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濤,殷焱燕,奉光舉,呂倩茹
深圳市南山區(qū)人民醫(yī)院麻醉科(廣東深圳 518000)
如何減少外科手術(shù)大出血中異體血的輸入是外科和麻醉醫(yī)生十分重視的問題。減少或避免異體血的輸入可以避免輸血相關(guān)的不良反應(yīng),同時減少患者暴露于血液傳輸疾病感染的風(fēng)險,關(guān)系到患者術(shù)后的康復(fù)。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acute normovolaemichaemodilution,ANH)是指在術(shù)前采集患者部分血液,同時輸入等量的膠體液或晶體液以滿足機體循環(huán)需要[1]。臨床研究表明[2-3]輕中度ANH可以安全地應(yīng)用于肝部分切除及心臟手術(shù)等術(shù)中出血較多的患者。但是血液的稀釋會造成凝血因子的減少及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hematocrit,Hct)的降低。很多研究表明[4-5]一定程度的血液稀釋對患者的凝血功能沒有較大的影響。血栓彈力圖(thrombelastography,TEG)近幾年越來越廣泛的應(yīng)用于臨床,且相較于傳統(tǒng)的凝血功能檢測,其速度更快且可以更好地指導(dǎo)臨床輸血[6-8]。以往有研究表明多階段腰椎融合手術(shù)由于骨質(zhì)疏松或者腰椎畸形等原因,止血相對困難,出血較多,但中度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不會造成凝血功能障礙[9],而是否會加重組織缺氧未見報道。本研究探討不同程度的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對2個及以上節(jié)段的腰椎融合手術(shù)患者血乳酸及TEG的影響,以找到最合適的血液稀釋程度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選擇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年齡18~70歲,ASAⅠ~Ⅱ級,術(shù)前血紅蛋白>100 g/L,預(yù)計術(shù)中出血>500 mL,擇期行2個及以上階段的腰椎融合手術(shù)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隨機將病例分為3組,每組15例。納入標準:既往無重大疾病,心肺肝腎功能無明顯異常,無血液系統(tǒng)疾病,近1個月內(nèi)未使用抗凝藥物,凝血功能正常。3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用邁瑞監(jiān)護儀常規(guī)進行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無創(chuàng)血壓監(jiān)測,右肘部20G靜脈穿刺針建立靜脈通道,林格液20 mL/kg輸入擴容,選擇22號動靜脈穿刺針行左側(cè)橈動脈穿刺監(jiān)測有創(chuàng)血壓。麻醉誘導(dǎo)藥物:舒芬太尼0.3~0.4 μg/kg,維庫溴銨0.1~0.15 mg/kg,丙泊酚3~4 μg/mL TCI誘導(dǎo)。術(shù)中維持:丙泊酚1~1.5 μg/mL,瑞芬太尼2~4 ng/mL,七氟烷1%,維庫溴銨手術(shù)開始時追加4mg。維持PETCO2在35~40 mmHg。氧流量為2 L/min(空氣∶氧氣=1∶1)。血壓低于術(shù)前20%水平用多巴胺1~2 mg靜脈注射。待麻醉平穩(wěn)后15 min,另一名未參與麻醉的醫(yī)師隨機將病例按不同程度目標分為3組,A組目標Hct=30%,B組目標Hct=25%,C組目標Hct=20%。
組別例數(shù)年齡(歲)體重(kg)性別(例)男女A組1548.80±10.3761.38±8.5396B組1550.20±11.1760.22±11.9487C組1554.00±9.0662.20±7.7269
1.3 血液稀釋方法 先將裝有400 mL枸櫞酸鹽-磷酸鹽-葡萄糖血液保存袋放置在微電腦采液控制器上(振蕩器型號:CZK-ⅠB型),然后連接電源、調(diào)節(jié)參數(shù)、歸零。之后將血液保存帶袋用三通連接動脈傳感器采血。采血時間15~25 min,采集血液搖勻且每袋血不超過400 mL以防止凝集。采血量參照Gross公式[10]計算采血量(L),采血量=(術(shù)前Hct-目標Hct) /(術(shù)前Hct+目標Hct)×體重(kg)×7%(女:6.5%)×2,實際采血量不超過1 200 mL/例。采血同時經(jīng)右肘部靜脈按相同速度輸注量羥乙基淀粉 130/0.4氯化鈉注射液(500 mL/袋,費森尤斯卡比醫(yī)療有限公司,批號81MD508),膠體液和采血量比例按1∶1計算。
1.4 觀察指標
1.4.1 血乳酸水平 分別于血液稀釋前5 min及血液稀釋后15 min抽動脈血2 mL,用血氣分析儀(血氣分析儀型號:i-STAT300型美國雅培)測定血氣并分別記錄麻醉前和血液稀釋后的pH值、血紅蛋白、Hct、血乳酸等。
1.4.2 血栓彈力圖 分別于血液稀釋前5 min及血液稀釋后15 min抽動脈血3 mL,用血栓彈力圖儀檢測反應(yīng)時間(R)、凝固時間(K)、Angle角及最大血塊強度(MA)值。
1.4.3 血流動力學(xué)指標 記錄患者從血液稀釋前到血液稀釋后15 min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等。
1.5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3組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ANOVA)分析,采用LSD行進一步的兩兩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3組患者血液稀釋前后血流動力學(xué)變化比較 T1、T2時3組患者血流動力學(xué)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與T1比較,3組患者在T2時點SpO2增高、HR降低、MAP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觀察指標組別T1T2P值SpO2(%)A組96.93±3.3599.53±0.74<0.05B組98.40±1.5599.80±0.41<0.05C組98.20±1.5799.87±0.35<0.05HR(次/min)A組70.00±9.2859.13±3.81<0.05B組73.13±12.2862.47±8.81<0.05C組67.40±13.6258.60±8.80<0.05MAP(mmHg)A組91.22±12.2879.58±10.86<0.05B組86.87±8.3377.31±9.11<0.05C組89.62±12.5374.75±5.72<0.05
2.2 3組患者血液稀釋前后血乳酸變化比較 3組患者乳酸水平各時點在組內(nèi)及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3。
2.3 3組患者血液稀釋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3組患者凝血功能相關(guān)指標各時點在組內(nèi)及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4。
2.4 3組患者抽血量及稀釋后Hct值及抽血量比較 T1時3組患者Hc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T2時,與A組比較,B組和C組Hct降低(P<0.05);與B組比較,C組Hct降低(P<0.05)。與T1時比較,3組患者在T2時Hct降低(P<0.05)。與A組比較,B組和C組抽血量增加(P<0.05);與B組比較,C組抽血量增加(P<0.05),見表5。
組別T1T2乳酸值較T1升高[例(%)]A組1.13±0.461.11±0.446(40.0)B組1.22±0.591.11±0.643(20.0)C組1.25±0.621.41±0.6110(66.7)
多節(jié)段腰椎融合術(shù)的患者由于手術(shù)時間長,創(chuàng)傷大,術(shù)中出血量一般較大。目前,減少手術(shù)出血可以通過控制性降壓及術(shù)前的儲存式血液保護、術(shù)中急性血液稀釋及自體血回收等血液保護措施實現(xiàn)。血液稀釋包括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釋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釋由于容量負荷過重,增加患者的心臟負荷,增加了患者術(shù)中出現(xiàn)心力衰竭等風(fēng)險[2]。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可以有效減少患者出血量,按照稀釋程度,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可以分為:輕度稀釋,Hct≥30%;中度稀釋,20%≤Hct<30%;重度稀釋,Hct<20%。由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操作簡單,容易掌握實施且對患者比較安全,臨床上應(yīng)用較多。
觀察指標組別T1T2P值R(min)A組6.00±2.946.12±3.45>0.05B組5.43±2.337.23±3.64>0.05C組5.80±2.967.90±2.73>0.05K(min)A組2.82±1.422.98±1.72>0.05B組2.85±1.913.03±2.47>0.05C組2.49±1.643.98±1.78>0.05Angle角(°)A組57.31±11.6448.37±14.10>0.05B組59.95±9.9860.05±14.56>0.05C組61.20±14.0556.77±11.48>0.05MA(mm)A組57.03±7.2456.66±8.55>0.05B組55.23±8.6955.01±9.90>0.05C組58.72±6.2752.30±7.49>0.05
組別T1(%)T2(%)抽血量(mL)A組36.95±2.7833.54±2.36▲588.33±138.51B組36.44±2.9123.87±1.19?▲623.33±173.07?C組36.33±2.0422.47±2.42?△▲837.33±160.11?△
*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與T1比較P<0.05
乳酸是機體在缺氧條件下細胞進行無氧呼吸的代謝產(chǎn)物,正常值是0.7~2.1 mmol/L。既往研究表明,當乳酸值>3.0 mmol/L患者預(yù)后較差。有研究認為,氧供隨著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呈線性改變:先隨著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程度的加深而逐漸上升,至Hct為30%達高峰,此后逐漸下降。也有研究認為,影響組織氧供的因素是心排血量,動脈血氧飽和度和血紅蛋白含量的乘積,血液稀釋后由于血紅蛋白濃度降低,引起血氧含量降低,此時由于血液黏稠度降低,機體心排血量明顯增加、微循環(huán)改善、組織氧攝取量增加[11]。同時2,3-二磷酸甘油酸(2,3-diphosphoglycerate,2,3-DPG)降低,氧解離曲線右移,血紅蛋白和氧的親和力下降。其中心排量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量。血液稀釋時局部組織氧合不受損,這是因為雖然單位血液內(nèi)的紅細胞減少,但其流動卻有所增快,使單位時間內(nèi)組織氧攝取量增加。HR并無明顯改變,組織氧供仍得以維持,甚至有所改善。氧運輸在Hct介于25%~30%時最大。在體外循環(huán)時,血液稀釋使血紅蛋白降至60~70 g/L,Hct降至23%左右,并不影響組織供氧[12]。本研究中B組80%患者較采血前血乳酸值降低。C組中66.7%患者較采血前乳酸值升高較為明顯,有部分患者乳酸值接近正常值的上限,雖然在正常可接受的范圍內(nèi),但仍需關(guān)注細胞缺氧。
血液稀釋不僅導(dǎo)致紅細胞比容的降低,同時血小板、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原等凝血相關(guān)的物質(zhì)溶度亦降低。傳統(tǒng)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國際標準化值(INR)、及纖維蛋白酶原(FIB)]檢測樣本為血漿,全程無血細胞參與,而TEG檢測是以全血為檢測對象。所以相比之下,TEG(R、K、Angle、MA)能夠更加及時準確地反映患者的凝血狀況,且可以更好地指導(dǎo)患者的術(shù)中輸血[3]。R正常值為5~10 min,主要反映凝血因子的水平,R延長表明凝血因子缺乏。K正常值為1~3 min,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水平,K值延長表明纖維蛋白原缺乏。Angle角正常值為53~72°,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水平,Angle角減少提示纖維蛋白原缺乏。MA正常值為50~70 mm,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共同決定,其中血小板作用占80%,纖維蛋白原占20%,因此MA值主要反映血小板水平,MA值降低說明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或者功能降低。血小板缺乏時MA減少。郭建榮等[13]研究也發(fā)現(xiàn)盡管用羥乙基淀粉130/0.4氯化鈉注射液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會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達,給纖溶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并不增加血液丟失,對凝血的影響是有限的。本研究中,經(jīng)不同程度等容稀釋的A、B、C 3組各項凝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各組患者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凝血改變,血液稀釋越多,凝血功能受影響越大。其中C組平均稀釋到22.47%后R值為(7.90±2.73)min,K值為(3.98±1.78)min,Angle角為(56.77±11.48)°,MA值為(52.30±7.49)mm。根據(jù)研究數(shù)據(jù)可以得知,R值、K值及MA值均達到了極限臨界值,如再稀釋有出血風(fēng)險。本次由于研究樣本量較少,雖然C組稀釋后Hct均值是22.47,但研究結(jié)果可能有一定的誤差。同時只檢測TEG而沒有檢測凝血四項做對比,也是本次試驗不足之處。以后可以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及觀察TEG和凝血四項的對比。
綜上所述,進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當Hct稀釋至25%時,血乳酸及TEG變化相對較??;當Hct稀釋至20%~25%時,血乳酸進一步升高,TEG達到了正常臨界值。因此我們認為對于行多節(jié)段腰椎融合術(shù)的患者進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當稀釋后Hct不低于25%時是安全的;當稀釋后Hct<25%時,患者有血乳酸值增加及凝血功能障礙的可能。因此臨床上進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時,如Hct稀釋至25%以下應(yīng)慎重考慮其組織缺氧及出血風(fēng)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