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蓉 劉淑梅
摘 要 在我國學界的主流觀點中,《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寧的形象多為虛偽、刻板、殘酷、冷血的“官僚機器”,其人物形象中的這些極其負面的因素是造成安娜悲劇命運的關鍵;然而在這部宏偉巨著中,無論通過安娜、沃倫斯基及其他次要人物的直接“表白”,亦或是卡列寧個人的心靈變遷中,都不難找到對卡列寧人格、道德的贊美之詞。筆者認為人是集多面性和復雜性于一體的生物,在看到卡列寧身上的僵化刻板的一面的同時,不應忽略其人性中的閃光點。因此本論文將從多個方面對卡列寧形象中的正面因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 卡列寧 正面性 托爾斯泰主義 復雜性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14
Unexhausted?Natural?Currents
——?On?the?Positive?Character?of?Karenin?in?"Anna?Karenina"
NIE?Rong[1],?LIU?Shumei[2]
([1]?School?of?European?Studies,?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Tianjin?300202;
[2]?International?Education?College,?Heilongji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150022)
Abstract In?the?mainstream?view?of?Chinese?academic?circles,?the?image?of?Karenin?in?Anna?Karenina?is?mostly?a?hypocritical,?rigid,?cruel?and?cold-blooded?"bureaucratic?machine".?These?extremely?negative?factors?in?her?characters?are?the?key?to?Anna's?tragic?fate;?however,?in?this?magnificent?work,?whether?through?the?direct?"confession"?of?Anna,?Warrenski?and?other?minor?figures,?they?are?also?the?key?to?Anna's?tragic?fate.?Or?in?Karenin's?personal?spiritual?changes,?it?is?not?difficult?to?find?words?of?praise?for?Karenin's?personality?and?morality.?The?author?believes?that?human?beings?are?a?kind?of?creature?which?integrates?multifaceted?and?complex.?While?we?can?see?the?rigid?and?rigid?side?of?Karenin,?we?should?not?neglect?the?shining?point?of?his?human?nature.?Therefore,?this?paper?will?analyze?the?positive?factors?in?Karenin's?image?from?many?aspects.
Keywords Karenin;?positivity;?Tolstoyism;?complexity
拜讀過許多前輩關于《安娜·卡列尼娜》中各個主人公的形象分析的文章或著作,對于卡列寧的形象認識基本可總結為——安娜作為整個社會制度和觀念體系的犧牲品,其悲劇命運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其丈夫——上層官僚體制下的“機器”、“死尸”卡列寧的推波助瀾。似乎他在人性、倫理道德、家庭、婚姻各個方面一無是處。在張興宇老師著《列夫·托爾斯泰的自然生命觀研究》中有這樣一句較為精辟的語句作為對卡列寧形象的概括:“虛偽、保守、刻板而又官氣十足的卡列寧,只不過是一架維護官僚體制運行的機器,在這個人身上,顯而易見,缺乏一種人之為人應然的東西。他原本的那種自然本性已經為這種體制、上流社會的習氣腐蝕殆盡了?!盵1]當然,對于這個評價筆者無法反駁卻也不敢完全茍同。比起麻木不仁、冷漠無情這樣的字眼,筆者認為“極度理性”更為準確。在當時俄國的大時代背景下,在極端理性的背后,卡列寧有他的真實和無奈;同時,其身上的諸多閃光點我們不能采取無視的態(tài)度。黑格爾曾說:“每個人物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奔葹槭澜?,則不可能單調一色,必有其復雜性和多面性,接下來將著重筆墨于分析藏在大眾視野背后的、一個“正面”的卡列寧。
1?“不善表達”的愛情守護者
首先,不能否認卡列寧身上有著極強的時代及社會局限性。他身為當時的“朝廷重臣”,每日將自己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處理事務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自然卡列寧放在妻子、兒子、家庭上的心思相對較少,但絕不能說卡列寧對安娜絲毫沒有感情。安娜在從莫斯科返回彼得堡后,卡列寧興奮地去火車站迎接自己的妻子,“是的,如你所見,這是一位專情的丈夫,和結婚第一年同樣專情,由于思念你而憔悴?!币粋€近五十歲的中年男人,甜言蜜語對他來說顯得幼稚、格格不入,山盟海誓也像小孩子間才會玩的游戲,他對安娜的愛沒有張揚,沒有浪漫,有的只是一點一滴。然而問題就出現在他表達愛的方式與安娜內心對愛的描繪之間千差萬別。
因此,筆者認為,安娜與卡列寧悲劇婚姻的破裂,二人固有的性格差異為其一,而由于巨大的年齡差異所造成的代溝這一點同樣不可忽視。安娜在不諳世事時,在姑媽的安排下嫁給卡列寧。起初的她在姑媽的倫理教育下本分地履行著一個妻子、一個母親的義務和責任。在遇到沃倫斯基之前,她恪守婦道。即使有卡列寧的下屬向她求愛她都沒有答應,甚至當做一個笑話講給卡列寧聽。所以直到遇到沃倫斯基,她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賢妻良母,一個無論從外表還是品行都與托爾斯泰的“婦女觀”無比契合的女性。但是幾年后,等到安娜完全成長為一個懂得情愛、渴望浪漫、風姿綽約的成熟女性時,二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日趨顯現。面對情感長期無法得到滿足,她勃勃跳動的心和不甘平淡的靈魂再無法被禁錮,她渴望激情,渴望浪漫,渴望丈夫溫柔的撫愛和關切,她并沒有錯。而卡列寧,一方面把大部分心力放在仕途上,建功立業(yè)是他的人生方向,“他的思想和行為也已經形成了一種適合于官場的固定模式,看待人們高傲的觀方觀點和自負的教育人的態(tài)度,使卡列寧不能正確地評議生活中人的心理上復雜的現象?!盵2]導致他忽略了家中長期被冷落的妻子;另一方面此時的他早已年過不惑,生理上的差異使他無法了解年輕妻子內心的渴求與欲望。試想,一個近五十歲的男人飽經世事,在官場中處理復雜的公務和人際關系,身心疲憊之外已無再多的精力放在風花雪月上,或者說他已過了年少多情、纏綿繾綣的年紀,歲月將少年時甜言蜜語的浪漫打磨成了中年男性的成熟穩(wěn)重。但這一切別人似乎都無法理解。正如赫拉普欽科所說:“卡列寧具有誠摯的感情和迸發(fā)的熱情,雖然這樣的感情很少表現出來?!盵3]
身居高官卻沒有朝三暮四,得知妻子出軌卻沒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面對安娜一再的執(zhí)迷不悟卻選擇用愛和包容來化解一切。這足以見得卡列寧并非冷漠,而是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理性維護著這段充滿不確定和威脅的婚姻,守護著自己的愛人?!翱袑幨莻€可悲的丈夫,他的可悲在于他無法理解安娜被愛情喚醒的自我意識,無法給予妻子一種真正富有生氣的生活?!盵4]
2?感情細膩的“獨行者”
卡列寧冷靜理表面智,“生人勿近”,實則也有不為人知的細膩情感。作家在對卡列寧的描述中曾寫道:“看到眼淚他就會激動起來,完全喪失了思考力?!痹诘弥拮映鲕壓?,卡列寧盡管“心中已對她非常憤懣,卻同時感覺到那種精神錯亂如同潮水般涌來,這是他一見到眼淚便必定會產生的情況……”試問,一個內心麻木不仁、冷血無情的人會允許這樣的“精神錯亂”讓自己手足無措嗎?不會。他征戰(zhàn)官場多年,見慣了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早該練就了一幅“刀槍不入之身”,但他沒有。外表冷漠的他何嘗沒有自己內心的柔軟,再堅強的男人在面對至愛的背叛也變得脆弱不堪。
“正因他的心被折磨得千瘡百孔,人們才會對他冷酷無情。他覺得,人們要毀掉他,就像一群狗要咬死一只受盡折磨,尖聲嚎叫的狗一樣。他知道,從人們的撕咬下得就得唯一辦法就是掩藏起自己的傷口?!边@里,卡列寧意識到自己是完全孤獨地承擔著痛苦,這更加深了他的絕望。他像一個正常人一樣,從這場失敗的婚姻和妻子的背叛中體會著孤獨、絕望、折磨、煎熬……
“我的境況太可怕了,我哪兒都找不到支持,就是在自己心中也找不到……”這一心理描寫將卡列寧內心的脆弱絕望淋漓盡致地展現開來。設想面對這一切的是一個真正麻木不仁、冷血無情的“死尸”,他也許會難過,會憤懣,但絕不會像嬰孩般無助甚至絕望,他只會用更殘忍的手段變本加厲的還給傷害他的人。我們常說,沒有感情才能百毒不侵。而對于卡列寧來說,所謂官銜、名利就像一幅堅硬的盔甲,讓他看起來無懈可擊,然而那層盔甲守護的卻是他最軟的、情感缺失的內心。而這一切將他筑起的圍墻摧毀,柔軟的內心灑落一地。此時的他,就像一個沒有防備,沒有武器的兒童,任憑瑣事、輿論、蔑視、孤獨、敵意一點一點侵蝕……
3?“熱愛”事業(yè)的為官者
卡列寧使一個為官清廉、不徇私情、真正熱愛工作的人?!肮賵鋈鐟?zhàn)場”、“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這兩句話放在卡列寧身上再合適不過?!鞍⒘锌酥x·亞歷山大羅維奇有許多這樣那樣的人,他可以請他們吃飯,請他們參與他感興趣的事情,請他們庇護某個求情的人,同他們坦率地評論其他人和最高政府的行為,但是和這些人的行為只局限在固定的通常事件和慣常的范圍內,不能超越……”顯然,卡列寧在公與私之間有一條清晰的界線,這是他為人繼而為官的原則和底線。除了自己以外的那個“家庭”,除了束縛他的公務,除了讓眾人敬仰的地位和權勢,他幾乎一無所有。在當時俄國社會的大染缸中,清正廉潔就是一意孤行,而卡列寧寧愿選擇孤獨,也不同流合污。
安娜與沃倫斯基私奔后,卡列寧肩負起了照顧和輔導兒子的重任。有一次卡列寧獲得勛章后,謝廖沙欣喜萬分,為父親感到驕傲。而卡列寧卻一臉嚴肅的與兒子說道:“我希望你明白這一點,這就是,假如你將來工作、學習是為了獲獎,那么你就會感到工作是痛苦的,而當你熱愛工作而工作,你就會在它里面為自己找到獎賞。”且不說在兩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試問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又有幾個人能真正領悟這樣的真諦,真正拋棄名利地去熱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呢?卡列寧是這樣教導兒子也是這樣身體力行。又有多少人在利益和熱愛中能夠堅守后者、不忘初心呢?心在浮躁的社會中更難得平靜,在金錢利益的驅動下,在現實殘酷的打壓下,恐怕也沒有人敢停下轉動的齒輪,去思考“熱愛”與否,“熱愛”兩個字仿佛太沉重……從這個意義上講,卡列寧是一個為人高尚的“清官”。
4?“托爾斯泰主義”的承載者
在托爾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對現實的無情批判以外,還熱切宣揚悔罪、拯救靈魂、禁欲主義、“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觀點,宣揚一種屬于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博愛”思想,人們稱之為“托爾斯泰主義”。[5]作品的重中之重便是“托爾斯泰主義”,而卡列寧可以說是“托爾斯泰主義”最鮮明的承載者。當他的婚姻、家庭從為上流社會人人嫉妒的楷模淪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和丑聞時,他無法接受,甚至感到痛苦和絕望,但他卻沒有過多斥責安娜和沃倫斯基,并且很快地否定了用決斗的方式懲罰沃倫斯基犯下的罪行的想法,在他漸漸撥開絕望的迷霧時,他也正慢慢走上寬容與原諒之路。
“我把一切保持原樣。我給了她改過的機會,我盡力挽救過她??墒?,怎么樣呢?她連一個最低的要求——保持體面——也不能做到?!薄拔覟檫@個女人已經做到了一切,而她把我所做的一切都踐踏在她與生俱來的一堆淤泥里?!薄拔也皇且粋€惡人,我從來沒有憎恨過誰,而我要拿出我靈魂里的全部力量來憎恨她,我甚至無法原諒她,因為她給予了我這么多傷害,我實在太恨她了!”對于一個上流社會的人來說,“面子”、“聲譽”對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一個幸福的家庭,美麗的妻子,這些都曾是卡列寧捧在手心引以為豪的東西??墒且凰查g,他成了一個孤家寡人,曾經的美好與他漸行漸遠。我們無法想象,對于一個男人來說,這是何等的痛苦。用卡列寧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一生中最沉重最痛苦的回憶”。聲名顯赫淪落為顏面掃地,他難道不該恨嗎?換作任何一個男人,應該都無法容忍自己妻子的背叛吧!但是卡列寧的“恨”似乎轉瞬即逝:“他這時并沒有想到那些他畢生力求遵循的,要求他寬恕和愛自己敵人的基督教規(guī);但是一種愛敵人,寬恕敵人的快樂情感正充滿著他的靈魂……他像個孩子一般失聲痛哭了……”他時刻謹記著自己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應遵守的基督教義。正如彼得所說:“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比粲猩系鄣膼墼谛闹?,就能如上帝待我們這可憐的罪人一般對待那些犯錯的人,接納他們,包容他們,安慰他們,鼓勵他們。寬恕讓他體會到了如孩童般純凈的快樂。如果褪去那層官場上的戰(zhàn)袍,卡列寧又豈不是一個純潔簡單的人?
作品中對卡列寧諸如此類的心理活動及細節(jié)描寫不勝枚舉,處處體現著他如何忍辱負重,在這段痛苦的事件中為自己的內心尋找出口。使卡列寧的情感及個人品質得到最大升華的還是在他接到安娜發(fā)來的電報:“我快死了;我求你,我懇求你回來。得到你的饒恕,我死也瞑目?!笨吹竭@份電報后,他在真與假、信與不信之間搖擺了很久,但卡列寧還是不顧路途遙遠,舟車勞頓,風塵仆仆地趕回彼得堡看望安娜。而當卡列寧聽到將死的安娜的懺悔和對自己的真情告白時,卡列寧卸下了長久以來沉重的枷鎖,打算以全新的姿態(tài)接納安娜,包括她與別人的孩子時,在他心里,這一頁徹底翻過去了。
“我應當表明我的感情……您知道我已經決定離婚,甚至已開始辦手續(xù)……在開始的時候……我起過報復您和她的愿望。……但是我一看到她,我就原諒她了。原諒讓我感到幸福,這種幸福感又向我啟示了我所應負的責任。我就完完全全的原諒了。人們打了我的臉,我要把另一邊臉也給過去讓人打,人們拿走了我的袍子,我要把襯衣也送給他們,我只懇求上帝不要奪走我的這種原諒的幸福!
我的情況就是這樣,您可以把我踩進淤泥里,可以把我變成全社會嘲笑的對象,而我絕不拋棄她,也永遠不對您說一句譴責的話?!?/p>
一直以來以極度的理性和社會文化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卡列寧用感性卻又是“圣人”般的高尚作出這番表白。史鐵生曾說:“每當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難,立于靈魂一向的企盼,你就回到了生命的零度?!盵6]而此時處于生命零度的卡列寧用純真的初心坦然地破解了上帝給他提出的一個又一個謎面。謎面變化多端,謎底卻亙古不變——善。住在他心里的上帝已經在他的思想感情中醒過來。他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因此不但感到自由、勇氣、生活的快樂,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威力。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反復強調:“要永遠寬恕一切人,要寬恕無數次,因為根本沒有一個人是自己沒有罪,因而可以懲罰或者糾正別人的。”[7]
在聽到卡列寧這番真誠的表白后,甚至于沃倫斯基,一個認為“卡列寧之類保守派為粗俗的、愚蠢的、特別可笑的人們”的翩翩公子,只能“皺著眉頭仰望著卡列寧”,他不能理解卡列寧的感情?!暗撬杏X到,這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對于有著像他那種世界觀的人來說,這甚至是不可企及的”。沃倫斯基感受到了對方的崇高和正直,也反觀了自己奪走他人幸福并且充滿欺騙的卑劣,甚至開槍自殺。而安娜在將死之時,一直呼喊著丈夫的名字。我們可以理解為:一方面,安娜始終對丈夫心懷愧疚,她明白自己對丈夫有罪,她想親口認罪以求無憾;另一方面,也許在這一刻,安娜才徹底意識到,誰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安灰J為我很奇怪吧,我還是跟原先一樣……但是在我心中有另外一個女人,我害怕她。她愛上了那個男子,我想要憎惡你,卻忘不掉原來那個她?!⒘锌酥x不會拒絕我的。我會忘記,他也會饒恕我……他真是個好人啊,他自己還不知道,他是個多好的人呢……您說他不會饒恕我,那是因為您不了解他。誰也不了解他,只有我一個人……”安娜在此意識到出軌和自身所作所為在宗教和道德意義上的罪錯,這種罪錯使他的心靈焦灼不安。在宗教力量和道德力量的驅使下,作為懺悔主體,“將自我推入到心靈的審判臺,尋找良心的自慰也通過對責錯的懺悔而達到良心的安寧。”[8]
5?結語
托爾斯泰自己曾說:“有一種極為常見而且流傳很廣的迷信,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和確定的品性,認為人有善良的,有兇惡的,有聰明的,有愚蠢的,有精力充沛的,有冷漠疲沓的,等等。其實人不是這樣。……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切人性的胚胎,有的時候表現這一些人性,有的時候又表現那一些人性。他常常變得不像他自己,同時卻又始終是他自己。”[9]同樣,在看待卡列寧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否認在卡列寧的形象中,受到時代和社會局限性的制約,在一定程度上過于死板教條,有一些優(yōu)柔寡斷,由于過分看重事業(yè)而忽略家庭、忽略孩子的成長教育,且不乏利己主義思想。但是,人有多面性。再多的缺點亦不能掩蓋其人性的閃光點:忠貞不二、情感細膩、熱愛工作、寬恕于人等;而安娜作為一個托爾斯泰理想的女性形象,因破壞了善的永恒規(guī)律,打破了上帝與人之間的平衡法則,而孤獨無依,走投無路,因而必將走向毀滅。
基金項目: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文化生態(tài)視野下的俄羅斯莊園文學研究”(項目編號14BWW031)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 文中《安娜·卡列尼娜》文本均引用自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智量,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
參考文獻
[1] 張興宇.列夫·托爾斯泰的自然生命觀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 郭亞坤.再論《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寧形象[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03).
[3] 轉引自楊正先.《安娜·卡列尼娜》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會科學出版社,2017.
[4] 韓霞.傾斜的人生天平:卡列寧形象的另一種解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5]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
[6] 史鐵生.我與地壇:插畫版[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7] 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文集(第十一卷)[M].汝龍,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8] 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9] 列夫·托爾斯泰.復活[M].汝龍,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