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正陽縣人民醫(yī)院(463600)周玉霞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科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68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45~71歲,平均(52.36±4.16)歲;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44~72歲,平均(52.41±4.23)歲;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心理護理,護士根據(jù)經驗開導患者,引導正確治療。觀察組實施三階段心理護理:①否認期護理:患者發(fā)病之初,無法接受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行走的事實,常會否認得病。護士需耐心和患者溝通,以同理心表明自己理解患者感受,并說明目前的病情,告知只要遵醫(yī)囑參加功能鍛煉,病情是可改善的。列舉成功治療案例,如坐輪椅就診、出院時可以步行的案例等,邀請治療情況良好的病友給予開導和安慰,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②急躁期護理:患者此時已開始配合治療,但迫切希望看到效果。護士應說明腦出血康復是循序漸進的,需要保持耐心,嚴格根據(jù)康復計劃展開功能鍛煉,才能使肢體功能逐漸康復。囑咐患者避免過度鍛煉或不鍛煉。和家屬多加溝通,與家屬一起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③信心衰退期:當康復治療進入瓶頸后,患者會有信心衰退期,認為自身難以恢復到患病前水平。護士應主動告知功能恢復規(guī)律,說明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發(fā)生質的改變,給予積極心理疏導,鼓勵患者保持積極思考的心態(tài)。
1.3 觀察指標 在護理前、護理后,以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負性情緒;在護理前、就診后1個月,以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能力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s)行t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1 負性情緒評價 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觀察組兩項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 護理前兩組Barthel指數(shù)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Barthel指數(shù)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s,分)
附表1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s,分)
組別 S A S S D 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 3.6 9±4.1 5 4 8.7 1±3.2 2 5 4.1 3±5.0 6 4 7.5 5±4.2 8觀察組 5 3.7 4±4.0 8 4 2.3 9±3.5 4 5 4.0 8±5.1 2 4 2.3 3±4.5 7 t 0.0 5 6 8.6 6 0 0.0 4 6 5.4 6 7 P 0.4 7 8 0.0 0 0 0.4 8 2 0.0 0 0
附表2 Barthel指數(shù)評分(±s,分)
附表2 Barthel指數(shù)評分(±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1個月 t P對照組(n=3 4) 2 6.3 1±2.0 5 6 0.2 5±4.3 5 4 1.1 5 4 0.0 0 0觀察組(n=3 4) 2 6.4 5±2.1 9 6 6.3 7±4.1 8 4 9.3 2 7 0.0 0 0 t 0.2 7 2 5.9 1 5 P 0.3 9 3 0.0 0 0
腦出血患者患病之后,社會角色、社會功能均會發(fā)生變化,另外疾病會給軀體形象、機能造成影響,患者常會出現(xiàn)自我認識方面的偏差[1]。再加上康復治療期間患者對經濟負擔、康復效果的擔憂等,均可導致患者承受巨大的負性情緒。負性情緒不僅影響患者生理應激,同時還可影響患者參加康復鍛煉的積極性[2]?;颊咔榫w穩(wěn)定、心情舒暢、心理健康,是所有治療措施發(fā)揮效果的基礎[3]。常規(guī)心理護理憑借護士工作經驗,缺少系統(tǒng)性與規(guī)范性。我科近年來嘗試為部分患者實施三階段心理護理。三階段心理護理是根據(jù)腦出血患者對疾病與自身不同階段的認知情況,在不同階段制定有針對性、可操作性、效果確切的心理干預計劃,滿足患者在康復治療不同階段的心理護理需求,從而減輕患者的急躁心理,使之正視疾病,增強患者的康復欲望,促使患者能夠配合醫(yī)師展開科學的功能鍛煉。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三階段心理護理在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方面效果十分突出。另外,1個月后觀察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正式因為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更加積極、更能配合功能鍛煉所取得的效果。
綜上所述,為腦出血患者實施三階段心理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