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國麗
【摘要】語文學習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至關重要。中職語文雖然是基礎學科,但是因為學生學習的文化基礎較弱,語文總課程時間偏少,所以詩詞教學一直存在教學效果不好的情況。筆者認為,針對這一教學難題,可以嘗試從“詩詞教學生活化”的角度去激發(fā)學生對于詩詞,尤其是古典詩詞的興趣。
【關鍵詞】中職語文;詩詞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一、中職語文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中職的語文詩詞教學包括現(xiàn)代詩詞和古典詩詞兩大類,其中現(xiàn)代詩詞又包括中國現(xiàn)當代詩詞和西方詩詞。目前中職語文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學生對于詩詞的學習興趣不夠,沒有形成較高的詩詞審美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沒有濃厚的詩詞學習氛圍。在中職教育體系中,語文作為基礎學科,還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閱讀能力為主,不同于高中教學以古典文學為教學重點。學生的學習重點是以后的就業(yè)方向,偏重于技術領域,語文課對于學生,無論是實用性還是興趣性,都不高。最直觀的表現(xiàn)是學校中雖然有文學社,但是從來沒有組織過與詩詞相關的活動,校報上也幾乎看不到學生的詩詞發(fā)表。其次,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審美能力有斷層。毫無疑問,詩歌是凝練的語文,是文字的藝術,沒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語言文字能力,是無法體會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的魅力的。實踐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生對于中小學詩詞的理解還存在很大偏差,無法形成較高的詩詞解讀能力,教師講解之后,由于審美感知不夠,往往也無法獲得很好的學習體驗。中職語文的詩詞教學還是以古詩詞為主,例如在杜甫《蜀相》一詩的講解中,這首詩屬于詠史懷古類,具有較深的歷史文化底蘊,杜甫游覽諸葛亮祠堂,有感而發(fā),老臣無法完成壯業(yè)的遺憾,年老的感傷,感嘆自身在官場命運的流轉,這些都需要借助一些歷史資料來進行講解,但是學生在學習中,仿佛感受不深,一些學生甚至不知道杜甫和諸葛亮兩個人的命運共同點在哪里,沒有這個理解基礎,那么就很難讀懂作者杜甫的感傷何在了??梢?,教學內容與學生審美理解能力的差異,造成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再次,教學比重少、教學形式單一。中職語文的課程量偏少,用于詩詞教學的就更少了。在詩詞教學中,教學模式也較固定,一般是播放錄音,學生讀,教師講,學生自主理解。這樣的課堂,教師教不出新東西,學生學不到新東西。
二、中職語文詩詞教學生活化的具體措施
面對學生對詩詞不想學、學不好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從“教學生活化”的角度去嘗試。所謂教學生活化,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最大化挖掘學生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為主要目標。對于中職的語文教學來說,就是要在詩詞教學中發(fā)現(xiàn)、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找到詩詞文本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重合點,最大化刺激學生參與到詩詞的背誦、欣賞、交流中來,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中嘗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依托課堂,轉變教學方法。沒有教學方法的改變,就沒有教學活力,就沒辦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詩詞教學中,如果單一的教師講,教師投入,學生卻沒有收獲。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教學中,如果播放錄音,全文翻譯,往往需要快兩節(jié)課的時間,但是因為翻譯的沖淡,學生對于詩詞“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知就非常弱。那么在講這首詩之前,筆者是這樣安排的,首先給學生發(fā)放翻譯資料,給學生印發(fā)白居易的生平以及與《琵琶行》一文相關的背景資料,給學生一節(jié)課的時間進行閱讀,排除字詞的障礙。第一課時導入時問學生兩個問題:朋友一定是跟你地位相同、性格相近的嗎?你們有“不同尋?!薄皠e人認為你們不應該成為朋友”的朋友嗎?你為什么會和他或她成為朋友?在學生回答之后,找一兩個學生談一下自己的交友經(jīng)驗,然后在PPT 上投影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資料,進行一個人物之間的比較,引出本詩的核心情感話題,為什么白居易對琵琶女能夠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接著讓學生討論,討論之后結合一些名家的點評文字進一步分析。最后,讓學生學習之后,結合自己的交友生活,試著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感嘆友誼或與友人相關的記憶,現(xiàn)代詩古體詩都可以,最后把手機傳上來的優(yōu)秀作業(yè),群發(fā)班群展示。這樣一堂課的設計和教學,沒有圍繞詩詞的意思為主,而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切入點,探求文本中的情感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感和情感體驗,最后落實到學生的生活與書寫練習,作業(yè)的展示又進一步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中職的詩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轉變教學方式,挖掘課堂的興趣。
第二,深度解讀教學文本,優(yōu)選教學內容。這一點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教學智慧,既然是“語文教學生活化”,那么首先就要依照這一參考來篩選一些教學內容。例如舒婷的《致橡樹》,之前很多教師覺得愛情的話題不好講,也怕對學生有一些誤導,所以基本上是不作為教學內容的,但是筆者認為這首現(xiàn)代詩歌傳遞的愛情觀是非常具有正能量的,是很正面的,這與學生實際遇到的戀愛難題是有關系的。所以,筆者認為不僅要講,而且要鎖定《致橡樹》為主,同時搜索其他愛情詩,形成愛情詩歌教學專題。例如筆者開設了題目為《忠貞、長遠、獨立——淺析〈白頭吟〉〈迢迢牽牛星〉〈致橡樹〉的愛情觀》的小專題詩歌教學,以詩歌中的關鍵句為把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情生活經(jīng)歷來談一談是否支持,例如是否認同“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句中的短期陪伴不如長期陪伴?是否認同“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愛情理想?通過這些探討和思考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擇偶觀、戀愛觀。如果說《白頭吟》代表的是對愛情忠貞的堅守,《迢迢牽牛星》是對愛情短期陪伴和長久堅守的思考,那么《致橡樹》更多的是一種女性獨立思維的體現(xiàn),愛不是一方的簡單犧牲,也不是一方的長久奉獻,愛情是相互扶持,互相陪伴。這樣的教學內容選擇契合了學生的生活,一些學生感慨:老師,如果詩詞教學都這么有趣,都能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對愛情、人生的思考,該多好啊。學生的感慨促進教師思考,詩詞的魅力博大精深,選好了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解讀,對提升中職語文的詩詞教學效果就有重要意義。
第三,依托社團、學生會,組織詩詞類活動。我校社團眾多,與語文學習有關的文學社、辯論社、話劇社等,學生會中也有文化宣傳部門,所以教師可以依托這些社團和學生會組織,宣傳詩歌教學內容,展示詩歌教學的優(yōu)秀成果,打造校園中的詩歌氛圍。例如,借助話劇社的舞臺,表演課本詩歌劇,排演話劇《琵琶行》《李白與杜甫的兄弟情》,借助學校的文藝晚會平臺,表演相聲《我用詩詞談愛情》,借助文學社平臺開展詩詞背誦、朗誦比賽,鼓勵學生進行詩歌的創(chuàng)作、朗誦、表演等各項活動,充分營造讀詩、寫詩、用詩的校園氛圍,打造書香校園。
總之,中職的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事,尤其是詩詞教學,因為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生活經(jīng)歷有較大差距,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教學生活化”的問題,可以嘗試從依托課堂,轉變教學方法;深度解讀教學文本,優(yōu)選教學內容;依托社團、學生會,組織詩詞類活動等方法入手,循序漸進,提升學生對于詩詞的研究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詩歌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