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忠
摘 ?要: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的應用,教育和教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的整合成為教育教學改革中人們關注的熱點。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物理教學,使物理教學直觀可視化,物理“難學”變“好學”。利用信息技術的高度交互性,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探究意識,體嘗成功喜悅;利用信息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親歷”科學創(chuàng)新過程,感悟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梢灶A見,將信息技術與物理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效應無異于一場革命。本文僅就這一方面,結合我個人的實踐,談一談認識和感受。
關鍵詞:信息技術;物理教學;整合
一、信息技術促使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更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學生物理知識的獲取已不會也不可能是單一的學校課堂這一渠道,而信息技術提供給物理的,從廣義上來說,都是物理課程資源。正是基于這一現(xiàn)實,在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中,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觀念。我們認為,這種全新的教學觀念至少應包含:教師的教學方式應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所教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聯(lián)系;激勵學生完成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這些觀念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教師的教學是以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根本目的和出發(fā)點的。在這些觀念下的物理教學,更多的是師生互動的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的“無縫溝通”,對學生共性的問題,用實景及時切換到屏幕上,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如:學生難以理解的托里拆利實驗,以往教師只能靠講述,現(xiàn)在可以通過媒體展示真實的實驗情景,化抽象為直觀,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整合信息技術,使物理教學直觀可視化,物理“難學”變“好學”
1.聯(lián)系實際“課堂化”,抽象問題“具體化”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物理知識、物理規(guī)律來源于生活實踐,學習物理離不開理論聯(lián)系實際。多數(shù)學生感到高中物理難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xiàn)有教材理論性因素偏多,學生在學習中聯(lián)系實際的機會少,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與形象化的實際問題難于“對號入座”。在教學中,只有將抽象內容具體化,理論問題實際化,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物理知識和規(guī)律。
2.動態(tài)過程“可視化”、空間想象“直觀化”
在物理教學中,經常牽涉到一些動態(tài)過程,而某些動態(tài)情景又難于在教室里形象展示。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想象力又受年齡和知識結構水平限制,難于理解動態(tài)過程。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動態(tài)技術展示動態(tài)過程,可讓學生感受“實際”動態(tài)情景,弄清復雜物理過程。
3.微觀現(xiàn)象“宏觀化”,宏觀問題“微觀化”
物理教學中涉及到一些微觀及宏觀問題難于在教學中具體體現(xiàn)。借用多媒體技術能將微觀現(xiàn)象“放大”處理、宏觀現(xiàn)象“縮小”處理。如帶電粒子的運動、盧瑟福α散射實驗、核外電子躍遷等微觀現(xiàn)象,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卻是客觀存在。要讓學生對這些物理現(xiàn)象建立清晰的物理圖景,就必須讓學生“看”得見它們。
4.難做實驗“容易化”
在物理教學中應重視實驗教學已成共識,雖然形象化的多媒體課件不能代替具體的實際實驗。但有些物理實驗因在課堂教學中實驗條件難于滿足。如掌握一些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時,必須先了解其內部構造的設計,在課堂上不便于拆卸時,課件演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信息技術使物理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
信息技術為實現(xiàn)新的課程目標提供了認知的工具,它與課程的整合將是課程內容革新的一個有利促進因素,能有效克服傳統(tǒng)物理教學內容缺乏鮮活時代氣息、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弊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學生可以很容易獲得豐富的、多樣化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踐,因勢利導地幫助和指導學生了解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與課程相關的資源。這樣,教學內容更具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xiàn)代科技,納米技術、磁懸浮列車、超導體等新科技隨時可能進入學生的視野。同時,這也要求教師不斷拓展知識面,以更好地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例如:結合“神舟六號發(fā)射”,讓學生進行“網上沖浪”,就能使學生獲得神舟號的種類、返回艙、空間站、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等大量信息。在這一全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中,知識內容呈現(xiàn)開放性,不惟“綱”,不惟“本”,不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學生能選擇不同的內容來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形成個體獨特的知識體系。
四、對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1.信息技術不能代替物理實驗
多媒體課件以其強大的組合功能,通過形、聲、色、光的傳播再現(xiàn)“現(xiàn)實情景”,已經或正在成為一種高效有力的教學輔助手段。但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驗科學,在教學中若利用課件代替真實實驗,不管課件做得如何逼真、如何真實再現(xiàn)物理過程和現(xiàn)象,在學生的心目中畢竟是“做出來”的現(xiàn)象,缺乏真實感,將對科學產生信任危機,違背科學教育的本質初衷。因此在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中,不能簡單用它來代替實驗,只能作為實驗過程的再現(xiàn)概括、補充和模擬。只有那些抽象的實驗,或實驗條件難于達到的,或實驗現(xiàn)象難于觀察的物理實驗,才借用課件模擬展示代替。
2.信息技術不能代替老師
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過程。這個過程不只是傳授知識,還有方法的啟迪和能力的培養(yǎng),更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不是依靠多媒體課件所能達到和代替的。
3.不能讓信息量大的優(yōu)點成為“滿堂灌”的另一種形式
信息量大是信息技術技術的一個特點,如果運用不當,課件或鏈接內容過于豐滿,信息量超出了學生在45分鐘內的接受能力范圍,那么所教知識只能像放電影一樣在學生眼前一閃而過,使得信息技術成了現(xiàn)代化的“滿堂灌”。所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前準備時,一定要遵循“適量”原則,切不可貪多求快。
以上可見,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是物理教學現(xiàn)代化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它不僅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獲得適應未來信息社會需要的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10)
[2]安學民。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