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彬
青年批評家,《鐘山》雜志副主編
蘇童
著名作家,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何同彬:你的小說處女作《第八個是銅像》,發(fā)表在《青春》1983年第7期,盡管你后來認為“這篇小說極其幼稚,沒有什么可看的”,甚至因為時代的原因,“有些不太好的東西”,但你始終沒有回避那次發(fā)表給你帶來的巨大的愉悅,包括寫作自信的提升。你曾經(jīng)這樣生動地描述當時的心情:“那時的《青春》在全國很有影響,他們每月都要在報紙上做廣告。一天我在校園的報欄里看到了《青春》1983年7月號的廣告,封面上有我的名字當時我站在那兒看了很久,左右張望,就希望有某位我的同學經(jīng)過。我就邀他一起來看這個廣告,可張望了很久也沒等到一個同學。那天,下了晚自習,我又跑到報欄那看了一遍,才戀戀不舍地回了寢室?!钡诙昴銓懗隽硕唐渡@留念》,真正屬于你自己的寫作道路開啟了,現(xiàn)在回想起來,不談《第八個是銅像》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從它的發(fā)表、獲獎,再結合你當時的處境、大學時代的“好奇心”,以及“思想開放的腳步如此迅速”的大時代,能不能再跟讀者們講一講當時的情況?
蘇童:《第八個是銅像》是我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我很多次談及發(fā)表這篇小說前后的記憶,都是百分百真實的。那個時代,一個大學生的來稿能在《青春》上頭條發(fā)表,很不容易,對我是一種震撼性的驚喜。第二年小說又得了《青春》自設的文學獎,得獎那個月我恰好又在青春雜志上發(fā)表了第二篇小說《江邊的女人》,獎金稿費一下子得到了三百多元。我從不知道寫小說會得到這么多錢,不知道該怎么花,此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請幾個要好的同學去一家高級餐廳吃掉了三十元,然后我給家里寫了封信,向他們宣布,以后不用再往學校給我寄錢了,我可以自己養(yǎng)活自己。
但這篇小說我自己不滿意,因為始終覺得是一篇習藝之作,靠“聰慧”寫出來的,與自己的內(nèi)心毫無關系,所以不愿意收到小說集里。但毫無疑問,我一直感謝這個自帶好運的處女作,它帶給我巨大的激勵,還有當一名好作家的信心。
何同彬:自發(fā)表處女作之后,你又先后在《青春》發(fā)表了小說《江邊的女人》(1984年第4期)、《流浪的金魚》(1986年第7期)、《棉花地稻草人》(1990年第4期),其中《流浪的金魚》(后更名為《金魚之亂》)、《棉花地稻草人》(后更名為《稻草人》)收入了你重要的小說集《少年血》?!渡倌暄繁荒惴Q為“我的自珍自愛之作”,“我從小生長在類似香椿樹街的一條街道上,我知道少年血是黏稠而富有文學意味的,我知道少年血在混亂無序的年月里如何流淌,凡是流淌的事物必有它的軌跡。在這本集子中我試圖記錄了這種軌跡。”因此說《流浪的金魚》《棉花地稻草人》應該說是你創(chuàng)作前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了。其中《流浪的金魚》是你語言自覺時期的作品,與你早年的經(jīng)歷有關,包括你童年養(yǎng)金魚的個人體驗,也包括你小時候患病臥床時內(nèi)心的孤獨:“我的世界有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幾條金魚?!辈⑶遗c你的成名作《桑園留念》也有著某種內(nèi)在精神的暗合(女孩“丹玉”與金魚“丹玉”)。而《棉花地稻草人》冷靜客觀的語言風格、與先鋒實踐有關的強烈的虛構形式(“故事簡單,機關卻很深,就是說謎面很復雜,謎底卻沒什么了不得……我關心的是那個大卸八塊再重新組合的意味,其實呈現(xiàn)了虛構的形式?!蓖醢矐洝短摌嫷奶K童》),也能體現(xiàn)出你那個階段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點??偟脕碚f,從少年視角、回憶的內(nèi)核,到荒誕的存在、成長和死亡的主題,《流浪的金魚》和《棉花地稻草人》都應該是你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不能忽視的作品,你現(xiàn)在如何看待這兩部作品?
蘇童:《流浪的金魚》幾乎來自我青少年時代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它與《桑園留念》是一前一后寫的,不太滿意,但與更早的那些“不走心”的小說不一樣,我已經(jīng)把它看作是“我自己”的小說了?!睹藁ǖ氐静萑恕芬韼啄辏缒闼f,那是有意識的敘事實驗,從文本的完整性與敘事效果來看,還是可以自我寬容的。
何同彬:在《青春》發(fā)表作品的過程中,你都是與哪些編輯交流、聯(lián)系的?有沒有什么故事和我們分享?如何評價那個時期《青春》雜志的風格和特點?
蘇童:我后來才知道,當初的《第八個是銅像》當時是梁晴從自發(fā)稿件里發(fā)現(xiàn)的,而曾傳炬是當時小說組長,他給我寫的錄用信。后來有一段時間,我與李潮、韓東哥倆很親近,我經(jīng)常跟著韓東跑到蘭園的《青春》編輯部兼家屬樓里去,爬七層樓,到李潮家去吃飯。那個時期,《青春》是斯群做主編,下面一幫厲害編輯,很有影響力,也是很多青年作家要奔赴的主要陣地。
何同彬:結合你個人的經(jīng)驗、經(jīng)歷,你認為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傳統(tǒng)文學期刊在青年作家成長的過程中都起到了哪些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文學期刊不再是作家們唯一的發(fā)表、成名的平臺、渠道,它們應該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呢?
蘇童:如今文學期刊當然不再是作家們成名成家的唯一平臺了,但它對于任何一個作家來說,仍然是一個最安寧的港灣或者歸屬。一本好刊物,不需要迎接挑戰(zhàn),它應該是挑戰(zhàn)者。我不知道一本好刊物可以挑戰(zhàn)多少對手,但只要生存著,它就應該竭盡所能保持文學高貴的表情。
何同彬:你現(xiàn)在在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任教,擔任過創(chuàng)作方向的研究生導師,也參加過很多與青年作家有關的文學活動,諸如擔任燧石文學獎、鯉· 匿名作家計劃的評委,對于現(xiàn)在文學期刊,包括相關文學機構對于青年作家的推廣、扶持方法和力度,你有什么看法?對于當前青年作家的寫作,尤其是小說方面的寫作,你認為存在哪些問題?
蘇童:文學期刊與機構對于青年作家的推廣與扶持,形形色色,目的也不同。但總體上,只要是出于對文學的善意與敬意,就永遠需要。第二個問題,我覺得這個題目有點大,我一時沒法說。
何同彬:有沒有關注近些年的《青春》雜志?創(chuàng)刊40周年之際,你對《青春》有什么樣的期待和祝福?
蘇童:希望《青春》永葆青春。
主持人:何平
責任編輯:李檣
附錄:蘇童《青春》發(fā)表記錄
《第八個是銅像》,1983年第7期,短篇小說
《江邊的女人》,1984年第4期,短篇小說
《流浪的金魚》,1986年第7期,短篇小說
《棉花地稻草人》,1990年第4期,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