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秋嵐
高效的語文教學絕不能停留在講授文本層面上,需要教師對文本中的語言進行聚焦和凸顯,重新構建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需要將文本語言納入到學生內在的言語體系之中,在舉一反三的過程中不斷夯實學生的言語能力。對于學生來說,一篇篇課文就是一個個典型的語言素材,學生在感知和積累的基礎上,需要對文本的語言重新內化、調整,形成自主性的語言素材,并靈活運用到平時的表達過程中。
一、以感知積累為基礎,讓語言在轉述中增值
所謂轉述,就是將文本中體悟、積累的語言,在其他相關情境下以合乎邏輯的方式準確而通順地表達出來,可以改變文本原有的表達方式,比如人稱轉化等。但不管是怎樣的形式,語言的轉述要以深入感知、有效積累和創(chuàng)造運用為基礎。
如在教學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時,教師先從感知理解的角度,引導學生聚集“牢牢夾住”“拔不出來”“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關鍵詞,感受鷸蚌相爭時的激烈場景,然后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最后,引領學生言語轉述,學生可以選擇古詩中鷸或者蚌的角色,分別嘗試站立在自己的視角,對爭執(zh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進行轉述,也可以選擇故事中漁翁人物,以第三者的視角進行轉述。這里的轉述不僅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吸收悅納,而且巧妙地進行了實踐運用,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轉述的過程中形成了積極的體驗,自然揭示出了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二、以文本信息為媒介,讓語言在重組中增值
準確獲取信息、積極概括總結,是最為實用的閱讀能力。國際閱讀能力研究中心就曾經將“信息獲取”“推測判斷”“解釋篇章”“評價表達”作為衡量四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指標。而文本語言的統整與重組,正是檢驗學生對文本信息是否正確理解的重要抓手。
如《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在開篇語段中,作者對法布爾出生和生活環(huán)境進行了簡單的交代,這既是記人類文本的“規(guī)定動作”。面對這一段呈現出來的信息,在初步閱讀后,教師先讓學生提煉出作者描寫的核心要素:出生時間、出生地點、生長環(huán)境等,并相機依照文本表達的順序進行板書;隨后,學生根據板書中所羅列出來的標題,將這一語段中的信息表達出來,并調整信息呈現的順序,歷練學生隨機對語言進行重組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內容進行了感知,尤其是對呈現出來的信息進行了提煉,為強化表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文本的語言在重組中不斷增值。
三、以拓展想象為渠道,讓語言在補白中增值
文本表達絕不是將所有的空間都充斥塞滿,這就如同書法作品,如果不能很好地預留適度的空間,讀者就毫無半點喘氣的余地。文學作品中的留白,不僅為學生在解構文本時提供了平臺,更為重要的是為學生在實踐中提供了歷練的契機。
如《誠實與信任》一文中,為什么在作者表達賠償所有費用時,小紅車主人卻要感謝作者?作者留下的字條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緊扣這一空白,教師組織學生還原、再現字條的內容,這就需要學生站立在作者的視角,想象作者在動筆撰寫字條內容時的心理活動。有了這樣的想象補充,便有了撰寫字條內容的方向,教師依托文本內容對語言進行重新整合和處理,不僅巧妙地再現了字條的豐富內容,更使得文本的情節(jié)發(fā)展趨于順暢與自然。
四、以整體內容為抓手,讓語言在復述中增值
對課文內容展開整體性復述,是四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切的方法指導,便于學生歸納內容、內化語言,為調動語言、表達內容提供支撐。
如在教學《嫦娥奔月》時,教師圍繞著“復述”展開了這樣的教學:首先,梳理文本內容,提煉出核心小標題,羅列出事件發(fā)生的整體性板塊,對文本進行整體性概述;其次,教師圍繞著“后羿射日”板塊,緊扣人物言行細節(jié),指導學生就其中某一個板塊進行細致性描述。
閱讀教學關注文本語言。將文本中所蘊藏的語言進行轉述、重組、補白和復述的過程中,成為了學生感知體悟、積累歸納、實踐運用的抓手和素材。學生每經歷一次實踐運用,其言語效值就增加一次。在促發(fā)教材文本范例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市三躍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