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鈺
摘要:《尚書》是一部記錄堯至秦穆公時期君臣言行及重大事件的史料匯編集,也記錄了早期人民的思想,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周代人的天命觀。周人認為天命不可一味的相信,要有憂患意識,同時還要敬天、敬德、恤民,才能永祈天命。
關鍵詞:《尚書·周書》;天命觀念;敬德恤民;憂患意識
何謂“天”?在古人心中,最初對“天”的理解就是廣闊博大,包羅萬象的概念。《說文解字》解釋其字義為:“天者,巔也。至高無上也,從一而大?!比惶烀^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核心也在轉變,到了西周,“天命觀念”有了明顯不同的體現(xiàn)。周人的天命觀講求天與人的結合關系:天命是渺茫的,國君尚德、民心向背才是現(xiàn)實的。天命不會常在周家,能夠使周王朝鞏固的方法除了敬天之外,還要尚德保民。周人很清楚天命難以得到,也難以保持,因此要以殷商為借鑒,時刻警惕和告誡自己。
一、領崇天道,乃能永保天命
天道就是天運行的規(guī)律,領崇天道就是要順從天運行的規(guī)律,就是要遵天命,重德治,順民心,即敬天,敬德,恤民。
敬天,君王之民受命于天,所以敬天是保有天命的首要條件。《周書·洪范》一文是武王滅商之后,向箕子咨詢治國之道,箕子在武王面前闡述了九條法則,即所謂的“洪范九疇”。全篇為殷商治國之理,詳細的記錄了九條大法及其具體操作的方法。文中記載,箕子:“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睆娬{了統(tǒng)治者與天的關系,帝王治理天下的九條大法是上天所賜,得之則昌,失之則亡,而得失亦是由上天所掌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殷人眼中,天下一切,包括國家存亡,也都被神圣的上帝所主宰,足可見其天命觀的絕對性。
夏商因不敬德而亡國,故周人以夏為鑒,以商為鑒,敬德,修德,“德”在周人的天命觀中有了重要的地位?!渡袝ぞ龏]》有云:“不知天命不易,天難諶,乃其墜命,弗克經歷,嗣前人恭明德?!币馑际钦f他們的子孫后代大多都在家安逸享樂,不能恭敬上天和下民,不知道天命的來之不易,上天的不可信,于是就會喪失天命而不長久,他們必須繼承前人,恭敬明德,才能永保天命?!渡袝ふ僬a》中的:“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即總結歷史經驗,勉勵成王要以夏為鑒,以商為鑒,這二國的天命不長都是因為不敬德,故要敬德,以祈永命。
恤民,愛民是周人領崇天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民”在周人天命觀念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周人的天命觀中,上帝已非唯一力量,天人關系已經有了變化:焦點由“天”轉向了“人”,執(zhí)政不僅要“敬天”、“敬德”,還要“保民”?!渡袝た嫡a》有云:“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周公諄諄教誨康叔:天命不可耽溺地相信,只有盡心盡力地保護百姓,才能配天命。周人對天命無常的認識以及懂得用“敬德、保民”的方法來獲得天命的長久,充分體現(xiàn)了人的覺醒和民的重要性,較之于虞夏商一味尊天、順天的天命觀,這是一次重大轉變,這就使人們從盲目的天神崇拜的蒙昧主義中獲得了某種解放,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的自主活動,促進了以神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歷史性過渡。
二、天命無常,要有憂患意識
夏時并沒有認識到天命無常,帝王從接受天命的那一刻起直到自然退位,中途不會有任何被取代的可能性,他們認為天命是恒久的。而周見證了夏、商代衰落的過程,才逐漸認識到天命并不固定在某個人、某個家族或某個國家身上,天命是無常的。同樣天命是不會常在周家的,能夠使周王朝鞏固的方法除了敬天、敬德、保民之外,周人還要時時刻刻有憂患意識。
《召誥》記錄召公的勸誡之詞“唯王受命,無疆惟休, 亦無疆惟恤。嗚呼!曷其柰何勿敬!”意思是說, 周王承受了天命,無限美好,也無限憂患,一定要切記謹慎!周公同樣勸誡成王要居安思危?!稛o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周公在還政成王后,作《無逸》,在此強調的先王(文王)之德,就是提醒嗣王成王要像文王一樣能敬祖尚德,仁慈愛明,不沉湎于游逸之樂,明白天命無常,要有憂患意識?!毒普a》是戒酒詞,在誥辭中,周公針對殷商故地飲酒之風日盛,告誡康叔在衛(wèi)國實行戒酒令,禁止臣民過分沉溺飲酒,“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奔床欢囡嬀?,才使周能夠代替殷商大命。“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爾大克羞耇惟君,爾乃飲食醉飽。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敝芄璐藦娬{反省的重要性,提醒各級長官,唯有長久地反省自己,才能使行為合乎道德。這充分體現(xiàn)了周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尚書·大誥》中:“天休于寧王,興我小邦周;寧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周人認為是老天爺讓他們小邦周興起,因而嘉美文王,賜予他天命,并非他們有意篡奪殷商權力。他們教導殷商民眾時,用“侯服于周,天命無?!眮戆矒崴麄?,要他們“永言配命,自求多?!?,也就是在教導他們,天命無常,既然自己的族群不被天所恩賜,就要接受天命的安排,服從周的統(tǒng)治。“侯服于周”正是因為“上帝既命”“天命糜?!薄R虼?,“天命糜?!辈荒鼙硎局苋瞬幌嘈派咸欤遣豢梢韵嘈派咸焓遣蛔兊?。天命不會永遠給予一姓人群,這事實上是種天命轉移論。這也和《尚書·康誥》中的“惟命不于常”、“天命糜?!钡恼f法很好地對應起來。
三、結語
總之,周人的天命觀念是慎刑、敬鬼神,并以德行或民情為核心。在周代,天的地位逐漸降低,人的地位逐漸抬高,人們不再一味地迷信天,而是注重人的德行,努力,他們時刻提醒自己要以文王為榜樣,只有做到敬天、敬德、保民,才能永久地保有天命。周人也明白天命不易、天命無常,天命無常的原因不是上天不想讓天命恒久于某個家族或國家,而是人們自己不義的行為招致了禍害,惹怒了上天,上天才將天命轉移走。所以他們時刻都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故周人這種敬德恤民、居安思危的天命觀較之虞夏商時期的天命觀有著很大的進步。這種天命觀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它開啟了天命觀與民本的萌芽,給后世造成了許多影響,是后世許多政治思想的源頭。
參考文獻:
[1]曾運乾.尚書正讀[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4]唐明偉、黨珊.《尚書》之天命觀解析[J].前沿.2007(7).
[4]曲靖涵.《尚書·周書》中的天命觀與憂患意識[J].古今論衡.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