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易靜
【摘 ? 要】 ?小學生正處于貪玩的年齡階段,他們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喜愛玩耍,即使在學習中也是如此,喜歡在玩中學知識,樂中成長。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知識規(guī)律出發(fā),帶領他們玩著學科學,樂中增見識,全力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學生
在小學教育體系中科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不過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小學科學教學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該門學科在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及對他們的未來發(fā)展相當關鍵。同時,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在科學教學中,大部分知識都比較有趣、新奇,學習起來簡單易懂,教師可基于寓教于樂的視角出發(fā),想方設法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和增長見識。
一、巧妙引入生活現(xiàn)象,調動學生探究熱情
正所謂“科學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又蘊涵著科學”,在小學科學教材中涉及到大量的生活化信息,而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存在著很多科學現(xiàn)象,這為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提供良好契機。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應該根據(jù)教材內容巧妙引入一些生活化現(xiàn)象,做到緊密聯(lián)系生活,為學生帶來一定的熟悉感和貼近感,使其心情得以放松,調動他們探究生活現(xiàn)象的熱情和動力,從中收獲快樂和增長見識。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與研究身邊的科學知識,增強他們的心理體驗。
在小學科學《尋訪小動物》教學中,本課以尋訪作為話題,鼓勵學生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一組常見小動物的圖片,包括:青蛙、七星瓢蟲、蜘蛛、蝸牛、公雞和蚯蚓等,讓學生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小動物經(jīng)驗和知識。設置問題:在校園中,大家能夠尋訪到哪些小動物?可以在校園的哪些地方找到它們?引導他們預測,統(tǒng)計回答情況。接著,教師明確尋訪任務與觀察方法,讓學生交流尋訪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要求,帶領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到校園中尋訪小動物,使其攜帶放大鏡尋訪,做好觀察記錄表,并適時提供幫助與指導。隨后組織學生交流本小組尋訪到的小動物,展示觀察記錄,確定不知名小動物的名字時,指導他們利用電腦來搜索。
上述案例,教師以學生熟悉的校園環(huán)境為尋訪范圍,組織他們親身參與到觀察中,使其在玩中學知識,樂中增見識,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且樹立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小動物的意識。
二、合理采用游戲教學,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游戲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無可比擬的吸引力與誘惑力,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大力倡導游戲化教學法的普及和應用,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童趣,使其在玩中學、學中玩,真實落實寓教于樂。針對小學科學教學而言,這是一門典型的探究自然現(xiàn)象的科目,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及小學生的天性,科學、合理地采用游戲教學,將一些教學內容以游戲形式呈現(xiàn)出來,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游戲中,使其在玩樂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和理解科學知識,還能夠強化記憶和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以小學科學《一天的食物》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包括“記錄一天的食物”與“給食物分類”這兩個活動,這兩個活動之間相輔相成,前者為后者做準備,后者對前者進行整理。教師可組織學生將教室布置成菜市場,讓他們自帶各種食物手繪卡片,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顧客與售貨員的角色,使其相互探討一天都吃些什么食物,做好記錄。在游戲中,要求學生實事求是,按照早、中、晚三餐和零食的順序記錄,重復吃的食物多次記錄,拆分記錄“混合類”的食物,如:雞蛋餅記為雞蛋和面粉。之后,教師隨機詢問:你們小組一共吃多少種食物?最多的是什么食物?這些食物該如何整理,學生可能回答到“分類”,然后出示食物類別:糧食,蔬菜,肉類,水果,奶制品,調味品等,讓他們以小組比賽形式快速整理、討論出本組所吃食物的類別。
如此,在游戲中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激情,還可以將兩個學習活動有機整合、融會貫通,使其通過簡單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和規(guī)律,知道一天中所吃的食物非常豐富。
三、設計操作趣味實驗,吸引學生主動探索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實驗與探索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發(fā)現(xiàn),增強理論和實驗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實驗同樣是帶領他們玩著學科學,樂中增見識的有效途徑。而且實驗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還原和再現(xiàn),更是有不少有趣的實驗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目光,使他們感受到科學知識的神奇與魅力。這就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設計一些趣味性實驗,可以在課堂上演示,也可以組織學生親自操作,為他們提供有趣的學習方式,使其自覺、主動參與到探索互動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小學科學《鐵生銹了》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復習物質變化的兩種形式: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及這兩種變化的區(qū)別在于是否產生新物質。并出示兩枚鐵釘,一枚生銹,一枚沒生銹,他們可以清晰觀察到兩枚鐵釘?shù)墓鉂伞⒐饣潭扰c顏色均不同,以此揭示課題。接著,教師讓學生們回想:在哪些地方見到過鐵生銹的現(xiàn)象?他們可以能回答到窗戶上的鋼筋、鐵鍋、鐵絲等。之后,教師提問:鐵生銹是一種什么變化?組織學生觀察鐵片與鐵銹,做好記錄,提出假設:鐵生銹是化學變化。隨后帶領學生通過敲擊、導電和磁鐵吸引等實驗探索、比較鐵與鐵銹的區(qū)別,他們可發(fā)現(xiàn)鐵與鐵銹都被磁鐵吸引,思考其中的原因,并用鐵屑與鐵銹細末做磁鐵吸引對比實驗,整理結果驗證假設: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針對上述案例,在趣味性實驗操作中,既增進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還能夠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會到學習和探索科學知識的樂趣,使他們發(fā)現(xiàn)鐵銹是一種不屬于鐵的新物質。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教師需要依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等精心設計個性化和有趣的教學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教學流程,使其在歡樂和輕松的課堂中玩著學科學,樂中增見識,逐步提高他們的科學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冉曉勇.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2):123-124.
[2]楊偉.淺談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9(03):63.
[3]崔紅霞.基于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研究[J].名師在線,2019(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