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眾所周知,湖南的簡稱是“湘”,但湖南各地的土語,卻不全屬于“湘方言”。湖南北部有一片面積很大的西南官話區(qū),與湖北的同類方言區(qū)連成一片;湖南東部的條形地帶與鄰省江西一樣,屬于贛方言分布區(qū);而湖南南部則分布著至今無法歸類的“湘南土話”。因此,所謂“湘方言”,其實只是分布在湖南省內(nèi)余下的地方以及廣西省的東北一隅而已。
湘方言分布的面積與使用人口,在現(xiàn)代漢語各大方言里都不算突出。不過這種狹義的“湖南話”還是有些頗具特色的詞匯,比如長沙話不說“腐乳”而說“貓乳”,是因為“腐”在長沙方言中音與“虎”近;湘潭人則把芹菜稱為“富菜”,因為在當(dāng)?shù)赝猎捓铩扒邸迸c“窮”同音。相比之下,意為“倒酒”的“篩酒”一詞,分布范圍就不局限于一城一地了。
為什么湖南人要把“倒酒”說成“篩酒”呢?這要先從古代楚國的酒說起。古代楚地飲酒之風(fēng)盛行,酒是當(dāng)?shù)氐闹饕嬃现?。春秋時期的楚莊王攻宋時,隨軍攜帶大量酒肉,以致“廚有臭肉,樽有敗酒”;楚國統(tǒng)帥子反甚至因為醉酒而吃了敗仗,只能引咎自殺。不過古時候的酒,與今天有所不同。早期的釀酒工藝尚不成熟,釀造時間短,酒化程度低,酒的質(zhì)量也不高,釀好之后,往往是汁滓混合在一起,飲時須先過濾。白居易在《問劉十九》一詩里所說的“綠蟻新醅酒”,意思就是新釀出來的米酒還未過濾,酒面上泛起了一層綠泡。
“除去酒滓,把酒濾凈”這個動作,古代叫做“釃”。這個字過于生僻,因此后來也俗寫成了“篩”?!都t樓夢》第六十三回里寫道,“兩個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篩酒”。其中的意思顯而易見:兩個人隔著火盆,面對而蹲,把原釀之壇傾倒篩濾進另一清汁壇中。也許這種篩濾要重復(fù)多次,以求酒汁清澄而不含滓。
元代以后,出現(xiàn)了經(jīng)過發(fā)醇、蒸餾后制成的“燒酒(白酒)”,不需要“篩”這個流程了,于是“篩酒”增添了新的詞意——倒酒?!督鹌棵吩~話》里潘金蓮與武松的對飲就是這樣,“婦人又篩一杯酒……武松卻篩一杯酒,遞與婦人……連篩了三四杯飲過?!庇捎谶@種不需要“篩”的“燒酒”,在清朝中后期才盛行開來,所以“篩酒”在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內(nèi)既指“篩”這個流程,又指倒酒。
有趣的是,在通語里,“篩酒”的用法并沒有延續(xù)下來,在書面語里,它被“斟酒”取代,在口語中,它也為“倒酒”代替。反而是在素來喜好飲酒的湖湘之地,至今仍然作為鮮活的口語“活”在民眾的方言之中(不過并不局限于湘方言),這或許也是一個“禮失求諸野”的極好例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