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嬋君
摘 要: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信息化”與高等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將是必然趨勢。以浙江樹人大學《財務分析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教學為例,分析了課程的現(xiàn)狀和不足,探索了“雨課堂”模式下的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并分析了改革效果,以期為同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財務分析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改革;雨課堂;浙江樹人大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83
1 引言
2015年9月,教育部提出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信息化”與高等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將是必然趨勢?!敦攧辗治隼碚撆c實務》課程是財會類專業(yè)的主干核心課程,具有綜合性較強、信息量大、探究性強、實踐應用要求高的特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已成為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制約因素,只能依靠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破局。本文以浙江樹人大學《財務分析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教學為例,分析了課程的現(xiàn)狀和不足,以及引入“雨課堂”平臺后的教學改革實踐和效果,以期為同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提供參考。
2 《財務分析理論與實務》課程的現(xiàn)狀及不足——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
2.1 課程教學改革現(xiàn)狀
浙江樹人大學創(chuàng)辦于1984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早成立的全日制民辦普通應用型本科高校?!敦攧辗治隼碚撆c實務》課程是我校財務管理專業(yè)在大四時開設的應用能力構建課程。
作為一門應用能力構建課程,自開設以來課程組已經進行了多項改革。首先,改變“先講授理論,再配合案例;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做法,將整個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整合在一個上市公司的主案例教學中。其次,改變學生學習模式,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在課前導學和課中交互學習階段,學生以個人和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雙重身份參與學習;在實踐運用階段,各學生小組分別查找資料、分析案例、研討。再次,設計“五維一體”課程考核體系,對“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等”五個維度的成績進行評價。
2.2 存在的不足
本課程經過上述改革,已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理論教學向“理論+實踐”教學的轉變、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案例”教學模式的轉變、實現(xiàn)了定向案例教學向“定向+開放”案例教學的轉變、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學習模式向合作學習模式的轉變、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考試評價向復合能力評價的轉變,但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2.2.1 案例導學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效果無法全面有效監(jiān)測
在案例導學環(huán)節(jié)中,授課老師會提前下發(fā)導學案例和導學任務指引,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完成案例導學任務。從同學們的實際導學情況來看并不盡如人意。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案例導學抽查時,主要是組長和幾個核心骨干同學完成了導學任務,不少同學存在搭便車的現(xiàn)象;在以學生個體為單位進行案例導學抽查時,因為時間限制,抽查范圍十分有限,很多同學存在僥幸心理并沒有很好完成案例導學任務。
2.2.2 大班教學影響案例學習討論效果
大班教學由于人數較多會影響學生案例學習和討論的效果,針對這個不足,課程組曾開展過“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模式,但由于時間的限制,該模式也只能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搭便車現(xiàn)象仍然無法杜絕,而且在開放式案例研習中,由于小組數較多,每一小組的案例又完全不同,時間和人員的限制降低了案例研習和討論的質量。
2.2.3 拓展閱讀案例、實踐應用案例的學習效果無法全面有效的檢查
《財務分析理論與實務》課程綜合性較強,理論方法較多,實踐操作復雜等特點。因此,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布置大量的拓展閱讀案例和實踐應用案例。目前,為了保證學習效果,課程組在布置案例的同時下發(fā)案例學習任務書,以學生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批改和匯報考核,這種考核模式還無法保證對學習效果進行全面有效的檢查。
2.2.4 學生基數大導致考勤與作業(yè)檢查難度增加
目前,該門課程的行政教學班學生基數大,導致考勤與作業(yè)檢查難度增加,考勤費時費力,案例作業(yè)也只能采取學生合作學習小組的方式進行匯報和檢查,效果不佳。
3 “雨課堂”在《財務分析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
3.1 “雨課堂”教學平臺簡介
“雨課堂”是一款集微信與演示文稿軟件于一體的線上線下移動教學平臺,以學生為中心,通過互聯(lián)網技術與三段式導學的結合,將線上課前預習、線下課堂互動教學、線上課后鞏固等環(huán)節(jié)完美融合;同時依靠微信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實時溝通交流,打破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時空限制,并通過在線數據及時反饋學生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情況,在兩年內風靡全球。
3.2 課程改革實踐
針對課程組課程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結合“雨課堂”的操作流程與特點,在課前、課中與課后三個方面嘗試進行教學設計。
3.2.1 課前導學階段
課前導學階段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的預期目標是檢查學生先修知識基礎;了解學生學習需求,進行更有效的教學設計。因此,在開學第一次課之前教師端先創(chuàng)建課程和班級信息,創(chuàng)建后將生成的二維碼發(fā)給學生要求實名完成班級的加入;同時在“課件庫”上傳課件、教學大綱、案例資料,在“試題庫”上傳習題、作業(yè)題、案例資料和學習任務單。然后根據每章節(jié)的學習目標、重難點推送課前導學任務,并通過“自動回復”功能查看學生課前導學任務的完成情況,使得導學任務得到督促與落實。另外,查看學生反饋信息并結合學生導學學習的情況適時調整授課內容的詳略與輕重,進行更有效的教學設計。
3.2.2 課中交互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課中交互階段。師生通過微信上的“雨課堂”小程序實時共享講義,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查看學生對知識點的“收藏”與“不懂”的標記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并給予重點講解;一個知識點講解之后可以馬上進行隨堂測試,習題分為單選、多選、實務等,學生需要在手機上以限定的時間做出回答,答題情況也會即時反饋在平臺上。在案例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彈幕”和“投稿”的功能發(fā)表學生的想法與觀點,使得師生間的交互互動范圍能夠觸及每一個學生。課程結束后,雨課堂會通過在線數據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
3.2.3 課后監(jiān)測階段
一次課程結束后,一方面課程組教師可以根據“雨課堂”提供的課后學習報告數據(包括出勤情況、隨堂測試情況、彈幕推送和投稿發(fā)布情況等)記錄平時成績,然后推送課后拓展閱讀案例、作業(yè)分析案例、課后作業(yè)任務書和下次課前預習任務;另一方面,還可以依據課程學習報告分析并調整后續(xù)的課程設計(包括預習任務、課件內容、隨堂測試題等)。課后,教師還可以通過“雨課堂”平臺查看學生課后學習任務的上傳和完成情況,并針對學生留言進行線上答疑。
4 改革效果評價
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課程組以我校財務151-156班約230名學生為試點,在1-8周的小學期《財務分析理論與實務》課程中進行改革試驗。為了更好地評價改革效果,課程組采用了對比實驗的方法,選取了綜合表現(xiàn)處于中游位置的3班和4班共76名同學作為改革對象,其余四個班作為實驗對照組,通過實驗對比法來分析改革效果。
4.1 課前導學任務完成情況分析
課程組教師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全體學生統(tǒng)一發(fā)布課前導學任務,通過“雨課堂”平臺收集實驗組學生課前導學任務完成情況數據,通過上課前5 分鐘抽查學生預習情況的方式收集對照組學生每次課前導學任務完成情況數據,兩組數據整理如圖2 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第一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課前任務完成情況基本相同,而從第二周開始,兩組數據差異明顯,實驗組的學生課前導學任務完成情況較好,基本維持在92%-94%之間,對照組的學生課前任務完成情況較差,徘徊在60%左右。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布置的課前導學任務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檢查、監(jiān)督手段,會使學生產生僥幸心理,認為不做被發(fā)現(xiàn)的幾率也不大,那么完成課前導學任務的人數就相對較少。而“雨課堂”平臺為教師檢查、監(jiān)督學生課前導學任務的完成情況提供了方便快捷有效的途徑,完成數據實時可見,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2 考勤情況對比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考勤一般以點名的方式進行,費時費力,擠占課堂教學時間,經常點名也容易引起學生的負面情緒。“雨課堂”平臺有3 種考勤方式,分別是課前掃描二維碼、輸入邀請碼、查看班級課程。課程組通過分析簽到所需時間與效率來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考勤情況。
對照組兩個行政教學班的人數分別為77人和78人,正常點名時間需要4.5分鐘,有時還要加上登記缺勤人員的時間,八周每次課的點名時間和點名效率(實到人數與點名登記人數的比值,考慮冒名頂替的情況)如表1所示,效率平均為98%。而“雨課堂”模式下,查看考勤情況只需要點擊進入平臺中的課堂動態(tài)查看學生進入人數即可,方便快捷。并且由于二維碼的專用性使得考勤效率基本為100%,配合隨堂測試的答題人數統(tǒng)計,還可以得到學生是否中途逃課的數據信息。對比來看,“雨課堂”模式下的考勤效果更好。
4.3 學習效果對比
“雨課堂”平臺在課前導學階段對學生的檢查和教師的在線答疑增加了學生對將學課程準備的充分性,平臺的隨堂測試功能強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訓練,平臺的交互討論功能強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運用,平臺的課后監(jiān)測和在線答疑功能提高了學生課后作業(yè)的質量。圖3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財務分析理論與實務》課程中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對比。
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學生成績要高于對照組的學生,特別是平時成績,平時成績主要由到課率、課前導學任務完成情況、隨堂測試成績、課后作業(yè)和案例分析報告幾塊構成,實驗組的平時成績平均分為88.6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對比來看,“雨課堂”模式下的學習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鄭震.“互聯(lián)網+”PBL模型在財務分析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商業(yè)會計,2018,(3):127129.
[2]肖琳.“雨課堂”模式下《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實踐[J].高教學刊,2018,(21):118121.
[3]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lián)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7,27(05):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