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文 王燕 李振亮
【摘 要】目的:探討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中應用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將我院收治的98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作為研究組,將同期來我院進行體檢的98例健康者作為參照組,所有研究對象均采用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的方法進行檢查。對比兩組抗CCP(抗環(huán)瓜氨酸多肽抗體)、RF(類風濕因子)檢測陽性率,及補體C4、C3和IgG(免疫球蛋白G)指標水平。結果:研究組CCP及RF檢測陽性率明顯高于參照組,研究組C4、C3水平低于參照組,且IgG水平高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各項指標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中采用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診斷效果顯著,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59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2
類風濕關節(jié)炎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對全身的關節(jié)以及肢體功能造成損害,嚴重時甚至導致殘疾,且該病治療較為困難,容易反復發(fā)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特效藥尚未發(fā)現(xiàn),只能是盡早發(fā)現(xiàn)盡早治療,以便改善預后。對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診斷多采用實驗室診斷的方法,其中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較為常用。因此我院對該檢測方法的臨床診斷效果進行探討分析,詳細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9.1~2019.9我院收治的98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對象,設置為研究組,將同期來我院進行體檢的98例健康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參照組。在性別上,研究組,男、女分別為42例、56例;參照組,男、女分別為43例、55例。年齡上:研究組取值范圍為25~70歲,平均(49.61±13.54)歲;參照組,年齡取值范圍為26~70歲,平均為(49.25±14.3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較小,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研究對象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具體方法如下:
采樣方法:取樣前1天正常飲食,晚餐禁食,需空腹8~12小時,次日一早進行空腹采血,采集3 ml肘靜脈血,然后進行離心處理,保持3 000 r/min,時間為20min,取血清進行檢查。所有相關免疫檢測需當天操作完畢。檢測方法:對于補體C4、C3 和IgG的檢測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進行檢驗,檢驗器材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系統(tǒng)及試劑采用的均為儀器配套系統(tǒng)和試劑,具體操作需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IgG 正常值7~16 g/L;補體C3 正常值0.9~1.8 g/L;補體C4 正常值為0.1~0.4 g/L。RF濃度≥20IU/ml即可判定為陽性。抗CCP檢測采用雅培 2000i 羅氏化學發(fā)光儀以及配套試劑進行檢測,檢測操作需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5U/ml可判定為陽性。>200U/ml以200計。
1.3 觀察指標 抗CCP(抗環(huán)瓜氨酸多肽抗體)、RF(類風濕因子)檢測陽性率,及補體C4、C3 和IgG(免疫球蛋白G)指標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及技術資料分別采用()與百分率(%)表示,分別采用t與2檢驗,組間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P<0.05表示。
2 結果
2.1 兩組抗CCP、RF檢測陽性率比較 研究組98例患者經檢測,抗CPP檢測為陽性89例,陽性率為90.82%;RF檢測為陽性91例,陽性率為92.86%。參照組98例研究對象經檢測,抗CPP檢測為陽性2例,陽性率為2.04%;RF檢測為陽性1例,陽性率為1.02%。兩組抗CCP、RF檢測陽性率比較,研究組陽性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補體C4、C3 和IgG指標水平 研究組中,補體C4、C3 和IgG(免疫球蛋白G)指標水平分別為(0.17±0.11)g/L、(0.73±0.25)g/L、(14.98±5.13)g/L;參照組中,補體C4、C3 和IgG(免疫球蛋白G)指標水平分別為(0.26±0.13)g/L、(1.08±0.21)g/L、(10.29±3.47)g/L;兩組比較,研究組患者的補體C4、C3水平明顯低于參照組,研究組患者Ig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治療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點,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特效的治療方式。治療該病的重點在于盡早的接受科學的治療,延緩病情的進展,改善預后效果。因此提高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診斷效果至關重要。
臨床上最為常用的檢測方法為實驗室診斷,而其中最早用于實驗室診斷的指標為RF,但是該指標的特異性較差,誤診的概率較大,并且RF 指標水平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檢測效果欠佳,因此免疫學聯(lián)合檢測非常重要。有研究認為[1]CCP對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就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有助于提高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價值。在本研究中,研究組中的抗CCP、RF檢測陽性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可得出患者抗CCP、RF指標水平有效顯示患者的免疫狀況。IgG與補體C3 和C4 作為人體內重要的免疫抗體以及非特異性免疫的主要成分,都可以直觀的反映出機體的免疫情況。在本研究中,研究組IgG 指標水平明顯高于參照組,補體C3 和C4 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可得出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體液免疫水平提升,同時也發(fā)生了補體功能異常。在相關研究中[2]可了解到,體液免疫與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可得出補體C4 、C3及IgG 的異常改變與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綜上可得,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中采用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診斷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甘強.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中的效果分析[J].養(yǎng)生保健指南,2019,(28):332.
周春紅.免疫學檢驗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斷中的有效應用[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2):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