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 施國春
摘 要 近年來,隨著學生攻擊性事件越來越多,學術界開始對學生攻擊性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社會認知視角下的攻擊性理論分別從:攻擊性社會信息加工模型、攻擊性腳本理論、攻擊性一般理論、攻擊性認知新聯想理論、攻擊性綜合認知模型,從這五個理論視角出發(fā)對社會認知視角下攻擊性進行了理論研究及文獻綜述。
關鍵詞 攻擊性 社會認知攻擊性理論 綜述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31
A?Review?of?Aggressive?Theory?and?Research
LIU?Lu,?SHI?Guochun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Bohai?University,?Jinzhou,?Liaoning?121013)
Abstract In?recent?years,?with?the?increasing?number?of?student?aggression?incidents,?the?academic?community?began?to?conduct?a?lot?of?research?on?student?aggression?theory.?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cognition,?aggressiveness?theories?are?divided?into?aggressive?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model,?aggressive?script?theory,?aggressive?general?theory,?aggressive?new?association?theory?and?aggressive?comprehensive?cognitive?model.?From?these?five?theoretical?perspectives,?theoretical?research?and?literature?review?on?aggressiveness?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cognition?are?carried?out.
Keywords aggressiveness;?social?cognitive?aggression?theory;?review
1?攻擊性的定義
目前為止,研究者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攻擊性進行了界定。從行為反應的角度,研究者認為攻擊性即是攻擊性行為。這樣的行為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外在的行為特征。如Buss說:攻擊性概念的界定應該只關注外在的行為表現。(2)具有意圖性。(3)具有傷害性。從情緒的視角,研究者認為攻擊性表現為憤怒、敵意和沖動等情緒特征。如,Bushman認為攻擊性是個體內在憤怒的表達。從認知的角度,研究者認為攻擊性是個體在對外界環(huán)境信息進行認知加工的過程中,表現出對環(huán)境中的攻擊性線索的錯誤加工或者夸大加工的傾向。我國研究者在對攻擊性概念的界定普遍的觀點認為攻擊性是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應的結合?;谝酝难芯空J為攻擊性是個人有目的、有意識和有意圖的對他人帶來傷害或者他物帶來損害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表現。
2?社會認知視角下攻擊性理論
20世紀30年代起,美國心理學家C.Buhler等人就攻擊性概念、類型、影響因素等進行了廣泛研究。到70年代后期,隨著認知信息處理模式越來越成為心理學的理論框架。研究人員也開始試圖采用社會認知信息處理機制來解釋兒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礙,包括攻擊性行為。80年代后,社會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注意,成為解釋青少年攻擊性的主要理論模型,在很大程度上,研究者從早期對攻擊性的理論解釋過渡到了理論模型建構和驗證,如,Dodge提出的“社會認知模型”。21世紀以后,攻擊性理論模型的建構日趨完善、綜合。Anderson等人提出的一般攻擊模型,考察了人格特征、情境與多種認知加工過程對攻擊性的共同影響。Wilkowski等人提出綜合認知模型,該模型從更綜合化程度上建構了多個因素對攻擊性的影響。
2.1?攻擊性社會信息加工模型
攻擊性社會信息加工模型嘗試描述個體對特定環(huán)境信息的認知加工步驟,這些步驟恰是個體對社會環(huán)境的應對策略和行為,該模型也試圖弄清楚具有攻擊性和不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和青少年在信息加工步驟上存在著何等的差異。攻擊性社會信息加工模型將個體的社會信息加工過程分成6個階段。
第一階段,注意與編碼。Crick和Dodge認為個體對特定情境信息的編碼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實證研究表明,具有攻擊性的兒童比不具有攻擊性的兒童更多的關注社會活動中的攻擊性信息。第二階段,問題情境解釋。結合環(huán)境的信息,個體對特定問題作出解釋。研究表明,攻擊性傾向的兒童他們在進行因果分析的時候更多地依賴過去自己相似情境下的經驗而非事情真相。第三階段,確定目標。目標是個體想要達到的狀態(tài)或者事情的結果。第四階段,搜尋反應。搜尋反應階段是針對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在認知水平上產生一個或多個行為策略,也就是個體在頭腦中產生的可供選擇的解決問題的主意或者策略。第五階段,決定反應。決定反應是個體對行為策略進行評估找出最佳的問題解決策略的過程。第六階段,實施反應。社會認知信息處理模型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在信息處理的每個階段,個體都能夠讓自己的思路再次返回到前一個階段并且對前一階段的信息處理進行反思和再思考。
社會認知信息加工模型雖然被描述成相繼時間的信息加工過程,但如Crick和Dodge所說,一個人在進行社會信息處理時可能多個過程或者階段同時進行,比如,在對社會信息編碼的時候,個體也有可能對社會信息作出解釋;在對社會信息作出解釋的時候,個體也會產生行為目標;當他們還在明確行為目標的時候,他們也可以直接從長時記憶中獲得應對策略,進而找到合適地解決問題的方法。
2.2?攻擊性腳本理論
Huesrnann認為攻擊性個體之所以表現出攻擊性是因為個體在人生早期獲得了攻擊性腳本,并以此作為行為指導的結果。攻擊性腳本的獲得和保持是觀察和實施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學習過程,是攻擊性行為和情境交互作用不斷累積而形成。攻擊性腳本的形成過程包括腳本的編碼、保持和儲存過程。攻擊性腳本的獲得過程包括腳本編碼、演練、檢索和評估。
(1)腳本編碼和演練。個體在對攻擊性進行編碼時,他首先觀察他人的行為,注意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場景,即什么情境會發(fā)生攻擊性行為。因此,有特殊顯著線索的攻擊性腳本更容易被編碼。為了能在記憶中保持中攻擊性腳本,個體可能要不間斷的對該行為腳本進行演練。演練可以有不同種形式,如,回憶、想象和角色扮演等。
(2)腳本評估。腳本評估對于腳本的編碼、保存、檢索和使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行為腳本的評估存在三個相互聯系的成分:個體有足夠的能力預測行為腳本使用的后果;個體對攻擊性腳本執(zhí)行能力的判斷;腳本評估最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內部的行為規(guī)范。
(3)腳本檢索。并不是所有儲存在記憶中的腳本都被檢索出來,在實施腳本之前,兒童將對腳本進行再次評估,考慮當前被檢索出來的腳本是否符合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實施該腳本之后所帶來的行為后果。
2.3?攻擊性一般理論
Anderson?和Bushman提出一般攻擊模型該模型,主要包含三部分:輸入、過程、和結果。
(1)輸入。輸入是指導致個體產生攻擊性的人格因素和情境因素。人格因素是與情境因素相聯系的所有的個體特質或者特征。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具有跨時間和跨情境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人格的一致性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個體使用的圖式、腳本和其他知識結構。人格特征包括特質、性別、態(tài)度、行為和認知腳本、信念、價值觀、長期目標等。
(2)過程。輸入因素是否能誘發(fā)個體的攻擊性取決于個體的內部狀態(tài)。內部狀態(tài)包括認知、情緒和喚醒和相互聯系。
(3)結果。結果過程是對個體內部的認知、情感和喚醒信息的加工過程。它包含了幾個復雜的信息加工過程,既有信息的相對自動化的加工,也有深思熟慮的高度控制的信息加工。自動化的加工過程稱為“即時評價”,控制加工過程稱為“重新評估”。
一般攻擊模型對以往較微觀領域的攻擊性理論進行了整合,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更加的簡潔明了;包含了更多誘發(fā)個體攻擊性的因素,如情感、認知和喚醒等;對個體攻擊性的干預提供了更全面的視角,能夠為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育兒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決策咨詢建議;更具綜合性和宏觀性。
2.4?攻擊性認知新聯想理論
Berkowitz在挫折—攻擊理論和腳本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攻擊性認知新聯想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身心存在著一個情緒、認知和行為彼此相互密切聯系的聯合網絡,聯合網絡中的任何一個結構或者部分被激發(fā)都會沿著網絡鏈激活聯合網絡中的其他結構或者部分。激活的強度取決于特定的結構之間的關聯程度。比如,厭惡事件或者情境激發(fā)人的消極情緒(煩惱、厭惡等),消極情緒會激活聯合網絡中與之相聯系的思想、記憶、生理喚醒和行為反應等。消極事件—情緒—攻擊性之間就構成了彼此相互聯結、緊密的聯合網絡。高強度的負性刺激或者情緒體驗將最大程度的激活攻擊性聯合網絡,誘發(fā)個體的強烈性攻擊行為。
2.5?攻擊性綜合認知模型
攻擊性綜合認知模型是由Wilkowski提出,該模型認為攻擊性線索認知加工過程中存在著三個重要的過程:敵意解釋、反芻性注意和努力控制。圍繞著上述三個重要認知過程的不同發(fā)展,過程攻擊性綜合認知模型將敵意情境輸入——攻擊性行為輸出的過程詳細的分成三條路線:第一條路線是敵意情境—敵意解釋—憤怒情緒—攻擊性行為和憤怒情緒表達;第二條路線是敵意情境—敵意解釋—反芻注意—憤怒情緒—攻擊性行為和憤怒情緒表達;第三條路線是敵意情境—敵意解釋—努力控制—攻擊性行為和憤怒情緒表達。
(1)敵意解釋。首先,敵意解釋更容易誘發(fā)個體的憤怒情緒和攻擊性行為報告更多敵意解釋的個體也報告了更高水平的憤怒情緒。其次,敵意解釋之所以誘發(fā)攻擊性行為,源于敵意解釋能激發(fā)個體的憤怒情緒。再次,盡管敵意解釋的過程是自動化的過程,但是人為的干預個體的敵意解釋有利于降低個體的憤怒情緒進而減少攻擊性行為。
(2)注意反芻。注意反芻強化了個體的憤怒情緒延長和增強了激惹情境下的個體攻擊性行為。第一,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憤怒反芻與特質憤怒和反應性攻擊相關。第二,反芻注意與選擇性注意相關研究表明,高特質憤怒的個體表現出對敵意信息的選擇性持續(xù)注意,對敵意信息的選擇性持續(xù)注意反過來強化了個體的憤怒情緒。第三,反芻注意使個體很難從敵意線索、敵意情緒和敵意認知等負向狀態(tài)中解除出來。
(3)努力控制。努力控制是有限的認知資源,只有在一些特定情境才被激活,它對情緒有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對早期的憤怒和反應性攻擊性傾向有著有效地抑制。
Wilkowski和Robinson進一步指出在攻擊性綜合認知模型中,實線表明此認知過程對敵意線索的加強而虛線表明對敵意線索的弱化。攻擊性綜合認知模型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該模型考慮到了個體對攻擊性線索自動加工和控制加工過程;該模型認為對敵意情境的自動化解釋優(yōu)先發(fā)生,個體自動化的解釋偏好導致更強烈的憤怒情緒;該模型在反芻和情感反應相關關系等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反芻注意強化了個體自動化解釋偏好,增強了憤怒和反應性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3?攻擊性理論的研究展望
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來看,攻擊性是一個有若干個子系統(tǒng)所組成的,8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社會認知的角度來探討攻擊性行為,從社會認知的視角下探討了攻擊性行為代表了目前攻擊性行為的理論發(fā)展方向。從社會認知理論視角下來看人們預防和控制攻擊性行為應該從認知因素出發(fā),認知的改變是導致行為發(fā)生改變的重要因素。所以從社會認知的視角對攻擊性行為進行研究為攻擊性行為提供了矯治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