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麗拜爾 賽海
摘 要:知識產權制度自產生以來,就附帶著一對矛盾,即私益與公益之間的矛盾。雖然在定性上,知識產權法屬于私權,但也并不是絕對的私權,帶有一定公益的成分在其中??v觀近現(xiàn)代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發(fā)展,法律的天平時而倒向私人,時而又倒向了公眾。就目前來看,知識產權制度更偏向于對私人利益的保護,并且有進一步加強之趨勢。如何達到私人利益與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對于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些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知識產權法;私權;公權;利益平衡
法的最高價值在于維護公平、正義,實現(xiàn)社會各方利益的平衡。智慧的法律能夠合理分配各個利益主體的關系,從而減少他們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保障社會合法有序的發(fā)展。而相對于其他法律而言,知識產權法更為靈活多變,它既是法律,又是政策,更是一種工具,可由立法者根據(jù)自身的需要來制定與實施。在不同的國家,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也不盡相同,各有其不同體現(xiàn)。而無論研究哪個國家的知識產權法,在對其進行分析和把握的時候,都應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才能領悟其內在深意。而處理好知識產權法中的各方主體的利益關系,對于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知識產權法的產生
知識產權法源于英國。在早期,英國女王與倫敦書籍出版業(yè)公會存在互惠關系:女王為公會提供庇護,保證其對于書籍的壟斷地位,而公會則是女王實現(xiàn)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在這種特權中,作者沒有任何權利可言,作品一經創(chuàng)作完成,即可被隨意公開和傳播。而1709年頒布的《安妮法》作為歷史上的第一部著作權制定法誕生,將權利從公會手中返還到作者手中,結束了公會的壟斷權,保障了作者的合法權利。
專利權也不例外,并沒有擺脫王權的利用和控制。像著作權一樣,專利權也是英國當時的一項特權制度,服務于皇權統(tǒng)治。直到后來出現(xiàn)的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壟斷案”①,才最終導致這種特權得以告終。對該案件的審判,無不滲透著當時的法官和法學家對于知識財產存在合理性的思考,從羅馬法出發(fā),聯(lián)系當時英國的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最終將該問題以令多數(shù)人都滿意的方式予以解決,讓付出汗水和腦力勞動的人獲得應有的報酬。
二、知識產權法中的利益沖突
1.知識產權中的私人利益
知識產權在定性上屬于私權,是民法上的權利。法律賦予智力成果創(chuàng)造者合法的壟斷權利,讓知識產權人在法律規(guī)定的時間內能夠獨享自己的智力成果,使其私人利益能夠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為其專有權利保駕護航。知識產權人對于自己的勞動成果享有專屬、排他的權利,一切對于該產權的使用、模仿等活動都需要先經其批準,否則將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律對于知識產權強有力的激勵和保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動知識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作用,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推動社會發(fā)展。
2.知識產權中的公共利益
但知識產權也不是絕對的私權,帶有一定公益的成分在其中。知識產權法的頒布和實施一方面是為了保障私權神圣,而另一方面是出于為社會考慮,使大眾也能夠獲得先進的知識,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而知識產權人對于產品的專屬壟斷,導致了信息的壟斷,使得大眾獲取信息的通道被無形阻礙,由此大大減緩了信息交流的速度,阻礙了社會的向前發(fā)展。一些個人、企業(yè)爭先搶后申請知識產權,將原本屬于公眾共有的知識、技術占為己有,再以高昂的價格進行出賣,以此牟利,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3.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
縱觀知識產權制度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即可發(fā)現(xiàn):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伴隨著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而產生。因知識本身關系到公眾的切身利益,因此這種沖突是不可忽略的。知識產權人付出智力勞動,收獲的是金錢;而公眾付出的是金錢,換來的是知識。由此便產生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知識產權人想要獲得更多的財富,就需要將自己的知識產權把握的更勞、更緊,使任何試圖無償侵犯其權利的行為都付出有償?shù)拇鷥r;公眾想要獲得更多的知識,就要支付更多的費用,使得學習知識已然成為一種奢侈。
三、平衡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原因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人類逐漸意識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而知識產權制度已經被人們所重視。它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也為人們帶來了精神享受。但知識產權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法律賦予的知識產權人合法的壟斷權,使得私人權利不斷膨脹,而公眾則停滯在一種無知、手足無措的狀態(tài)中,想要獲取更多的知識,必須以付出金錢為代價。這對于中上層階級而言不成問題,而對于那些收入相對較低的群體來說,會造成很大的負擔。獲取知識成為部分人的特權,只有部分人才能夠享受和使用,而經濟水平較差的群體無法獲取知識,只能停留在知識匱乏的處境中。
四、實現(xiàn)利益平衡的策略
1.充分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合理分配各方利益
如上文所述,知識產權法相對于其他法律來說更為靈活,相對于法律制度而言,它更像是一種工具,由立法者依據(jù)自身需要而制定和實施。因此,我們可以在立法層面上對于各方利益做出協(xié)調與平衡,讓矛盾在源頭就得到解決。鑒于當前法律制度對于知識產權人更為有利,而公眾的權利處于相對弱勢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對知識產權人的權利進行嚴格限制的方式使兩者達到平衡,使知識產權人在行使知識產權時在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其他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依法行使。當知識產權人以不當?shù)姆绞叫惺箼嗬?,或者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其他知識產權人合法利益時,不再對其進行法律保護。
2.明確關于知識與技術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界限
知識產品附帶著無限的發(fā)展?jié)摿?,它并不是死的,而是孕育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對一項知識或者技術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造,可能會獲得超過其原價值的成果。如果過分強調原知識產權人的專屬權利,過分保護原產品,則不利于對產品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限制了其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因此,應當劃定知識產權能夠合理使用的全部范圍,其他人在此范圍內進行再創(chuàng)造,就能夠獲得自己的專屬產權,且并不損害原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更加完善產權的公開機制,使公眾能夠接觸到最先進的知識,并有機會在其之上做出進一步的改進與創(chuàng)造。
3.協(xié)調專利權人與知識的傳播、推廣之間的關系
如果知識只被一小部分人得知,從一定程度來說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就拿民間傳統(tǒng)藝術來說,因其只在一小部分人之間進行傳承與傳播,導致某項傳統(tǒng)藝術因傳人去世之后,整個藝術也從此消失殆盡。這對于我們而言是個慘痛的教訓,告誡我們寶貴的知識更應該得到廣泛的推廣和運用。因此,知識或者技術不應該被隱藏起來,我們在保護好知識產權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保證這些知識能夠得到快速的傳播以及廣泛的應用,從而保持知識的生機與活力。
4.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
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引入知識產權制度比較晚。知識產權制度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萌芽,距今已經幾百年了。而我國過去沒有知識產權概念,因此對于我們而言,知識產權完全是一個陌生、未知的領域。在這種前提下,我們可以主動吸收借鑒其他國家比較先進的知識產權制度,學習他國法律是如何調整知識產權中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關系的,以此達到兩者間的平衡。
5.吸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正確價值觀
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人的一言一行,都有非同尋常的影響力。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從小就耳濡目染。通過翻閱課本,我們便可得知,與西方被利益所驅動而產生知識產權制度不同,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并不是在利益的推動下產生與發(fā)展的。很多學者探索其中的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古人的價值觀是建立在以民為本之上的,而傳統(tǒng)文化又提倡仁愛天下,鼓勵世人進行無私奉獻。如果我國能夠繼續(xù)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鼓勵國民能夠進行無私奉獻,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愿意為自己所處的社會、為自己的國家做出無私貢獻。
知識產權中的沖突,表面上是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沖突。而事實上,這種沖突早已超出了知識產權法的范疇,也超出了知識與技術的界線,已經上升為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矛盾。因此我們要對其足夠重視,并采用正確的策略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知識產權法的工具價值,對于各方主體的利益進行合理分配,將矛盾與沖突進行科學的解決,以此實現(xiàn)法的最高價值。另一方面,在保護知識產權人合法權利的同時,也賦予公眾一定的再創(chuàng)造空間,保證知識的生機與活力。同時,在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弘揚民族文化,實現(xiàn)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
參考文獻
1.彼得返祿羲怪?(德),周林 譯.知識財產法哲學.商務印書館,2017.
2.馮曉青 .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原則 : 法理學考察 . 南都學壇,2008(02).
3.李文兵.利益平衡在知識產權產權法中的作用分析.法制博覽(A), 2018(11)(下).
4.侯宇.淺析知識產權法與利益沖突.法制與社會,2018(19).
5.王峰.淺析知識產權法與利益沖突.法制博覽,2017( 08).
6.段吉存 穆陽.“利益平衡”在知識產權法中的適用.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 154002.
7.董靜. 知識產權制度的功利性與利益平衡. 清華大學,2007.
(責任編輯:劉海琳)