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
[摘要]從五個方面分析了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道”,最后得出:老子所謂的“道”完全是一種唯物主義的“道”。
[關(guān) ?鍵 ?詞]哲學(xué);唯物主義;老子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老子所謂的“道”的性質(zhì),即它到底是唯物主義的概念還是唯心主義的概念。為此,作者考察了《道德經(jīng)》全文所提到的“道”的含義,試圖從五個方面的論證加以證明。
《道德經(jīng)》全文共81節(jié),其中大致有36節(jié)提到了“道”;在這36節(jié)中又有大約75次提到了“道”,也就是全文大約75次提到了“道”。本文在論證前先把原文提到的這75個“道”的具體含義搞了個清楚,以此作為論證的基礎(chǔ)。
一、從老子所謂的“道”中的鬼神觀來看待“道”的性質(zhì)
在《道德經(jīng)》全篇75次提到的“道”中,僅有3次提到的“道”與鬼神有關(guān)。第一次是在第四講中,講“道”好像是出現(xiàn)在上帝之前。這一節(jié)主要講“道”是如何博大、深遠,承受著萬物的壓力而不會枯竭;它具有化育萬物的功能,甚至好像是萬物的始祖,只有它好像是真實的存在,而這樣的“道”竟淵源于上帝之前!老子在這里提到的上帝,也就是鬼神,而這鬼神是在“道”之后才有的,可見這鬼神的地位低于“道”的地位,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老子在這里提到了上帝,說他存在,這實際上也就肯定了鬼神存在,就不能說老子是無神論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所說的“道”不是鬼神的道。那么這就可以肯定地說,老子的“道”雖然不是鬼神之道,那么它肯定就是人的道了。
第二次提到他的“道”與鬼神的關(guān)系是在第三十九講,在這一講中,他兩次講到了神。第一次講過去得到了“一”的道理:天得到了“一”的道理就清明,地得到了“一”的道理就安寧,神得到了“一”的道理就靈驗……在這里,首先可以說,老子也肯定了神的存在;其次,神的地位也不高,是在道、天、地之后的,而且神只有得到了“一”的道理才靈驗,如果不靈驗,就會被廢止。所以,這里所提的“道”,也根本不是神魔之道,而是先于天地的物質(zhì)性的道,也就是人的道。
第三次老子提到他的“道”與鬼神的關(guān)系是在第六十講。如果用“道”就可以使鬼怪不能產(chǎn)生神奇,并且使鬼怪不能傷害人;只有圣人才能掌握“道”的原理,在圣人的領(lǐng)導(dǎo)下,人和鬼怪才能兩不相傷??梢?,老子在這里提到的鬼神,也是有鬼神之道、鬼神之德的,而老子的“道”則是圣人之道,圣人運用圣人之道治理國家,鬼怪就不能產(chǎn)生神奇,在這種條件下,圣人的力量是大于鬼神的力量的,最終人的道德與鬼神的道德都各自獲得保全。
《道德經(jīng)》中的“道”就有以上三節(jié)講到了鬼神,而另外70多次提到的“道”談的是與鬼神不相干的東西。由此可見,老子是肯定鬼神存在的,只不過對之只是小存小論或者干脆存而不論。因此,老子講的“道”,都是針對“人”講的,都是人的道。也可以知道,老子的“道”是專門針對客觀事物而講的,講到了主觀性,其也是牢牢依附于客觀事物的。老子的“道”從這一方面看當然就是唯物主義意義上的概念了。
二、從老子所提的“道”的定義和“道”的淵源、產(chǎn)生、運動來看它的性質(zhì)
《道德經(jīng)》開篇就講,所謂“道”,如果僅指可行的道路,就不是它說的永恒的“道”。老子的本意是說:他所謂的“道”雖然不是純指道路,但是這種永恒的“道”也具有供行走的道路的一些特征。那么,老子的“道”更明確的定義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二十五講中,老子講到,有一種混然成一體的東西,它寂寂無聞,無影無形,傲然獨立,從不改變自己,循環(huán)運動而永沒有窮盡,它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源,它就是道,道不僅是大的,它還循環(huán)運動而沒有終止。首先,這個“道”是一種物體,無影無形,人們聽不到、看不到它;其次,它是萬物的根源(淵源);再次,它是一種始終循環(huán)的運動;最后,它是天、地和人的法則。當然,“道”也以自然為法則,在這里老子講“道法自然”,這應(yīng)該怎樣理解?當然不能把這里的“自然”理解為自然而然,道雖然生有天下萬物,怎么又由自然生成?在這里,借德國古典哲學(xué)家黑格爾的一些思維來理解或許會更清楚一些。黑格爾將他的哲學(xué)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邏輯學(xué),第二個部分是自然哲學(xué),第三個部分是精神哲學(xué)。黑格爾講,由邏輯學(xué)向外運動,于是化生成了自然哲學(xué),然后自然哲學(xué)又返回精神,于是就又產(chǎn)生了精神哲學(xué)。這是最基本的一個循環(huán)。然后邏輯學(xué)就從起點變成了終點,而精神哲學(xué)又從終點變成了起點,于是新的循環(huán)又開始了,就這樣無窮無盡地循環(huán)下去。從黑格爾的這種思維來看,“道”也不過是宇宙無限循環(huán)中的一個起點或終點,它生成天、地、人等自然萬物,而自然萬物又會在某個時候生產(chǎn)出“道”,以完成一個新的循環(huán)。這樣理解老子的 “道法自然”或許更有說服力。另外,老子還談到了道是如何生產(chǎn)出萬物的:在第四十二講中,老子說,道生產(chǎn)出了第一個東西,一產(chǎn)生出二,二再產(chǎn)生出三,三化生出萬物,萬物都蘊涵了陰性和陽性兩種因素,二者激蕩產(chǎn)生出一種和氣。這種“道”生產(chǎn)萬物的方式,具有完全的客觀性,是一種真真實實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所以,從以上“道”的定義、淵源、產(chǎn)生和運動來看,“道”確實是一種真實的客觀存在,并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具有完全的唯物主義性質(zhì)。
三、從《道德經(jīng)》提到的“道”的具體含義來看“道” 的性質(zhì)
在《道德經(jīng)》中所提到的“道”的具體含義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道具有道路的特點,并且似乎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道,是可以行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第一講)道,承受各種壓力而作用卻不會枯竭……好像是真實的存在。(第四講)在這里,老子所講的道,雖然不是指道路,但它具有道路的某些特點,與萬物相比,它似乎是更真實的存在。
2.道是道德。至高的善好像水一樣。水善于造福萬物而不爭奪,置身于人類所厭棄的地方,因此水的行為差不多接近道了。(第四講)(后面還要專講道和道德的關(guān)系)
3.道是道路的記號。運用古代的道理,來駕馭現(xiàn)在的事物,就能夠認識遠古的開端,這叫作道路的記號。(第十四講)
4.道是道理。運用古代的道理……(第十四講)古時善于行路的人,高深到不被一般人所認識,因此,人們對他們只能勉強加以形容,后者都是遵行那些道理的人。(第十五講)
5.道是物質(zhì)。道作為一種物質(zhì)的東西,只是恍恍惚惚地存在著,它的里面卻存在有實物,它的里面有信物。(第二十一講)
6.道是一種運動方式。有一種物體是渾然成一體的東西,它傲然獨立,從不改變自己,循環(huán)運行而永沒有窮盡,給它起個字叫作“道”。勉強地命名就叫作“大”,大叫作消逝,消逝叫作遙遠,遙遠叫作反轉(zhuǎn)復(fù)歸。(第二十五講)
7.道是路線。天下有了正確的路線,把戰(zhàn)馬用來耕田送糞;天下沒有正確的路線,戰(zhàn)馬出現(xiàn)在城市郊外。(第四十六講)
8.道是根源,也是生產(chǎn)者。有一種物體是渾然成一體的東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它寂寂無聞,無影無形,傲然獨立,從不改變自己,循環(huán)運行而永沒有窮盡,它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源,給它起個字叫作“道”。(第二十五講)道產(chǎn)生出了第一個東西,一產(chǎn)生出二,二再產(chǎn)生出三,三化生出萬物,萬物都蘊涵了陰性和陽性兩種因素,二者激蕩產(chǎn)生出一種和氣。(第四十二講)
9.道是一種特別的東西。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博大,好像不與其他東西相像。正因為博大,所以不能與其他東西相像。如果與其他東西相像,它就很渺小了。(第六十七講)
以上列出的《道德經(jīng)》全篇所提到的“道”的含義,大致就分為這九類,其中1、3、5、6、8、9皆很明白地說明老子提到的“道”是一種完全真實的客觀存在,這也很明確地說明老子所提的“道”是唯物主義意義上的“道”,所以就不用再多說了?,F(xiàn)在要說明的是另外三種具有主觀性含義的定義,即2、4、7分別是道德、道理和路線。這三個概念雖具有客觀性,但主觀意義也存在。主觀和客觀哪一個更占主導(dǎo)性?這就要對這三者進行具體的考察了?,F(xiàn)在就讓我們集中來考察老子提到的“道”與道德、道理和路線的關(guān)系。
四、老子所提到的“道”與道德、道理、路線之間的關(guān)系
在這里,我們當然應(yīng)從《道德經(jīng)》全文中提到的“道”及其涉及道德、道理、路線之間的具體關(guān)系來談。
至高的善好像水一樣,水善于造福萬物而不爭奪,置身于人類所厭棄的地帶,因此水的行為差不多接近道了,而正因為不與萬物進行爭奪,所以才沒有過失。(第八講)這里老子講水的道德,不與萬物爭奪,置身于人類所厭棄的地帶,這種道德是至高的,差不多接近道本身了??梢?,道和道德前者為先,后者為后,后者是附屬于前者的;水是客觀事物,而水的道德也是被水的客觀性所決定的。
人要按照道理去行事,只有這樣,人才會精微、深遠而明達,高深到不被一般人所認識。那么這是些什么道理呢?就是人要像“走過冬天的河流”“畏懼四周的鄰居”“在外面作客一樣”“堅硬的冰即將融化”“沒有經(jīng)過任何雕飾”“深谷一樣深邃”和“很渾濁”。而誰能使渾濁停止呢?只要安靜下來就會漸漸澄清;誰能使安靜持久?運動和變化會徐徐地產(chǎn)生。(第十五講)以上說的這些道理,都是運用客觀事物或客觀事物的運動變化來解釋的,所以這些道理當然就是附屬于客觀事物或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的主觀表現(xiàn)。
天下有了正確的路線,把戰(zhàn)馬用來耕田送糞;天下沒有正確的路線,戰(zhàn)馬出現(xiàn)在城市郊外。(第四十六講)這里講的正確的路線,是天下太平,于是戰(zhàn)馬被用來耕田送糞;天下一旦爆發(fā)戰(zhàn)爭,表明沒有了正確的路線,于是戰(zhàn)馬就出現(xiàn)在城市郊外。所以路線的好壞,完全以和平或戰(zhàn)爭來加以確定。而和平或戰(zhàn)爭的局面,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人們根據(jù)這些客觀的存在來判定天下是否有正確的路線。
由以上對道德、道理及路線與道的關(guān)系的理解可知,雖然這三個概念都具有了主觀的意思,但都是嚴格的以客觀實際為依據(jù)的,前者只有在后者的基礎(chǔ)上才能存在,并且受后者的制約,所以這三個概念也是屬于唯物主義意義上的概念。
五、從《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道所依附的不同主體來看這種道的性質(zhì)
依照老子所提到的道所依附的主體的不同可將道分為四類:天道、治國之道(以道治國)、圣人之道和人之道。我們可以通過理解這四種道在文中的具體含義來確定它們的性質(zhì)。
(一)天道
《道德經(jīng)》有以下幾處講到“天道”:功德完滿就引退,這是天的長生道理。(第九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了一些客觀現(xiàn)象,比如,人們手里持著豐盈的獲得,如果不知道放棄,可能也會失去;金玉堆滿了大廳,也沒有辦法能夠保住;富貴者要是傲慢驕縱,就會給自己種下禍殃。以上這些現(xiàn)象都是人們在日常行為中發(fā)生的或遇到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所以這些規(guī)律就提醒人們:人要懂得進退,你功德很大,但該退時還得退,這才是長生的道理。因此這里的“天之道”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這當然也是唯物主義的原則。
知常而后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就能符合天道,能符合天道就能合乎道理,能符合了道理就能長久,一輩子沒有危險。(第十六講)事物雖然形形色色和變化多端,最后總是要返回它的根源處,因此生命就安靜了,這就是生命循環(huán)的道理,而知道了生命循環(huán),就叫作知道了常理,而只有知道了這個常理,人才能明白,明白了,就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才能符合天道,而這才能符合道理,人也才能長久而不會面臨危險。這一講關(guān)鍵是讓人們知道常理,一旦知道常理,類似于天道的品德自然就會逐漸地形成,而常理不過就是生命循環(huán),對這個生命循環(huán)的認識也不過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罷了!
腳步不邁出大門,就能夠知曉天下大事;眼睛不觀望窗外,也能夠看見天道運行。(第四十七講)人哪怕不邁出大門,也能知曉天下大事;人哪怕不觀望窗外,也能夠看到天道在運行。走得越遠,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不必行動就能獲得真知,不必親眼看見就能制定事物的名稱,無所作為而獲得成功。從上面第十六講可知,人只要回到自己的根源處,就能達到安靜,到此時就能知道生命循環(huán)的道理,知道了這個道理,自然就逐漸在認識上達到天道。該講是對第十六講的更深刻的闡述,所以也必然是客觀性在先、主觀性在后的。
上天的道理,不爭奪而善于獲得勝利,不說話而善于應(yīng)答,不召喚而自動到來,行動舒緩卻善于謀劃。(第七十三講)在該講中,老子講到了超越于國家之上的上天,這個上天猶如地上的國家一樣,擁有著一個天網(wǎng),這個天網(wǎng)雖然稀疏卻沒有遺漏。在這個天網(wǎng)里,誰膽子大、敢于反抗國家和上天,誰就會被殺 ;誰不敢放開膽量反對國家和上天,誰就能存活。所以,這個國家和天網(wǎng)之下的人們,只能在國家和天網(wǎng)的控制下生活,最聰明的人民,就應(yīng)該服從國家和上天,無所作為,不爭奪、不說話、不召喚,這樣一切才能得到成就。這里的在天網(wǎng)下生活,就是上天的道理,它是客觀的、前提性的和不能超越的東西。
上天的道理,不正像張開的弓箭一樣嗎?高了的就壓低一點,低了的就抬高一點;上天的道理,是減少有余者以補充不足者,過度的就減少一點,不足的就增加一點。(第七十七講)該講講的都是上天的道理,似乎主觀性強,但實際的承擔者卻不是主觀的東西,而是實際的利益;高一點、低一點,過度的、不足的,減少有余者而補充不足者,也就是對待實際利益,上天采用的道理就是平衡、周全,這樣,上天才能統(tǒng)治天下。所以,這種上天的道理,實際上也就是上天分配利益的原則,如果不這樣,上天就沒辦法統(tǒng)治了。因此,這一節(jié)講的道,也是客觀性占第一位的。
上天的道理沒有偏袒,經(jīng)常站在善人一邊。(第七十九講)該講講的與上面一講類似,都是上天調(diào)節(jié)利益的道理。為什么上天總是站在好人一邊呢?這也不過是因為上天只有經(jīng)常站在好人一邊,天下才會太平;如果上天經(jīng)常站在壞人一邊,那天下就不太平了!
上天的道理,只提供利益而不加傷害。(第八十一講)這一講就干脆點出了上天的道理就是利益調(diào)整。上天的道理是只提供利益,而不加以傷害;圣人是天道在人間的代表,圣人也和天道一樣利而不害,只幫助別人而不與人爭奪;上天這樣,圣人學(xué)著也是這樣。為什么都遵行這個道理?因為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太平無事,天下萬物才會各得其所。
(二)以道佐人主者和以道蒞天下
用道理來輔佐國君的人,就不依靠武力來橫行天下,征服這種事情會得到報應(yīng)。(第三十講)用道理來輔佐國君的人,就根本不依靠武力來橫行天下,因為征服這種事情會得到報應(yīng)。用講道理的辦法來解決國內(nèi)和國際問題,是最好也是成本最低的治理辦法,這樣做不僅國君和百姓最好,而且自己國家和別國也最好,因此這種道理對利益的調(diào)整是最高水平的,任何國家都應(yīng)該用這種道理來治理。此外,如果用講道理的辦法解決不了問題,比如國與國之間不得不爆發(fā)戰(zhàn)爭,但打仗也只是權(quán)宜之計,也應(yīng)該只為有一個合理的結(jié)果而已,不能因為有了合理的結(jié)果就要求更多的東西,否則將失去的也許會更多。以上都是一種現(xiàn)實的利益算計,任何肆意擴大戰(zhàn)爭的行為都是不合算的。
用道的原理蒞臨天下,可以使鬼怪不能產(chǎn)生神奇,從而使人與鬼兩不相傷,所以,這二者的“德”都獲得保全。(第六十講)如果運用圣人的道德原理治理天下,就會很容易治理好天下,天下的人、神和鬼都互不相傷,都得到了保全。這與上一節(jié)一樣,也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治國道理。
(三)圣人之道
圣人輔助萬物而不恃功,獲得成功而不占有功勞,他不想以這些東西來贏得贊譽。(第七十七講)以筆者的理解:所謂“圣人之道”,就是圣人盡心向天道學(xué)習,圣人是學(xué)習天道學(xué)得最好的人,別人都比不上圣人,人學(xué)了天道,就像天道一樣去為人處世,于是,圣人輔助萬物而不恃功,獲得成功而不占有功勞,他不想以這些東西來贏得贊譽,因此圣人的品德就是天道的品德,而天道是始終存在并運行的,所以,圣人的品德也是出于客觀性并受客觀性制約的。
圣人的道理,只幫助別人而不與人爭。(第八十一講)這一講和上一講一樣,講的也是圣人的品德。圣人就跟天一樣,盡力為別人服務(wù),而自己越加富有;盡力給予別人,而自己就越加充足;圣人也只講奉獻,不圖贊譽,也不與人爭奪,這同只提供利益而不加傷害的天道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四)人之道
老子還提到了“人之道”,這個很少見。
上天的道理,是減少有余者,以補充不足者;而人世的道理剛好相反,是減少不足者來突出有余者。(第七十七講)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還專門提到了“人之道”。他講的“人之道”是指在人世間生存的道理,它把這種道理理解為弱肉強食:能力越大的人,得到的越多,能力越小的人,得到的就越少,而且多者越多,少者越少。這似乎是人世間天經(jīng)地義的道理。這種處境也不是什么人能夠改變的,只有通過國家的幫助和上天的訓(xùn)導(dǎo),才能逐步得到改變。圣人之道是天的道理,而人之道是人的道理。老子積極地理解了圣人之道,而消極地理解了人之道,而且后者更完全是以客觀現(xiàn)實利益為依據(jù)的。
六、結(jié)論
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道德經(jīng)》是一部人生智慧之書,它通過揭示道法自然、道生萬物的循環(huán)過程,試圖讓人明白,人只有過符合道的生活,才是最高明的。老子在這部經(jīng)典中特別推崇圣人之道,他認為只有圣人治理國家,才能治理的最好,而圣人又是以道為榜樣的。
最后要說明的就是:《道德經(jīng)》是一部典型的唯物主義著作,它的核心概念有兩個:道和德,最根本的是道,德是從道產(chǎn)生的,這兩者缺少哪一個都不行,因為人既要明道,又要踐德,道是客觀性的,是第一位的;而德是依靠于道這個客觀性的主觀表達,最終道和德統(tǒng)一于實踐。當然,也有人將《道德經(jīng) 》中的道作出唯心主義的解釋,甚至將它發(fā)展成了一種宗教,這作為一種理論的探討是允許的,但僅就《道德經(jīng)》而言,卻是嚴重的偏離了老子的原義的。
注:本文嚴格以《聽老子講道》(鄒牧侖著,海天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的研究成果為依據(jù)。
作者單位: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