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潔 劉福慶
摘要:腸變位是指腸管自然位置發(fā)生變化,腸腔發(fā)生機械性閉塞和腸管局部發(fā)生循環(huán)障礙的急劇性腹痛的總稱。本病在夏季牛場發(fā)生頻率較高,若不及時診治會造成病牛死亡。本文對本病的病因、主要癥狀和病理變化等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預防和診斷措施。
關鍵詞:腸變位;診斷;預防
隨著我國養(yǎng)牛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模化牛場越來越多,養(yǎng)牛水平不斷提升。在牛場日常管理過程中,一些突發(fā)疾病應引起特別注意,否則容易造成較大的危害。腸變位即屬于夏季牛場較為常見的一種突發(fā)性疾病,本病一旦發(fā)生,往往病程較短且較為嚴重,常常伴有劇烈的腹痛而造成動物狂躁不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四種形式:
1)腸套疊,主要是指腸道的一部分折疊進入腸道的另一部分的情況,有時其附屬的腸系膜也會進入相鄰遠端腸管,導致遠端腸管閉塞及腸系膜循環(huán)障礙,主要發(fā)生于十二指腸、回腸與盲腸交界處。
2)腸扭轉,是指腸(主指空腸和盲腸)游離端位置發(fā)生異常改變,腸管呈縱軸扭轉或折轉。
3)腸嵌閉,是指腸管及其附屬的腸系膜墜入腹腔天然孔(臍環(huán)、腹股溝環(huán)等)或病理孔(腸肌、腸系膜、大網膜破裂口等)中。
4)腸絞窄,是指腸管被腹腔某些韌帶絞窄,或與腸系膜或大網膜粘連。
1病因
1.1原發(fā)性腸變位
主要是飼養(yǎng)失宜,胃腸機能紊亂所致。各部腸管失去正常充盈度,腸管蠕動機能增強或強弱不一,以及病畜體位突然劇變,可造成本病發(fā)生。
1.2繼發(fā)性腸變位
多發(fā)生于其他腹痛病的經過中。當腸管發(fā)生痙攣性收縮時,各段腸管的蠕動有強有弱,蠕動強的腸段容易發(fā)生變位。當腸管積糞或積氣時,腹內壓增高,腸管互相擠壓而使位置發(fā)生改變,腹痛時動物急起急臥,反復滾轉,易于發(fā)生腸變位。
2主要癥狀和病理變化
2.1臨床表現
2.1.1共同表現
1)牛突然變得躁動不安,不停用頭蹭腹部,或者不斷重復站立和俯臥,牛尾劇烈甩動,腹部肌肉震顫,立于原地,不愿意前行或后退。
2)精神高度沉郁,可視黏膜蒼白,心率加快。中度脫水,眼球內陷,皮膚的彈性降低。
3)瘤胃蠕動弱而次數減少,排糞減少至停止,糞便帶黑色血液,無腸蠕動音。觸診腹部可聞拍水聲。腹腔穿刺抽出帶有血液的腹水。
2.1.2直腸檢查直腸內空虛,腹內壓增高,直檢的手臂常粘有松餾油狀的糞便或含有濃稠的黏液物質,有的混有血液。
1)十二指腸套疊,可在右下腹部第3、4腰椎橫突下方觸及緊張的腸系膜和圓柱狀腫脹的腸管。
2)小腸扭轉,可在右腎下方觸及緊張的索狀物,有的可直接觸到有堅實感的腸扭轉段,牽引時有疼痛反應。扭轉部的前段腸管中含大量氣體和液體而膨大,后段腸管細軟和空虛。
3)小腸嵌閉,常在臍疝囊和腹股溝管口下陰囊及腹壁疝囊中摸到腫脹而堅實感的腸段。除某些距肛門較遠的腹壁疝外,通常能發(fā)現膜腔內存在一種蒂狀腫脹,但蒂的基部不呈索狀。
2.2病理變化
腸套疊可見一段腸管套人臨近的腸管,隨時間延長套疊處腸管呈暗紅、發(fā)紫、水腫。腸的捻轉部位因淤血變暗紅色,腸管內出血,內容物呈血樣。 3診斷要點
根據突然發(fā)病,飲食欲廢絕,出現中度以上腹痛,應用一般止痛劑無效,排便停止,帶有血液的膠凍樣黏液排出,腹腔穿刺抽出帶有血液的腹水以及直腸檢查等可做出診斷。
4防治措施
4.1治療措施
整復腸管,盡早手術,配合鎮(zhèn)痛、補液和強心,適當糾正酸中毒。
1)整復腸管,盡早手術。①腸套疊:剖腹后切開雙層大網膜后手伸入腹腔找到病腸后輕輕引出。在本病發(fā)病早期,可以用手將粘連處輕輕分離,再將套疊部位輕輕擠出即可,之后觀察一小段時間,待腸壁轉變?yōu)樘壹t色,腸系膜動脈恢復搏動,這時即可以把腸管重新回置于腹腔,套疊狀態(tài)即被消除。如果病程較長或者癥狀較為嚴重,如已經出現出血或者壞死,難以短期內對黏膜粘連處進行分離,則應該將相應部分直接切除,再將短處縫合處理,回置于腹腔,常規(guī)縫合腹壁。②腸扭轉:左手伸入腹腔把病腸與腸系膜一起引出腹腔。扭轉不足200?;虿〕潭痰模∽冚p微,應仔細分離粘連部,逆向整復扭轉部即可。360。以上的腸扭轉大多需進行切除,其標準與腸套疊相同。③腸嵌閉:其處理和腸扭轉相同,解除后閉合疝孔。④術后處理和護理:不需禁食,飲水不限,給予大量抗生素,每隔1-2日,用普魯卡因、青霉素行腹腔封閉,適當運動。術后一般24-48h有糞便排出。
2)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本病發(fā)生后病牛體液大量流失,因此不論在任何情況下補液都是必需的措施。若僅僅是脫水則直接補液即可,但若發(fā)生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則應做相對應的處理措施。若在發(fā)病早期,只需在補液過程中注意補鉀、補氯和酸化液糾正代謝性堿中毒即可,但對中后期病例,因兼有血液中乳酸和丙酮酸的增加,所以一般先糾正酸中毒,并促使鉀離子向細胞內轉移,可補5%碳酸氫鈉溶液。
4.2預防措施
1)應著重改善飼養(yǎng)管理,合理運動,定期驅蟲,日糧中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電解質,以防止胃腸功能紊亂。
2)在其他腹痛病的過程中應加強護理,切忌劇烈翻滾,急起急臥,并及時準確地做出診斷、治療。
4.3診療注意事項
1)診斷時,參考瘤胃臌氣的鑒別診斷。
2)治療時,在腸變位解除前不要補糖,尤其是高糖。在腸變位解除后隨著攝食的開始,可獲得鉀的來源,此時應補入氯化鈉以補充鈉和氯離子的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