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娟
在“大語文觀”下,將課程理論化為教學實踐,主張自主和合作的學習方式,民主科學的實踐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具體的教學實例來體現其自主科學、合作探究的課程觀。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基本理念”,教師都開始追求合理的課程教學。魏書生是語文教育大家,自教書起,就鉆研對語文課程的教學實施,將民主與科學的思想貫穿教學過程,更能使學生在繁冗的課程學習中輕松愉快的獲取知識。
1 研究緣起
1.1 傳統(tǒng)課程觀的弊端
語文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后,多數老師與教育家根據自己的教育經驗創(chuàng)造出符合自己想象的課程論來指導實踐,文章的重要與否全部依靠老師自己的對課程大綱的認知。傳統(tǒng)的課程理論,教師只是片面的理解,將自己認為正確的、可行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學生不能理解語文帶來的情感體驗,失去興趣。
1.2 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實用主義教育學說,“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是在批判脫離兒童生活的、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育上提出的”杜威認為學校的組織生活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即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效果集中體現在學生身上,教師的課程觀念要明確學生地位,使課堂主次分明,教學過程清晰,才能使學生具有主人翁意識,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1.3 教師對課程編制內容的模糊
課程的順利進行要在教師的掌控之中。在新學期教學開始之前教師都會有一份教學大綱,有的老師在課程教學中忽視大綱,忽視課程內容本身,對文章的解讀草草了事。并且將時間浪費到非重點的課程內容中,忽視其他名篇的閱讀。并且上課時要根據教學大綱分配好授課時間,避免對無意義問題的提問。
2 概念闡釋
2.1 什么是課程觀?
課程觀,可以理解為有關課程的概念,研究“什么是課程”。課程簡單來說就是科目,也可以根據課堂實施環(huán)節(jié),理解課程是經驗、目標與計劃。明確的說“課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標、特定的知識經驗與預期的學習活動方式構成的一種動態(tài)的教育的存在。從育人目標上看,課程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藍圖;從課程內容上看,課程是一種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連接學生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引導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的知識體系及其獲取的途徑?!闭n程觀是在教師多年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對課程的編制與實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與研究,并結合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需要,將知識的傳授與育人相結合。
2.2 魏書生的課程觀
2.2.1 民主與科學是魏書生課程觀踐行的指導思想
魏書生老師自19歲起便一直投入到教學一線當中,將民主與科學思想運用到語文教育教學之中。所謂民主,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在課堂上學生居于主體地位,成為學習與課堂的主人。在班級管理上尊重學生意見,信任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給予學生機會,請學生講課、備課以及批改作業(yè),教學過程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教師在課堂上控制好時間并及時給予提點,最后魏老師總結,引導對本文作出科學的理解。
2.2.2 教書是為了育人
魏書生老師在上課之前明確學生的學習究竟應該學什么,除了“授業(yè)、解惑”之外更應該“傳道”,即道德教育,教師到學校教書的目的是育人。魏書生認為“抓住了育人這一關鍵,再去教語文,新辦法、舊辦法、土辦法、洋辦法。都能改成好辦法”。從學生的切身利益出發(fā),通過對偉人及小人物的高尚行為描寫,使學生能根據名人的高尚道德激勵自己,以積極飽滿的態(tài)度接受教育,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2.2.3 課程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魏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認識到學生自我學習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文章,舉一反三地掌握閱讀技巧。在學習的過程中,他還注重對學生課外學習經驗的培養(yǎng),在學生自我教育方面,學生犯錯讓其撰寫說明書、唱歌、做好事,將自己的錯誤行為用語言文字說明,讓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與裁決,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這是自我教育最佳方式。
2.3 魏書生課程觀形成的原因
2.3.1 主觀原因
(1)教育經驗的積累。文革時期魏書生下鄉(xiāng)到農場的紅旗小學教書,深受孩子們真誠質樸的品質感染,上級調離他去更輕松的職位,他多次拒絕,始終堅守在教育一線。在1979年末語文教研會上宣讀自己的作文教學改革引起了巨大反響,多次總結教育心得,發(fā)表教改文章,與有經驗的教育家進行交流溝通。他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用教育學、哲學、教育心理學等理論充實自己,繼續(xù)探索更好的課程觀念。
(2)汲取眾多教育家之長。魏書生在語文課程教學思想的影響下,除課本外閱讀大量國內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和教育學理論,從中獲知、求真。魏書生在多年教育中還閱讀了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優(yōu)秀教育家的思想。從陶行知教育理念中學到寬容教育,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汲取教學技巧;學習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將“以兒童為中心”落到實處,將“教育即生活”帶進課堂。
2.4 客觀原因
2.4.1 教學環(huán)境
魏書生因推崇孔子,被列為反派進行批判,安排到工廠做苦活。哪怕是在這樣一個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下,時刻想念學生、想念學校,“四人幫”覆滅后魏書生得到昭雪。魏書生雖自初中畢業(yè)后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教育培訓,但他抓住了改革開放與文化建設的大好時機,教育的再次崛起給了他重新學習的機會,不斷探索新的課程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
2.4.2 語文教育改革的推動
新世紀以來,語文教學面臨機遇與挑戰(zhàn)。雖然進行教育改革要使教師思想先進,課程教學水平提高,但師生關系深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課程教學中教師就是只教教材、只說自話,只教學生,“一言堂”或者“填鴨式”教學課堂,忽視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使教學成為一種形式,并且使教育極大地落后其他國家。對此葉圣陶、呂叔湘等語文教育家積極探索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進行課程教學,魏書生也在與其弟子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語文教改。教育界開始注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自身精神成長。魏書生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育在他的課程觀里就是“育人”。
3 魏書生課程觀在教學中的意義
首先,魏書生的課程觀中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由學生主動發(fā)現與研究問題,并且在每一步驟的引導下,學生是樂于學習、積極學習的,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敢于大膽的發(fā)揮想象力,打破傳統(tǒng)學習模式禁錮的枷鎖,學生主動學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課程觀中,教師在每一節(jié)課后教師都會對課程內容的布置與實施進行評價并且反思,使教學內容與技能更加完善和熟練,突破課程編制的限制,讓學生課后閱讀與探究關于此類文本的其他篇目,掌握相應的學習技巧。
最后,魏書生將傳道、授業(yè)、解惑三者合一,在教師作主導,學生作主體地位的影響下,把生硬的文本課程靈活地運用到教學之中成為課程內容豐富的體驗課程,讓學生從參與和體驗中獲取知識與情感,學生視語文學習作為一種樂趣而不是任務,將曾經生拉硬套的知識點自課程體驗的過程中被學生們熟練地掌握。
魏書生的課程觀是在其實踐基礎上總結的理論觀念,他的課程觀是開放而靈活的,但并不是毫無章法的。他注重課程理論的實踐,但實踐的前提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探索教學技巧;將道德的培育滲入在課程教學中。中國語文課程教育歷史悠久,在繼承與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新,在新時期語文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魏書生的課程觀具有一定合理性。魏書生的課程觀是否符合實際,因時代不同,教師與學生不同,未來教育觀念的改變也不可預知。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