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君
一、課型簡介
“學案導學·對話體驗”課型是一種以后現(xiàn)代主義學習觀、生態(tài)課堂、體驗教學作為理論依據(jù),主張在自然流暢、和諧融洽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以生為本,以“學案導學、文本對話、主題對話、反審體驗”為實施策略,讓師生“一起探索,一起創(chuàng)生,一起完善”的課堂。與其他課型相比較,該課型模式既有其他課型的共性,也有其鮮明個性。
1.課型模式。
課型模式=學案導學+體驗反審。
2.操作要領。
即:一試、二導、三審。
一試:即嘗試體驗,開展“試讀、試寫、試做、試想、試記”等。
二導:引導體驗,針對“一試”成果,合作評價,對話議論,規(guī)范要求,指導學法等。
三審:反審體驗,即自練、自審、自改、自悟等。
上述“試、導、審”三要領,既是一堂課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某一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的過程。試是基礎,導是關鍵,審是靈魂。導中有審,審中有導,視課堂實際,可靈活運用。
二、實施策略
1.學案導學。
學案,即學習方案。學案是一種引導學習的重要載體。一是教師利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二是學生利用學案進行自主學習。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離不開學案。
2.文本對話。
廣義上的文本是指各種學習資源,狹義上的文本是指課本。文本對話,也就是學生同課本對話、同課外資源對話。
3.主題對話。
主題對話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即問題,來自于文本對話之后的疑惑。通過“生本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叉式、立體式地進行對話學習,從而升華體驗,改善內部學習條件。
4.反審體驗。
反審體驗始終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是對學習過程的審視和學習結果的反思。其中,既有對文本對話、主題對話的反審,又有反審過程中的對話體驗。
三、課例舉隅
課例: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下)《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贰?/p>
1.一試(主要集中在“學案導學”“文本對話”)。
(1)學生試讀教師在課前分發(fā)的“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學案。
領會學習目標,給自主預習“導航”,激發(fā)學習動機。
(2)試讀課本P52—P56,結合教師提供的“鄭和簡介與航行”“哥倫布簡介與航行”“鄭和下西洋的隊形與航程”資料,收集課外信息,開闊視野。
(3)試做學案中的習題。運用“習得”知識解決一般問題,并提出疑惑;以“史海拾貝”形式,記下感興趣的歷史小知識,寫下感想。
2.二導(主要集中在“主題對話”)。
(1)組內自評。評價我自己的“嘗試練習題”。先由教師PPT展示參考答案,然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
(2)小議疑惑。說說疑惑。過程:向組員討教“疑惑”。小組成員小議解決,也可請其他小組幫助。
(3)匯報分享。匯報摘錄的內容和感想。
(4)展示問題。每小組學生提出最感興趣的、共性的問題,在黑板上展示。
(5)確定重點。根據(jù)學生需要和本課學習目標,教師當堂確定2個課堂重點探討題。
(6)個人準備。每個學生個體思考、構思,形成初步想法。
(7)班組交流。個體思考,組內探討,基本形成較成熟的想法,寫在學案規(guī)定區(qū)域。接著,全班交流,集體研討,修正想法。
(8)拋出辯點。教師拋出辯點。“辯點”靠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反映本課學習目標,突出開放性、綜合性、現(xiàn)實性。
(9)分明陣線。形成正反方兩條陣線。
(10)自由爭辯。引經據(jù)典,闡明觀點,開展爭辯活動。教師在旁“穿針引線”“煽風點火”,組織有真情實感的對話。
3.三審(滲透在“學案導學”“文本對話”“主題對話”中)。
四、實踐反思
對話性?!皩υ挕边B接著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教師而言,對話意識、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調控行為三者交互作用;對學生而言,在整個課堂學習過程始終以“對話者”“被對話者”角色出現(xiàn),在對話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
體驗性?!绑w驗”貫穿并不斷生成于課堂全程。
生態(tài)性。即教學的生態(tài)性,實質上是學生生命體驗,要求學習內容是學生需求的、感興趣的,學習方式是自主體驗、多樣選擇的,凸顯學生內心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