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蔚黎
摘 要:“素質教育”自 20 世紀 80 年代提出以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在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指導下,美育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多次出臺相關文件,藝術教育逐漸走入校園教育的主流,得到了國家政策層面的重視與肯定。
關鍵詞:少兒 舞蹈 教育
而今,舞蹈教育已經不再是興趣班中課程,舞蹈教育漸漸走入課堂,打破了多年來只有美術和音樂兩門課程的美育教育的僵局,豐富了學生的課程生活,推動了舞蹈學科的建立發(fā)展。
一、少兒舞蹈教育
縱觀當下少兒舞蹈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其一,舞蹈考級。各地舞協都推出相應的考級教材,涉及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芭蕾舞、國標舞、街舞等,其中,由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國舞蹈家協會推出的考級教材最為普遍。其二,節(jié)目編排。許多培訓機構在年慶、校慶等活動舉辦晚會,或與當地電視臺協同組織節(jié)目錄制,所以排演完整的群舞節(jié)目參與演出活動,以此豐富學生的舞臺經驗。這種“上電視”的演出形式,通常受到廣大家長的青睞。但這些舞蹈大多為成品作品,鮮少有老師會原創(chuàng)適合不同年齡段少兒表演的節(jié)目。其三,考試比賽?,F在的“小升初”“初升高”階段都有特長生加分政策,許多家長讓孩子通過舞蹈比賽獲獎來進入更好的學校,培訓機構便以教授高難度的成人成品舞來幫助學生取得成績。這樣的舞蹈教育未免太過功利。我小時候曾完整接受過北舞考級的全部訓練,去年,我去參加了北舞考級教師培訓。對于少兒舞蹈教育而言,北舞考級教材是良好的教學體系,但在師資培養(yǎng)方面,授課方式和對學生的培養(yǎng)方式相似,重點在于教授“準老師”動作,而沒有教授教學方法和動作要領,所以許多“準老師”面臨會跳不會教的情況,這也使中國的少兒舞蹈教育始終停留在動作模仿的階段。
在歐美地區(qū),“素質教育”的概念被“創(chuàng)意舞蹈”替代,通過各種方式,盡可能讓青少年從堅硬的現代文明固衣和嘈雜的現代素食生活中解脫,回歸人沒得自然天性。美國國立舞蹈學院在創(chuàng)意舞蹈方面有著顯著的成就。院長雅克·達布瓦斯曾是紐約芭蕾舞團的主演,通過《Who is Dancin Now》紀錄片中反映的內容可以看出,雅克的舞蹈觀念逐漸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追蹤調查,大多數學生長大后并未從事舞蹈工作,而是進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種引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舞蹈教育啟蒙,讓更多的孩子成為所在領域的成功人士。這才是少兒舞蹈教育應注重的發(fā)展方向。早在 20 世紀中期,戴愛蓮先生就提出“人人跳”的夙愿,旨在通過舞蹈讓全民舞蹈成為可能。少兒舞蹈最重要的是啟蒙,是思維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成年人的舞蹈,或是舞蹈成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美國國立舞蹈學院的創(chuàng)意舞蹈為少兒舞蹈教育提供良好的發(fā)展范式。
二、精英舞蹈教育
這里的精英教育指的是以培養(yǎng)舞蹈演員為目的的青少年舞蹈教育。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后,根據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學生選擇進入普通高中或職業(yè)高中進行學習。想要成為舞蹈演員的學生大多選擇藝術職業(yè)學校、舞蹈學院附中等中專學校進行專業(yè)學習。當然,有些學生在小學畢業(yè)后就選擇進入五年制中專學習,或是在地方歌舞團的舞蹈班學習。這些學校的舞蹈學生相對功底較高,比如南方舞蹈學校、北舞附中等,這些學生的舞蹈能力不亞于專業(yè)演員。西方也有類似的精英教育,比如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西方的精英教育大多由劇院舞團承辦,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直接留在劇院參與演出,這和國內不同,國內的舞劇通常需要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參加測試后才能入團。
從學制來看,中西方的精英教育也存在很大差異。在中國,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學生的選擇至關重要。選擇“普高”的學生未來三年要和“老九門”打交道,選擇“職高”的學生則是與專業(yè)課為伴。也就是說,舞蹈專業(yè)的學習注重舞蹈能力的培養(yǎng),文化課幾乎處于“放任”狀態(tài),因為高考只需要 300 分就可以進入大學深造,而“普高”學生則要 500 才能入校學習。而在西方,許多精英教育是“兩手抓”,文化課程安排非常豐富。如果文化課程不過關,同樣拿不到畢業(yè)證。
三、高等舞蹈教育
舞蹈專業(yè)不僅需要表演人才,也需要創(chuàng)作人才、教育人才、理論人才,高等舞蹈教育為學習舞蹈的學生提供多元的選擇方向,使學生更好地實現人生規(guī)劃。我國目前有超千所高等院校開設舞蹈專業(yè),學習舞蹈的學生數量龐大。但發(fā)展過快的舞蹈專業(yè)同時也暴露出現存的問題。其一,延續(xù)中專模式,重訓練輕教育。當下許多大學教育還像中專一樣,教動作扒作品,實踐課大多為基訓課,學生的胯開了,腰軟了,跳得的更高,轉的更多,但缺少了塑造作品、表現作品的能力,這就是大學課程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所帶來的問題。另外,教育的匱乏還難以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平臺,學生缺少上臺演出的機會,自然也難以從實踐中成長。其二,課程體系欠缺,理論發(fā)展滯后。與其他藝術學學科相較,舞蹈學學科發(fā)展相對緩慢,這點在大學課程設置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舞蹈課程相對單一,為了“湊學分”有些課程轉換名稱,換湯不換藥的重復教授。忽視了了理論教育,導致學生的視野相對局限,把舞蹈之路越跳越窄。不能否認,舞蹈專業(yè)學生的文化水平相對較弱,雖然近幾年來在研究生階段有了明顯的改進,但總的來說還是發(fā)展落后。所以,提高文化水平同樣是高等舞蹈教育面臨的難題。其三,中國的舞蹈教育相對封閉,沒有走出去,也沒有引進來。其實中國舞蹈教育已經形成特色和體系,許多高校培養(yǎng)的學生在國際舞蹈比賽上都取得過優(yōu)異的成績。但是,由于缺乏媒體渠道的宣傳,國外來中國學習舞蹈的學生很少,中國舞蹈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較小。同樣,中國舞蹈走出去的人也相對較少,很少有舞者能將國外先進、前沿、流行的舞蹈文化引進來,以此豐富中國高等舞蹈教育的內容。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相關人才的匱乏,缺少走出去、引進來的媒介人,很難讓中國接觸國外優(yōu)秀的舞蹈文化,也很難讓中國優(yōu)秀的舞蹈文化走向世界。
中外舞蹈教育透析課程就像是一扇窗,通過一門課程難以解決中國舞蹈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但這扇窗子為我們提供另一番視野。中外舞蹈教育的差異反映出中外國情、中外文化的差異,而我們需要通過這門課程反思:我們的問題在哪里?國外的優(yōu)勢在哪里?而最重要的就是吸取國外優(yōu)秀的經驗,結合國內實際的發(fā)展,讓中國舞蹈教育更進一步,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