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囡囡
摘要:認知負荷理論是由認知心理學家John Sweller提出的一種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大腦的工作記憶,避免認知負荷過重的理論。當前多媒體教學已經(jīng)在大學校園普及,海量的教學資源容易引發(fā)認知負荷。本文從該認知理論出發(fā),探索大學英語聽力課程的教學設計方法,減輕外在認知負荷,疏導內在認知負荷,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認知負荷;英語聽力;教學設計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計算機早已在大學英語聽力課上得到了普遍應用。包含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的各種在線資源,只需輕輕點擊鼠標,都可以立即使用,課本不再是聽說課堂唯一的教學工具。但是,科技不僅帶來了迅捷的學習體驗,同時也因“過于豐富”的資源而引發(fā)認知負荷,阻礙學習。本文擬從認知負荷理論的研究出發(fā),探討多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聽力課程的教學設計。
一、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CLT)是由澳大利亞的認知心理學家John Sweller于1988年提出的一種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大腦的工作記憶,避免認知負荷過重的理論。其原理的基本觀點是:
(1)假設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處理信息的工作記憶和存儲信息的長時記憶。(2)有效學習的發(fā)生是指工作記憶積極地用于處理學習材料并把習得的信息以編碼的形式儲存在長時記憶中。(3)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待加工的信息需要的心理資源總量超過了工作記憶的容量,就會造成信息加工受阻而導致學習活動的低效甚至失敗。其中,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性是該理論的基礎。在處理信息時,工作記憶一次只能處理2-3條信息。長時記憶是學習的目標,只有將信息轉化為長時記憶,才稱得上持久意義的學習。因此,教學主要功能是在長時記憶中存儲工作記憶處理過的信息。
CLT認為認知負荷包含三類: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關聯(lián)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取決于學習材料本身的難度,也就是需要獲得的圖式的復雜程度。教學干預無法改變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是由于教學程序設計不當從而干擾了圖式獲取過程所引發(fā)的。相關負荷指的是處理內在負荷所需要的工作記憶資源。后兩者都可以實現(xiàn)教學干預。如果正在學習的本質是由外在認知負荷向關聯(lián)認知負荷轉化的過程,所以,為了促進有效學習,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外在認知負荷,增加關聯(lián)認知負荷,并且使總的認知負荷不超出學習者個體所能承受的認知負荷范圍。研究表明,過低或過高的認知負荷都會降低學習的效果;只有認知負荷恰當適中,才會對學習產(chǎn)生積極效果。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掌握任務的認知邏輯規(guī)則。好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減少學習者的外在認知負荷,也可以分解并減輕學習材料的內在認知負荷。
二、聽說課堂教學設計探討
(一)聽力材料分類
就如閱讀分為精讀和泛讀一樣,聽力材料也要區(qū)分為精聽和泛聽。精聽的要求是深入理解詞句,泛聽的目的是拓展知識面。對于內在認知負荷不重的材料,精聽和泛聽都可以采納,取決于教師的授課計劃和學生的興趣。內在認知負荷不重指的是從內容上看,貼近生活;從詞匯層次上看,文本所含單詞都在大綱要求范圍內;從語速發(fā)音上看,正常講話速度。以新視野第三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為例,每個單元的長對話和篇章理解就屬于這個范疇。對于內在負荷較重的材料,像新聞聽力練習,建議采用泛聽的方式處理。不對每個詞句做出細致的要求,聽懂大意,抓住要旨即可。面面俱到,處處重點只會增加學生的認知負荷,影響學習效果。
(二)減輕外在認知負荷
1.界面簡單原則。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使學習過程充滿了分散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屏幕上閃現(xiàn)的圖片、背景音樂、動畫元素等,容易給學習者留下毫無頭緒又極為片段的體驗。因此,聽力課堂上的多媒體使用要做到聚焦要義,除去冗余材料,從而排除無關的認知加工。還是以新視野聽說教程為例,在精聽長對話時,為了避免視頻中不斷變化的圖面干擾,只采用音頻即可。不是視、聽、說各個通道同時使用才達到最佳效果。
2.小模塊呈現(xiàn)原則。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表明,學習是一個個性化和情緒化的過程。學習挫折感會對學習結果產(chǎn)生消極影響。學習者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過多的輸入會使學習者產(chǎn)生焦慮的情緒,所以可以把聽力材料分割成較小的模塊呈現(xiàn),使學習者可以一次學完一個完整的模塊。在聽力教學實踐中,有時會遇到四六級習題的講解。如果從頭到尾一次性聽完的話,大概耗時40分鐘,尤其到了最后的篇章材料,本身難度大,耗時長,很多學生就會產(chǎn)生倦怠甚至放棄的想法。遇到諸如此類的情況,可以參考小模塊呈現(xiàn)原則,分塊聽,分塊講,一次時長可以控制在20分鐘以內。
三、小結
根據(jù)認知負荷理論,工作記憶容量的有限性是制約學習的主要因素。合理的分配認知資源是提高學習有效性的根本手段。但是也要避免一個理解的誤區(qū),即研究目標是降低學習者工作記憶中的認知負荷。事實并非如此。我們既要避免超負荷,也要避免負荷過輕,因為這兩種條件都會阻礙學習進程。內在認知負荷無法通過教學手段來降低,但是可以將學習對象按照題材、難易程度等標準分類,精聽泛聽相結合,不必一概而論;減輕外在認知負荷的手段有很多,本文只是羅列一二。消除過量信息的輸入,突出主題,界面清晰,一次信息呈現(xiàn)量不要過多,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
【參考文獻】
[1]Pass,F(xiàn).,Renk,A.&Sweller,J(2004).Cognitiveload Theory: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Intera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Structures andCognitive Architecture[J].Instructional Science,32:1-8.
[2]Teigen,K.H.(1994)Yerkes-Dodson:A Law forAll Seasons[J].Theory and Psychology,4(4):525-547.
[3]Young,M.S.&Stanton,N.A.(2002).Malleable Attentional Resources Theory:A New Explanationfor the Effects of Mental Underload on Performance[J].Human Factors,44(3):365-375.
[5]楊進中.認知負荷理論視角的移動課程教學設計原則[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3):86-90.
[6]張嚴秋,陳營.認知負荷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J].長春大學學報,2010(1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