車,大梁上搭著郵袋,肩上斜挎著郵包,裝滿了信件、報紙等,穿著“郵政綠”制服,該有多么的神奇,也是人們最喜歡的???,到了哪一家,就是一個當天的新聞信息點。
到了1988年前后,通訊工具也只是一個機關單位、鄉(xiāng)鎮(zhèn)政府才有一部“搖把子”電話,至少還用一個小木盒子鎖著,那可是政府文書的專屬特權,一般人還沒這個權利,想打電話得找他。更別說鄉(xiāng)下老百姓了,有急事打個電話吧,還要盤問半天,待理不理的樣子,好話說了“一籮筐”,還不一定讓你打,他高興了才讓你打,不高興你都沒門,打過電話還要“收費”,隨口要上“幾毛錢”,這可能都中飽私囊了,那有什么收費標準和票據(jù),恨不得踢他兩腳啊。打電話時才有點電影里那種味道,一手拿起話筒,一手使勁兒的搖,直到郵局話務員通話詢問接通哪里,話務員熟練的把機線接通,才完成兩地間的通話。路途遙遠的也只能到郵局發(fā)個電報啦!那個年代正是通訊工具的不發(fā)達,讓我這個“鄉(xiāng)巴佬”大學生,上大學時,由于通訊不便、交通不發(fā)達,自己到鎮(zhèn)政府辦個“戶口”,步行10多里的泥路,跑了4次還未辦妥,到學校因為“戶口”錯字,又不得不郵寄回家,大約耽誤了近一月時間。更遺憾的是,參加工作那年,因為分配到離家100多里的偏遠小鄉(xiāng),沒能接到省建行招聘面試電話,錯過了到大城市工作的機緣,一個電話成了人生的拐點,改變了命運的軌跡。
1998年前后,通訊工具迅猛發(fā)展,隨后十年是通訊工具發(fā)展更新最快的。從普通的搖把式電話,發(fā)展到撥盤式電話,再到后來的程控式數(shù)字電話,如果誰擁有一部固定電話,就算是很奢侈了。再到后來的移動式電話,傳呼機(數(shù)字式、文字式)、小靈通,再到后來的大哥大移動手機。那時的我,因為工作原因,不停地折騰、奔波了七、八年,才算在縣直機關安定下來,安裝了一部固定電話,后來為了工作方便買了數(shù)字傳呼機,2002年又換了個“小靈通”,三年不到移動電話手機又波及到縣城。我也是為了適應潮流,2007年利用到省城西安出差培訓的機會,第一次奢侈花了1300元買了一部三星手機,一用就是6、7年。
秀才不出門,知曉天下事。2008年以后,移動手機已經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上到老人下至小孩,都知道手機的“奇妙”,通訊工具無時不有、無處不有,遍及各個角落,智能手機鋪天蓋地席卷來,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智能手機甚至同時具有電話、手表、購物、錢包、電視、照相機、收錄機、攝像機、日歷、書籍、計算器、指南針、手電筒、鏡子、辦公等功能。通訊工具成為隨身攜帶的必需品啦,我也不例外,到2018年我已經更換了3部手機,從崇洋媚外的“三星”到支持“中國芯”的華為。
憶往昔歲月崢嶸,展未來前程似錦。2018年我們繼續(xù)緊跟時代步伐,讓全球移動,讓世界聯(lián)通,讓我們成為人工智能信息時代的見證者與助力者!
(作者單位:商洛市商南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