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燕
摘要:貝聿銘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與其在中國的經(jīng)歷有關,其設計風格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融合古今中外建筑風格,蘇州博物館,采用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手法,凸顯了建筑的文化特征,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貝聿銘創(chuàng)作出了不朽的建筑作品,體現(xiàn)出對于中國的文化精髓和思想的獨到見解和思想內(nèi)涵。
關鍵詞:貝聿銘;建筑設計;傳統(tǒng)文化
貝聿銘是著名的華裔建筑師,祖籍江蘇蘇州,1917 年4 月26 日生于廣州,1918 年其父貝祖貽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jīng)理, 因而隨父母遷往香港,并在那里度過了童年。1927 年,由于父親調(diào)回上海工作,10 歲的貝聿銘也來到上海,就讀于上海青年會中學和上海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1917 年,貝聿銘的叔祖父上海富商貝潤生花 80 萬銀元購得了蘇州著名的園林———獅子林, 并進行了歷時7 年的修整。貝聿銘回憶曾在這里度過了3 個夏天,深度接觸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其日后從事設計工作有較大的影響。1935 年貝聿銘考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專業(yè)。但是由西奧菲勒·錢德勒創(chuàng)辦的賓大建筑系,深受法國巴黎藝術學院教育體系的影響,強調(diào)西方古典藝術,貝聿銘的理念與之相差很大,于是僅僅2周后便轉(zhuǎn)學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土木工程, 并于1939 年以優(yōu)秀的成績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yè)。1942 年,貝聿銘出于對現(xiàn)代建筑大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的崇拜,到其任系主任的哈佛大學建筑系攻讀研究生,系統(tǒng)地學習建筑,他曾經(jīng)說“我是在中國出生的,我是在中國長大的,到了17歲到美國,所以我還是中國人,雖然我在美國住了60多年,我還是中國人,我的看法還是傳統(tǒng)的中國思想?!痹谪愴层憙?nèi)心世界顯示出西方與東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中和。顯然對貝聿銘來說,設計作為一種文化,顯現(xiàn)了一定的文化思想內(nèi)涵。
在《貝聿銘談貝聿銘》一書中他說道:“我認為城市如同人體,有心有肺,有腸有胃。紐約的中央公園就好比是紐約的肺,蘇州園林是蘇州的肺;大的馬路便是城市的大腸,而小弄堂則是城市的小腸,大大小小,缺一不可。城市設計與人體是有連帶關系的,只是尺度不同而已?!?/p>
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貝聿銘的建筑設計中,始終把人的地位放在了第一位,設計是為人服務的,因此,在他的建筑思維中,“人”的作用是最明顯的。從巴黎盧浮宮的金字塔到肯尼迪國家圖書館,從香港中國銀行到中國的蘇州園林、香山飯店,貝聿銘的每一件建筑設計作品,都要與其當?shù)氐恼?、歷史、人文等綜合考慮和設計,遵循著“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和自己獨特的建筑的理念,設計出了不朽的建筑作品。
貝聿銘于1990年在日本設計的美秀圖書館,由于是在日本的自然保護區(qū)建設,因此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貝聿銘在這樣的限制下最終所建設的設計創(chuàng)意,是來自中國東晉時代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一思想與負責建設美秀圖書館的負責人非常吻合,它建在一座山頭上,走過一條蜿蜒的曲折小路,隱藏在僻靜的山林之中,小橋流水人家處是一座追求知識與藝術的驛站。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貝聿銘的建筑設計思想之一就是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這與中國老子《道德經(jīng)》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文思想如出一轍。在建筑界總結出貝聿銘的設計三個方面的特色之一就是建筑造型與其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能巧妙的融合。這其中的融合就與老子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境界不謀而合。
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它的舊址一邊是與拙政園緊密相接,一邊又是蘇州古城北部的歷史保護區(qū),另外一邊還于天平天國的忠王府鄰近,為了實現(xiàn)這種建筑造型和其所處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周圍能融合在一起,他將屋頂?shù)脑O計從博物館鄰近的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飛檐翹角用現(xiàn)代科技進行了重新的詮釋,巧妙的變成了一種現(xiàn)代設計的幾何效果。光線層次變化豐富,讓人如在畫中游,美不可言。蘇州博物館和周圍的園林自然和人文景觀相互借景,交相輝映,形成了蘇州私家園林的一種現(xiàn)代化的延伸和發(fā)展。從貝聿銘的建筑設計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的設計思想和基本精神。人類的實踐,來源于中國古代樸素的道家思想,具體到建筑上就是讓建筑融合于自然的空間理念,這種理念影響著貝聿銘一生的設計。
二、古今、中外的融合貫通
貝聿銘對中國擁有著一片深情,作為一名中國人,貝聿銘之所以能夠在歐美國家立足并獲得最高榮譽的認可,就是因為他對中國古、今建筑設計和設計思想文化的嫻熟,更在于他融會貫通了東西方的兩種文化,能夠在現(xiàn)代主義的最新科學技術保持一致的發(fā)展時又保持了最純正的中國民族特色。這種古、今、中、外的融合使他在西方建筑設計中,顯得即現(xiàn)代又與眾不同,對中國來說更顯得親切和可接受。他曾經(jīng)說過:“在我身上有東方和西方兩種世界的并存,我在做建筑設計時不時的會回憶起童年時的生活背景和我的祖國?!?/p>
對于中國的文化精髓和思想,貝聿銘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因此,他的設計與日本和北歐的設計一樣,使中國最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和建筑元素在新的時代和技術中爆發(fā)出了更強大的生命力。貝聿銘把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園林建筑風格和建筑精神、中國的士大夫人文精神、中國數(shù)千年來得儒家思想等應用到其建筑設計中去,把古往今來的建筑藝術和建筑思想與現(xiàn)代的建筑技術相結合,從而創(chuàng)作出了不朽的建筑作品。
在蘇州博物館中融合了非常多的江南景觀元素,突出其中國的人文氣質(zhì)和文化內(nèi)涵。江南地區(qū)氣候濕潤,適合花木生長,庭院中梅、蘭、竹、菊四季皆景。這些松、竹、梅等均是造景元素,甚至水流、微風、晨曦,都可以融入到景觀之中,賦予深刻的寓意。江南地區(qū)的建筑樸實、素雅,一般不施濃墨重彩,而是采用白墻、黑瓦、暗紅色的柱子,來襯托庭院的幽靜與禪意,透露著一份清凈與安寧,同時也越發(fā)顯出一種攝人靈魂的美。蘇州博物館的立面也采用了這種設計手法。平整的白墻、黑色花崗巖做成的線條點綴在邊角部位、黑色的屋頂,一切都與古老的蘇州城融合在一起,淹沒在“粉墻黛瓦”的世界里。整個建筑顯得非常內(nèi)斂,與東方民族的性格相吻合,給人以簡潔、樸實的感覺,又像是一幅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畫,在白墻上的寥寥幾筆,呈現(xiàn)出江南文化靈秀、浪漫的內(nèi)涵。
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采用圍合式布局,四周是高大的建筑,中間形成一個庭院空間,從而呈現(xiàn)出對外封閉,對內(nèi)開放的特性。這種院落可以實現(xiàn)鬧中取靜,保障使用者的私密性。因此梁思成先生說庭院就是中國人的“室外起居室”。而江南傳統(tǒng)園林更是注重利用庭院造景,講求“出世”、“超然”、“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審美情趣,形成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的景致,其中的山水、片石、枯藤,都可以用于營造詩意般的景觀,能夠被仔細鑒賞,慢慢品位。
在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設計中也極具秩序感,這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的觀念是相關的。禮的核心是要有嚴格的等級和秩序,體現(xiàn)在建筑群的布局上則是將重要的建筑和空間依次布置在中心位置,從而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的建筑則只能環(huán)繞這條軸線布置,形成眾星拱月的效果。中軸線上的建筑和空間再根據(jù)其重要程度依次排列,最終層層烘托、突出主體建筑。
蘇州博物館新館采用了大量庭院, 起到很好的景觀效果,其建筑占總基地面積的58%,其余皆為庭院,尤其是中軸線上的幾個庭院占有重要地位。博物館入口處的小廣場由博物館大門和東西兩側(cè)建筑的山墻三面圍合, 東北街河從其南邊流過,從而形成了一個小“庭院”。東北街河北岸、廣場的南端有一個小碼頭,古代的姑蘇城引河為路,以舟為車,重要的建筑的入口均臨河而建,并建有碼頭。上了碼頭,站在廣場上,可以看到博物館的正門,兩側(cè)是黑色花崗巖石材鑲嵌的墻體, 上部是鋼架兩坡玻璃屋頂,形成了一個優(yōu)美的景框,與小河、碼頭、船影一起,構成了這個小廣場豐富的景觀, 讓人體驗到濃濃的江南文該庭院呈方形,被十字形的道路分成了4 個小塊,在上面鋪上淺色的卵石,東南角和西北角各植有1 棵松樹,冬夏常青。院內(nèi)的景致給人緊張、嚴肅的感覺,使參觀者平添了許多對于歷史的敬畏之情。
博物館最大的庭院主庭院同樣洋溢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的風格。主庭院圍繞著蓮花池而建,南邊是大堂,東西兩邊分別是博物館的研究用房和展覽用房,北邊則是拙政園的圍墻。在大堂后邊的觀景臺上,越過點綴著片片睡蓮的蓮花池,可以看到池邊古香古色的八角茶亭、曲折通幽的小石橋、片石假山等景觀。這里是蘇州傳統(tǒng)園林的現(xiàn)代表達,也是整個博物館的高潮,讓欣賞過展品的游人沉浸在古老的江南文化的氛圍之中。尤其是片石假山,模仿北宋畫家米芾的風格,“因壁為紙,以石為繪”,以拙政園的白墻為背景,用片石、砂礫勾勒出一幅山水畫,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設計,必然是思想文化的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今中外的融通是貝聿銘建筑設計理念的顯著特點。貝聿銘曾說過,“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xiàn)代化的建筑物上,體現(xiàn)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貝聿銘熟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而其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縱觀貝聿銘一生的設計,把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元素與現(xiàn)代最新的建筑工程技術完美地結合到一起,把中國的民族特色和現(xiàn)代國際風格相融合,充分的在國際社會體現(xiàn)除了中國建筑設計的精髓和精華。他是這么說的,他也是這么做到的。貝聿銘的設計思想讓中國的民族建筑在國際上換發(fā)出了更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吳衛(wèi).貝聿銘的美學世界[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194-196.
[2]馬遠.貝聿銘蘇州博物館新館的空間環(huán)境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3]何光華.貝聿銘的建筑思想及創(chuàng)作手法[J].中外建筑,1998(6):44-45.
[4]冀華.貝聿銘建筑思想旬探[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9(19):20-21.
[5]黃海峰.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共生——貝聿銘建筑哲學思想及作品詮析[J].建筑設計管理,2009(8):31-34.
[6]劉彥鵬.空納萬境,虛室生白———論蘇州博物館中的“留白”意韻[J].裝飾,2015(3):126-127.
[7]楊喬嫻.中國現(xiàn)代建筑的民族性表達———以蘇州博物館新館為例[D].揚州:揚州大學,2008.
[8]陳晨.蘇州明清第宅園林建筑的嬗變探微[D].蘇州:蘇州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