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 郭理
關鍵詞:新媒體;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19)18-0038-04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不僅僅體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還應滲透于各學科的課程教學之中。
新媒體為學生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學生的自主性與個性化得到了較好的滿足,學生對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時代,如何探究信息技術課程的德育滲透方式,將教學內容鏈接生活實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知行合一是一個有意義的課題。
一、新媒體時代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影響
新媒體即“數(shù)字化互動式新媒體”[3]。新媒體的特征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有著重大的影響,具體見圖1。新媒體技術上是數(shù)字化的,減少了信息的存儲空間,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新媒體的內容是豐富的,豐富的信息內容擴展了人們的知識領域,使其可以獲取廣泛的新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新媒體的主體是平等和自由的,每個人都有發(fā)表言論的機會。新媒體形式上具有多樣性和交互性,促進了信息交流以及話語權的下移,這是傳播過程中一個重大的突破[4]。
新媒體的語境是虛擬的,每個人都可以平等自由地在虛擬的世界暢游,但其虛擬性也易模糊虛擬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界限,導致出現(xiàn)沉迷網絡的情形,因此教師應明確虛擬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界限,讓學生分清虛擬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從而增強自覺抵制不良網絡誘惑的能力。新媒體的服務是個性化的,可以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需求,促進社會的個性化發(fā)展。此外,新媒體的信息源是隱蔽的,也為辨別信息的真?zhèn)卧黾恿穗y度。
新媒體話語權的下移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具有發(fā)表言論的機會,在進行信息表達的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以及社會融入感。而新媒體服務的個性化與共享性為學生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學生可以根據(jù)所需選擇知識,滿足其個性化的需要。
同時,學生會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反感枯燥乏味的知識性教學,因此作為信息技術課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德育,說教的形式往往會適得其反,會使學生認為網絡道德規(guī)范只是一個擺設。這必然會影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需要選取符合時代特征與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緊密的案例作為教學內容,言傳身教,發(fā)揮網絡教學優(yōu)勢,在課程教學中如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發(fā)表符合社會價值取向而又不泯滅學生個性的方式正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二、教學理念:“造人”與“成人”
教育本質——“教育即生成”[5]。生成具有兩種理念:造人和成人。“造人”是指教學要像塑造雕塑一樣去培養(yǎng)人,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極大地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成人”是一種崇尚自由生成的理念,強調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促進學生成長為健康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
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認為人是主體的人,人的自由與超越是人存在的根本,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追尋自由,不斷超越之前的自我,使每個學生的最大潛力得到發(fā)展?!俺扇恕苯缍ǖ撵o態(tài)教育是習慣,動態(tài)教育則表現(xiàn)為超越。因此,本文認為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提倡通過引導性的教學來實現(xiàn)受教育者本真?zhèn)€性的回歸,引導學生自發(fā)地改變。
新媒體時代為促進學生成人的教學理念提供了更加包容寬廣的環(huán)境。新媒體的自由性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了自由的環(huán)境,內容的豐富性為學生超越之前的自我提供了可能,服務的個性化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開拓了新的路徑,新媒體的交互性重塑了人們交流溝通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改變了人們的思維與交往模式。
信息技術課程與信息化社會生活緊密關聯(lián),信息技術已成為信息時代的必備技能。因此,筆者對信息技術課程進行了分析,具體見圖2。信息技術課程由信息技術的知識概念、軟件的應用技能以及網絡道德等部分構成。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應用軟件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引導學生獲得對海量信息的辨別、抵抗不良信息誘惑的能力,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進而可以寓德育于行為習慣,學生能以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流。
本文認為信息技術課程應著重于學生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自主進行實踐,并在實踐的過程中自覺規(guī)范行為。因此,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應選擇“成人”的教學理念,使德育以更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方式進行滲透。
三、教學內容:“標準化”與“德性”
1.“標準化”與“德性”的理論論述
新媒體開放性、自由性的特征使其影響力飛速擴大,如今的學生已經是“數(shù)字土著”(Digital Natives)的一代,形成了數(shù)字化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社會交往和互動呈現(xiàn)信息化的特征,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當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已經不能滿足信息化社會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為“課標”)結合了新媒體時代的特征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其中提出了立德樹人的課程價值觀,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了界定以及水平的劃分,作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可衡量的標準[6]。
而這對于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來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突破,但對于情感方面的教學目標而言,仍然很難擁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一般是通過對學生的行為來進行判斷,但其具有主觀性和不完全性。因此,在“課標”與“道德教育”之間確立教學內容是決定學科德育能否自然滲透的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偏向于選擇知識性的教學內容,而避免德性的滲透,以達到不犯錯的一種教學狀態(tài)。或將德育的滲透轉化為簡單的語言傳達給學生,這種德育滲透方式屬于無效的范疇。這種選擇知識性內容的教學稱之為“德性的邊緣化”[7],即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知識居于中心地位,而將道德教育處于邊緣的地位。由于德性邊緣化的出現(xiàn),會將道德行為固定化、規(guī)則化,大大削弱了學生自我的主體性。課程標準只是為教學內容提供了一個框架,信息技術課程德育滲透的方式并不拘泥于標準化,而是具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
2.教學內容中德育的滲透方式
(1)言傳身教,發(fā)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教師是學生德育的引導者,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人格的塑造者,同時也是道德的實踐者和示范者。[8]教師的身教體現(xiàn)了教師職業(yè)的示范性,對于學生品德的養(yǎng)成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正是德育滲透的一個重要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規(guī)范的操作行為來引導學生,將行為操作作為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的滲透。例如在進行計算機操作過程中,教師正確示范操作的步驟,并用言語提示“正確的操作順序可以延長計算機的使用壽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計算機的習慣,以達到愛護設備觀念的滲透。這樣言傳身教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挖掘信息技術內容的德育要素,優(yōu)化教學設計
將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德育要素,通過自然而然的手段呈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學設計的精髓所在。隨著社會的信息化,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十分緊密。這種緊密程度決定了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指向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應用過程中滲透德育。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體會信息的發(fā)布、接收、識別、應用,主動建構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觀念,提高從碎片化的信息中快速提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同時提高信息安全意識。
信息技術課程德育是一種隱性德育,教學內容具有隱蔽性的特征。信息技術課程德育的價值內容一般隱藏于信息技術知識內容當中,這就需要教師挖掘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德育要素,將隱蔽的德育要素滲透于教學內容當中,對教學設計進行進一步的優(yōu)化。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選取實踐類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信息技術課程的德育內容,促進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進一步發(fā)展。這種轉化可以稱為內在的轉化,它與外在的灌輸有本質的區(qū)別。
(3)借助新媒體選擇符合時代特征的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課程標準進行改革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學內容“復古”嚴重,缺乏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因此選擇符合時代特征的教學內容,也是影響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德育滲透方式的因素之一。
新媒體的共享性特征可以提供實時的案例作為教學內容,豐富教學的情境,將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提高了學生討論話題的興趣。新媒體還可以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促進信息的高效傳遞。教師通過新媒體平臺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既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又在網絡活動中建立起一個有效的交流環(huán)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師生平等自由地交流。在新媒體時代,以信息技術為內容和載體,既可以避免知能脫節(jié),又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令學生體會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提高信息社會參與的責任感。
四、教學方法:“灌輸”與“對話”
1.“灌輸”與“對話”的理論論述
這里的教學方法特指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科德育的滲透方法,并不是泛指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課程德育的間接性、隱性德育、滲透式等特征導致課程德育難以實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易將課程德育處于“邊緣化”的位置,或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滲透。灌輸式教學方法強調以封閉、強制的方式傳授系統(tǒng)知識,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自主性,這種教學方法在提倡自由平等以及個性化的多媒體時代是無法被認可的。
對話式教學方法不僅僅是指以對話為主要手段和形式的教學方式與方法,還是一種“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 [5]。對話式教學方法是在借鑒西方對話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各個主體在民主、平等、開放、自由的基礎上進行對話交流,發(fā)生交互作用以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fā)展的教育。[9]
“對話式”教學方法強調教師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更應該強調師生精神層面的交流,可以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驗所得,可以是教師引導學生的探索所得,也可以是學生相互交流溝通所得。在對話式德育滲透方式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教學中的各個要素,以構建開放的、充滿生機的對話式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2.教學方法中德育的滲透方式
(1)講授分析法
現(xiàn)代的講授法是指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述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10]講授法可以直接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保證知識傳遞的基本效能。教師在講授信息技術的課程內容時,應適當挖掘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德育要素,如理想信念、信息交流的價值取向、網絡道德規(guī)范、上網行為習慣等融入課程教學講解中,切忌照本宣科,要增加情境性以及自己的見解,發(fā)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以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同時認真傾聽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這樣的德育滲透方式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滿堂灌”,提高了課堂效率,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對話,促進了師生共同成長。
(2)對話式教學法
對話式教學法是指以教學對話為主要手段和形式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課程德育以對話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滲透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實現(xiàn)以學定教,培養(yǎng)學生獨立、平等、表達、對話、批判與創(chuàng)新等良好的人格品質。
新媒體在技術上為師生對話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障礙,學生在體驗信息技術給人們學習方式帶來的改變的同時,也促使師生交往方式以及師生關系發(fā)生了改變。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組織、積極參與信息交流活動,在交流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平等意識、主動表達的態(tài)度與方式、對話的意識和能力、傾聽與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生成性發(fā)展。
師生可以民主協(xié)商,共同制定信息技術課堂公約,公約內容不僅僅包含課上的行為規(guī)范,還包括課下網上的行為公約。共同協(xié)商會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同時也會增強學生對不良信息抵制的自覺程度。這樣的德育滲透方式大大地加強了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師生之間在知識、思想、情感、經驗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相互交流。
(3)實踐式教學法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發(fā)展性、應用性、工具性等特點,與信息化社會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新媒體的開放性與自由性為學生營造了數(shù)字化的環(huán)境,信息化社會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學生信息技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重點為信息技術的應用,要求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技能并且可以靈活運用。教學難點則為養(yǎng)成使用文明語言進行網絡交流的習慣,遵守網絡道德規(guī)范,提高自律意識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這也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德育內容。信息技術的課程德育將學生的行為作為衡量的標準,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以這種道德規(guī)范要求自己。
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法上可以選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參與信息化社會的交流過程中,體驗信息技術對人們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以辯論賽的形式進行網絡利弊的辯論,學生通過直接參與辯論體驗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辯論式的活動旨在讓學生體會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凡事都具有兩面性,要辯證地看待問題。[11]同時可以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合理利用互聯(lián)網,增強網絡信息安全意識,避免陷入網絡陷阱。
五、總結
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促使人們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改變,信息技術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促使信息技術的課程德育處于重要地位。通過對教學理論的探討以及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的分析,本文認為在新媒體時代應以“成人”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促進學生的生成性發(fā)展;在標準化與德性之間確立教學內容,使新媒體成為信息技術課程德育滲透的一大助力;在教學方法上選取對話式的滲透方式,本著“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理念,根據(jù)教學內容選取適合的教學方法,促進信息技術課程德育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
參考文獻:
[1]申軍紅.基于人本位的學科德育內涵與實施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19(5):46-49.
[2][德]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1.
[3]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6):66-69.
[4]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5):151-157.
[5][德]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14.
[6]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邱昆樹,王小飛,王真.居于中道:學校德育的理性選擇[J].教育研究,2018,39(7):49-53+110.
[8]丁麗娟.學科課堂滲透德育的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9):85-86.
[9]高良堅.論高校思政課1+1對話式課堂建構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創(chuàng)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1):65-70.
[10]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11]李娜.道德與法治課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培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32):11-13.
(編輯:李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