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炎
摘 要:葉圣陶先生說,什么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里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用課堂 策略研究
《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突出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也曾經說過:“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從語文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關注語言形式和表達方法,中高年級要結合文本的內容、語言、段式、文章的寫法,設計靈活多樣的小練筆?!币龑Ш蛶椭鷮W生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總結語用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我認為:只有利用文本中的語言訓練點,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我們語文課本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輯精心挑選的。它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課文中有許多“要點”,可以訓練學生的寫作和說話能力。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這些“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使課文中的寫作點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利用插圖進行說寫訓練
我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插圖。幾乎每個文本都配有一個或多個圖片。這些圖片是學生觀察、聯想、說寫訓練的良好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我經常利用這個教學資源來訓練學生的說寫能力。如六年級上冊《永遠的歌聲》一課有一幅圖,圖中畫的是二蘭、石花等孩子把抓到的小魚、煙袋鍋花送給老師的情景。我先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圖畫中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有序地說說圖意,進行說話練習:然后想想他們心里在想什么,會說些什么,心情怎樣,再在插圖旁寫下來。這樣的說寫訓練既引導學生體會到了孩子們對老師無限的熱愛和老師深深的感動之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圖與想象能力。特別是中低年級的教材中,插圖比比皆是,教師應好好地利用,發(fā)揮插圖應有的功用。
二、找尋空白進行想象說話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地方都使用了省略符號,但同一個符號所包含的內容不同。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省略符號作為寫作資源,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閱讀和補充,有利于閱讀的深入。如在教學《敦煌壁畫》一課時,文中寫到:“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反彈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飛,漫天遨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我引導學生抓住引號進行想象,你還想到了哪些動人的情景?這樣,學生在說話中進入了文本營造的情境,感受到了敦煌壁畫內容的豐富多彩,也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在《窮人》一課中,也用了一些省略號,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兒的嗎? 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 ……是他來啦?……不,還沒來!…… 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我引導學生想象省略的內容,不僅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到了桑娜由疑慮、擔心,到自責,最后下定決心的矛盾心理,感受到了桑娜寧可自己受苦,挨打,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緊緊抓住與文本有密切聯系的“空白”,進行補充擴展,引導說話寫話,既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在教《商鞅南門立木》一課,當教到“小伙子蹭蹭地登上了城樓,不一會兒,手捧五十兩黃金,喜笑顏開地走了下來?!睍r,我適時地抓住文本的空白點:曾經深表懷疑的小伙子會怎么說,圍觀群眾親眼目睹此情此景會說些什么。然后出示設計的寫話練習“小伙子滿心歡喜地說( ),圍觀的百姓拍手稱贊()”。我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想象他們最想說的話。學生興趣盎然,思緒如泉涌流淌于筆尖。不一會,一段段精彩、動情的人物內心獨白躍然紙上,入情入境,學生的想象合情合理,符合人物當時的心境。在教了《窮人》一課后,我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桑娜與漁夫的對話和今后的生活,進行續(xù)寫,這樣,就把課文中學到的人物描寫的方法運用到了學生自己的習作中,實現了寫法的遷移,培養(yǎng)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三、在仿寫仿用中提升語用技能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作文正是處于模仿階段。在閱讀教學中,對于作家個性化的語言,有特色言語形式,特殊文章結構,寫作順序,寫作方法等,除了引導學生結合語境細細揣摩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在習作實踐中應用。如學習《少年閏土》一課時,學習抓住特點描寫人物外貌的寫法,可以出示中年閏土的圖片,寫寫中年閏土或班上某個同學的外貌,學習了《體育課》這篇課文,學習了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寫出人物特點的方法,我引導學生仿寫《一堂()課》或描寫一個人物群體,其中,有個學生在習作《瞧,我們這個班》中,這樣寫道:“突然,嘎吱一聲,門開了,歡騰的笑聲戛然而止。定睛一看,原來進來的是我們班的調皮大王諶毅,只見他踱著方步,模仿著郭老師的樣子,用一種特別滑稽的聲音悠悠地說道:哦,我不在,你們倒挺熱鬧的。好吧,每人把今天學的課文抄一遍,不嫌少吧!話音剛落,噓聲四起,無奈的“郭老師”只好灰溜溜地下了臺?!薄安唤o不給就不給?!薄瓣愒妰x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聽了這話,郭周亞鼻子一酸,五官扭曲,伴著哀樂,眼淚像瀑布一樣直瀉而下,那聲音哭得是驚天動地??!”這樣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生動形象,深深地吸引著讀者,體現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總之,教材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果教師能夠關注課文,做一個有心人,關注教材開發(fā)和利用,適時、恰當、有效地引導學生仿寫、遷移,運用,那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將會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學生理解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一定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